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之路 阅读不止//“七年挑战”1群10组读书分享会

文摘   教育   2024-08-28 16:25   广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挑战7年读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我们已经坚持7个月。


1群10组第一次读书分享,必须记录呀!


为优秀的小伙伴点赞!


鄙人不才,临时担任了主持人。


嘿嘿^_^


明着学习各人长处,真是不要太爽!





分享人:廖雪芳老师


《学习脑科学》该书用漫画图解的形式,讲述普通孩子也能成为尖子生的科学道理。


用好方法,一个学期,成绩也会突飞猛进。


让孩子变聪明“5大要素”——长期热爱、求知欲、自我肯定感、灵活思维、生活习惯。


持久的热爱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要表扬努力而非表扬结果,也就是我们要看到孩子成长过程的得与失,而不是眼睛就盯着成绩。


充足睡眠很重要,能促进大脑健康成长。


孩童时期的大脑发育会极大地影响其未来人生,海马体是大脑的“记忆仓库”,平均每天睡8-9个小时的孩子,海马体的体积比平均每天只睡5-6小时的孩子大。


孩子理想睡眠时间:


学龄期(6-13岁):9-11小时


青春期(14-17岁):8-10小时


我们的孩子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吗?


影响学习的因素,不只是孩子不努力。




分享人:田书燕老师


今天我推荐的书是:《长安的荔枝》。


刚接触这本书是看到群里伙伴的推荐,适逢暑假,我也买来读了读。

    

书的封面印着这句鼓舞人心的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基层公务员,只得只身踏上了前往岭南的路途。不说在路途的千辛万苦,因为这些辛苦比起他运行荔枝遭受的磨难简直不值一提。就是这样的基层小人物,在大唐这个大时代中,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件当时在所有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大事件。


李善德在毫无胜算的基础上,仍然殚精竭虑,一遍遍地在困境和绝望中寻找出一线生机。不断地研究、计算、实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改进。他希望即使最终失败了,也不是因为自己怠惰之故。


别人问他,没胜算的事,干吗还干?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那疲惫到极点的神情,反让他眉宇间挤出一丝坚毅。”这个小人物就是凭着这一股勇气和硬气,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有资金上的,技术上的,还有管理上的,职场上的等等,他个人甚至因此残废了一条腿,最终才完成了这项艰苦的任务。


凭着这股大勇气,他硬生生地在一场必败的战役中扭转乾坤,获得成功。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成功是垂手可得的。只有拼尽全力,你才能到达成功的终点。即使不能到达,我们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虽然不是每次努力都有结果,但是如果不尝试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也给我在工作中有了几份勇气。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善良


李善德精于算计,但他从没将算计用于人身上。李善德真诚地对待阿僮,使得他学到了一些荔枝的保存方法与争取了各种时间。他也曾在一次酒宴上邀请林邑奴共饮,一生被当作下人的林邑奴心怀感激。林邑奴最后为了通知李善德免遭暗杀,把肺都跑裂了。最后林邑奴更是以自己的尸体让李善德做引子,消灭敌人。还有商人苏谅,起初是想从李善德处牟利,到后来真心的为他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到最后甚至记得他的生辰,为他准备了厚礼,这其中除了作为商人的长期战略眼光,更多的是被他的善意与真诚所打动,成为他的好朋友。


最后李善德把荔枝成功运送到长安,但是他并没有如释重负,也并不觉得开心。反而多了自责与罪恶感。他心疼百姓们,斥责杨国忠的做法不对。他即使干成了一件可以助他升官发财的事,但他最终也没有摈弃初心,而是守住了内心的善良,为百姓说话。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善有善报,一个人善良正直,那么他最终也会以善良的方式得到回报。李善德的善良使他在运送荔枝中遭受的种种艰难险阻都化为夷。李善德的善良使他最终逃过“安史之乱”,在岭南得到了善终。


一个人在社会中总会遭受着现实的各种困境、痛苦与麻烦,有时选择不了自己怎么过,那就不如继续保持善良,继续做自己,保持正直,保持善良。就像我在工作和生活时总是喜欢帮助别人,而我的善良总给我带来莫名的好运气。





分享人:姚思艺老师


莎士比亚曾说:“良心是一根看不见的鞭子,它随时准备抽打我们,提醒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一个人若在关键时刻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是否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追风筝的人》正是这样一部让我们深思的问题小说。通过风筝这一象征,故事紧紧围绕阿米尔与哈桑这对少年的命运起伏,揭示了他们之间那错综复杂的情感纽带,并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看到了忠诚与背叛、懦弱与勇气、罪恶与赎罪的深刻冲突。这些情感不仅仅属于故事中的人物,它们也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我在想,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只风筝曾被自私与懦弱的风刮走,留给我们难以抹去的伤痕和不安。人生不完美,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些错误,如何用行动去弥补。只要心中还有爱与勇气,就能超越过去的错误,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分享人:杨敏老师


