今日围产联合《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微信平台
共同发布
本文刊登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4年10月 第40卷 第10期
作者姓名:文燕青,漆洪波
通信作者:漆洪波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攻关项目(2023GGXM005);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2023YFQ005);重庆市科技局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CSTB2022TIAD-KPX0156)
作者单位: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多学科团队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treatment,MDT)是指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针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中讨论,共同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产科MDT是指针对产科危重的、复杂的、疑难的、涉及多个学科的疾病,由产科医生牵头,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讨论,制定个体化的围孕期管理方案,组建快速反应团队参与紧急救治,以降低母儿并发症、改善母儿结局。
MDT管理模式可综合多学科专家的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病情,提高诊断准确率,制定兼顾母体、胎儿安全的最优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整合最好的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治疗;可发挥团队各成员专业优势,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救治成功率。通过MDT协作可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的MDT诊疗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要趋势。
01
产科MDT在医疗机构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许多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区域医疗中心或省市级以上的妇幼专科医院,产科MDT均有广泛的开展。针对产科复杂、疑难疾病定期组织MDT讨论,动态监测孕产妇病情变化,持续优化同种类型疾病的诊疗方案,不断规范其诊疗流程,以促进产科高质量发展。针对危急重症,紧急组织MDT参与抢救,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母儿死亡率。MDT成员常包括:产科、新生儿科、生殖遗传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影像科、输血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检验科等。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协作,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
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专家人才缺乏,MDT开展相对较少。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医联体模式下,基层医院遇到复杂、疑难病例,可借助信息平台开展远程MDT会诊,不仅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升、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孕产妇的依从性及满意度。
02
产科疾病中MDT的应用现状
针对疾病种类、起病方式的不同,目前产科MDT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主要有2种,一种是紧急MDT,一种是定期开展的常态化MDT。紧急MDT主要应用于产科危急重症的抢救,MDT的快速组织及有效协作是成功救治的关键[1];常态化MDT主要应用于围孕期母胎并发症、合并症的管理,定期组织MDT讨论母胎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母胎不良结局风险。现就紧急MDT、常态化MDT在产科某些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作简单概述。
一旦诊断或怀疑AFE,在采取基本生命支持的同时,应立即呼叫有经验MDT到场参与抢救。各科协作,尽早气管插管、及时中心静脉置管、急诊抽血检查、紧急大量合血,为成功抢救提供基础保障。若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在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下尽量成分输血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减少右心负荷;若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在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的指导下及早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若出现呼吸、心脏骤停或危及生命安全的心律失常,在麻醉科、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医师的指导下开始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生命支持;若AFE发生在产前,在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的同时,立即阴道助产或剖宫产终止妊娠,如发生呼吸心脏骤停,复苏无效,应在5 min内娩出胎儿,有经验的新生儿科医师、助产士需参与新生儿复苏抢救;如DIC难以纠正且大量活动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多学科讨论,在维护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果断切除子宫是必要的。在积极抢救、对症处理AFE的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出入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凝血功能相关情况[2-5]。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严密监测,维持产妇内环境稳定及生命体征,避免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系统损伤。
总之,快速诊断AFE的基础上,立即启动MDT流程化抢救,方能最大程度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一旦发生严重产后出血,需及时组建MDT参与抢救,包括经验丰富的产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血液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介入科医师、助产士和护士。抢救过程中麻醉科医师尽早全面动态地监测产妇生命体征,保障其呼吸、循环稳定;产科医师对产妇出血原因进行快速排查,采取有效措施(使用宫缩制剂、缝合裂伤、双合诊/宫腔压迫止血等)快速止血治疗;如常规治疗无法有效止血,介入科医师可行子宫动脉栓塞;如治疗仍无效,多学科讨论后,果断快速切除子宫止血;输血科医师根据产妇失血情况,快速调配血液制品,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产妇病情危重时,重症医学科医师负责提供器官支持和综合治疗,期间动态监测产妇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浓度、凝血功能,指导容量复苏及血液制品输入[6]。
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很大程度上是可避免的,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MDT快速反应、高效协作,方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我国最新指南[7]推荐,对严重PSA孕产妇须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且纳入术前安全核查表,包括产科、影像科(超声、MRI)、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介入科、新生儿科、病理科、血库和护理相关人员,必要时需外科医生共同参与。产前诊断PAS能够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影像学(超声、MRI)是产前诊断PAS的主要方法,可明确胎盘植入的类型,评估子宫与周围盆腔脏器的关系、植入深度及血管走向等,预测术中出血及子宫切除风险。在计划分娩前2周组建MDT,制定分娩计划、紧急分娩预案及最优的术中管理方案,讨论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手术方式、手术人员安排、术中监测手段、血液制品输注、促宫缩药物、止血药物使用、介入治疗等。
非预期的重度PAS处理非常棘手,如发现胎盘着床部位有异常蓝色/紫色外观,子宫下段浆膜遍布迂曲血管,需组织紧急MDT讨论,台上超声检查胎盘位置,避开胎盘做子宫切口;如出现大出血,按严重产后出血组织MDT抢救;如为穿透性PAS,损伤盆腔组织脏器,联合泌尿、盆底、外科专家一同上台手术[7-8]。
近年来,我国对PAS围产期进行规范化的MDT管理,减少了孕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降低了子宫切除率和孕产妇死亡率[9]。
MDT模式管理妊娠期高血糖,提高了孕妇的自我管理水平,督促孕妇规范饮食行为,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可减少因糖脂代谢紊乱导致的严重母体并发症,可降低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胎儿畸形、胎生长发育异常、死胎、新生儿死亡等。
随着影像技术的持续进步、二代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广泛应用,使胎儿结构异常和先天性单基因疾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多学科联合诊断能够更精确地评估胎儿预后,从而降低非致死性异常胎儿的引产率,并提升新生儿出生后的存活率,同时缓解孕妇及家庭对胎儿预后的担忧[18-19]。如先天性心脏病,需由产前诊断中心、影像科、新生儿外科和胎儿医学中心等多学科共同探讨胎儿的自然病程、转归、手术方式及预后,并评估其遗传性,为孕妇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咨询意见。MDT模式不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优势,而且还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03
结语
目前,MDT管理模式贯穿于孕前咨询、孕期管理、产后康复整个生育周期,可为母、儿提供连续的、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提升了孕产妇的满意度及依从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医学分科越来越专业化,MDT成员将更加地多元化,医疗机构亦将组建越来越多的专病MDT,对疾病的管理将更精细化,可进一步降低母儿不良结局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远程医疗技术,不同地域的专家能够实时参与MDT讨论,分享经验,促进产科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
MDT在产科的开展亦面临诸多挑战。从医疗资源来看,大型综合性医院或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已建立较完善、稳定的MDT管理模式,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技术缺失,组建MDT困难;从团队成员来看,即便大型医院能组建非常完备的核心团队成员,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各学科可能沟通、合作障碍,影响诊疗效果。
因此,促进远程MDT平台构建,优化转诊流程,加强团队培训,改善沟通协作机制,构建MDT效果评价体系,方能推动产科MDT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发挥其在产科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