我今晚分享的书是《把班级还给学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教育世界。这本书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深情呼唤。它以生动的案例、深邃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班级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

       

郑老师在书中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激发,而非简单的灌输与塑造。他提倡教师从“管理者”转变为“教育者”,从“控制者”转变为“合作者”。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角色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革新。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班级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舞台。

       

书中,郑老师分享了他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如何在班级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意愿,如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当教师真正地把班级还给学生时,学生们会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责任感。他们会主动承担起班级的责任,积极参与班级的建设,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它还提醒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把班级还给学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好书。






分享人:李珍老师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学得教学细腻处——读黄厚江老师《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


黄厚江老师说“教育就是培养人,就是教人做人”。“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最本职的还是要播下语文的种子。什么是语文的种子呢?就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语文,热爱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


“播种”,因了“种”是个多音字,便让这份付出既又有动作又有了过程。


黄老师称自己是教育的农人,我想他在语文这方田地里真的是深耕细作。


这本书是23年9月才出版,体现的是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用家常化的表达解读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我读了以后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语文课堂和核心素养衔接的细腻处。


以《桥》和《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为例。


                  发问时有细腻


《桥》这篇课文,黄老师一共设置问题和评价发言177次。


《皇帝的新装》一文,黄老师先后抛问题反馈评价76次。


一开始读这两个实录,感觉全程是在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中,课文就学完了。


                提问的有层次


再读,又发现了每一次提问的不一样,有层次,有梯度,实在是妙!


《桥》主要有五大问:

(一)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生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文中你觉得最感人的地方是?

聚集词语和句子。

(三)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

关注描写的方法。

(四)细品文章结尾,留白处的主旨探讨。

(五)重修桥,起名写“记”。

深化理解,语用练习。


 看似不经意间的提问,将故事一层又一层将故事推向更高的理解。


《皇帝的新装》一共有三大问:


一问:是怎么一件新装?

二问:一共几次看新装?

关注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三问:是怎样一个人,一群人?

大臣、皇帝、骗子、老百姓、小孩


而最后一问,学生们关于人群像的思辨和分类,又一次把童话的主旨升华。  


                 精湛的深化


这两篇课文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个环节关于文章主旨的深化引导和提问。


在案例分析中,黄老师还补充了鲁迅小说《孔乙己》一文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黄老师引导同学们设计一个写碑文的活动,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写竖式的碑文:xxxx之墓,在前面加一个身份。再让同学们写一个横式的碑文:这里躺着一个……的人。



这样的读写结合就丰富有层次了,而且孩子们自己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既深刻又到位,强于教师千万遍的说教。


这每一处的细腻,处处彰显着黄老深堪的文本解读功底。


比如,指导学生写《妈妈的爱》一篇作文,一个孩子写下没有妈妈的爱,只有妈妈的缺点。一般,我都会想尽办法用洪荒之力教孩子怎么用技巧和世界写出妈妈的爱。黄老却从“要是妈妈是这样的……”,以信的形式写给未来的妈妈,有一天妈妈变了……等好几个角度来引领,读完这个章节后,一下子有了小溪见大江之辽阔的旷野感。


以上是粗读本书前两章,自己最大的感悟。


谢谢大家!




分享人:艳艳老师


家乡以中国手风琴之城著称,每逢节日人们都会拉起手风琴,跳起民族舞蹈,拉手风琴、会跳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是我一直努力却未能实现的愿望……


你是否也有和我一样苦恼自责过,怎么样减肥成功不反弹、会说英语、每天运动10分钟、不熬夜、坚持读书等等,这些愿望的实现,行为的改变的,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我向你推荐福格博士的这本《福格行为模型》。


这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如何化抱怨自责为行动的操作手册。


这其中包含了一个重要的行为设计公式B=M A P,B是行为,M是动机,A是能力,P是提示。


 福格博士认为:“无法改变绝不是你的错,那只是因为你不懂行为设计。要想让行为发生改变,只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动机、能力和提示。如果你能让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素同时齐备,你就会发现,行为改变轻而易举。”


带着福格行为模型公式,我开始了每天半小时手风琴练习,却发现想要坚持下去不容易。


通过分析我发现,我是有充分的练习动机的,但是能力不足。


根据福格博士提供的能力链拆解,影响能力的5个因素分别是时间、资金、体力、脑力和日程,显而易见时间和体力就是那个影响我的薄弱点,所以当我把时间调整成入门微行动——每天坚持一分钟。


对,一分钟,你是不是也会觉得这事就很简单了呢?从那一刻开始,那些困扰焦虑和沮丧不见了,每天的练习变成一种享受。


愿你能从《福格行为模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我一样使用福格行为模型公式养成为微习惯,并在这种积极情绪中得正反馈养成新习惯,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




太羹有味是读书呀!从小伙伴们的分享中,我收获良多。


期待下周二小伙伴们的精彩分享哈!^_^




春娜小学园
小学不小,学习为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