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挑战7年读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我们已经坚持7个月。
1群10组第3次读书分享,必须记录呀!
为优秀的小伙伴点赞!
鄙人不才,又担任了主持人。
嘿嘿^_^
明着学习各人长处,真是不要太爽!
分享人:尹斯瑶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10组的尹斯瑶老师,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书籍是成甲的《好好学习》。
成甲认为,知识是可以改变人们行为的信息,看了那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除了没有通往践行这条路的原因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只有极少数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去行动,这就是临界知识。
全书围绕“临界知识”分成了几大部分:
一. 什么是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就是在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能够在多个领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底层规律,掌握了它,我们便能提高学习效率,开启“少即是多”,“四两拨千金”的模式。
例如,你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针对一种现象或事情本身回答,不能仅凭直觉,情感或经验回答,而是有依有据,透过现象看本质,回答一个问题,可以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地思考问题。
二.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两种心态:
绿灯思维:即当你遇到别人提出和你不一样的看法时,你能冷静地分析,采纳对你有用的观点。
2.以慢为快:首先要做到“结硬寨,打呆仗”:打通知识阻塞,做到融会贯通。其次,执行二八原则,把80%的精力用在20%的重要事情上,提高学习效率。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种方法:
反思:与总结是两个概念,总结是对结果好坏的评价,反思是剖析事情背后的原因和思考过程。原来一直没有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所幸现在看到了这本书,自我察觉了一下,反思的确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个人认为作者能每天写反思日记这个做法很棒,自己也在实践当中,希望能坚持下去。
2.以教为学:我认为这是最棒的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了,好比我曾经自己私下组织的读书会,定期将所读书籍分享给他人听,相当于复盘,检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内容,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馈。
3.刻意练习
执行过程中的三个技巧:
记录:记录整个过程
2.定期回顾
3.付费购买:这个有意思,每个人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认为实际成本重要还是时间成本重要呢?
在我看来是后者,所以我们可以用钱去购买更多的时间,例如从公司回家,我选择坐公交而不是自己开车,多余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学习或工作。
三.临界知识的举例分享。
黄金思维圈:凡事从“why”出发,你会比别人更出色。
安全空间:小概率事件造成致命后果。最佳办法是构建冗余备份,如一份文件最好u盘备一份,电脑备一份,打印一份。
在这个时代,大家普遍都产生了知识焦虑,想学学这,想学学那,结果什么都学不好,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丧失了自我。
大家都在学,可为何层次就不一样,为何别人的水平高这么多?我认为,《好好学习》能给到你答案。
分享人:尹香梅老师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生于1964年,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天才。
芭芭拉是社会心理学、情感科学和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先学者,她开辟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新天地。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
扩展和建构理论
从人类的进化史来说,消极情绪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下来。
比如,愤怒产生攻击的冲动,恐惧引起逃避的冲动,厌恶导致驱逐的冲动。而如喜悦、宁静和感激之类的积极情绪似乎就没那么有用。
那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芭芭拉指出,积极情绪能让人们的思维更开阔,人在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能使思维更发散并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同时,思维的扩展带来的益处是隐含的、长期的,能为日后的生活储备资源,从而提升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最佳情绪配比
芭芭拉指出,积极情绪有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但不应一味地追求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过多,会使人狂妄而浮夸:消极情绪过多,则使人悲观消沉。达到适度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配比,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幸福感。
撤销效果
芭芭拉与其他研究者发现,积极情绪可以消除消极情绪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在承受压力时,人们会表现出心跳加快、血糖升高、免疫抑制以及其他为立即行动而优化的适应能力。而如果压力消失,个人仍无法调节这些变化,则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等问题,并增加死亡率。
芭芭拉的实验室研究和调查均表明,积极情绪可以帮助以前处于压力下的人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基线。
培养真正积极的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
我把这些知识运用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师每天积极阳光,情绪饱满热烈,会影响班级学生。每天第一节课很重要,我会讲一个开心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开怀大笑。我将发自内心的喜悦、希望传达给学生。而故事中藏着积极特质:好奇、勇敢、善良、宽容、创造力、自我调节等。
讲课时与学生互动内容逐渐增多,巧妙导入新课,遇到问题搭建支架,学生在有趣的思考中获得了成长。课堂突发事件用幽默的方式处理,既节省时间又不影响学生思路。课堂上师生可以相互赋能,孩子们的积极情绪更容易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教学更加充满激情。
希望更多的人看见《积极情绪的力量》。
分享人:李琼燕老师
读了本书,我对读写绘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其他所经历的都是故事中的配角。对于孩子来说,从图画开始,从涂鸦开始开启他生命的故事书写,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旅程。
一个人就是从毛虫到蝴蝶,经历漫长的蜕变的成长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最佳营养。那么对于儿童来说,绘本、故事、儿歌童谣就是这一阶段的最佳营养。在一个个故事中,完成对生命的唤醒与重建,使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地做出道德上的抉择。
那么读写绘就是在儿童时期最好的梦工厂,随意涂鸦到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最好的创造,是人生色彩斑斓的经历,孩子们在这种经历中不断成长,必定会是一个健康自信的人。
《爱的艺术》是弗诺姆的著作,全书共分四章。
作者认为,工业社会或者说现代社会里,对于竞争、效率、利润最大化的重视,这与爱的原则是冲突的。人是不同需要之间的平衡,作者强调的是要学习爱、练习爱。
作者认为爱的实践需要以下基本的要求:
第一是自律。
第二是专注。
第三是耐心。
第四是“极大的热情”。
是不是每一条都不容易?既跟社会现状有冲突,也与自己作为人的天性有冲突。
如何做到呢?
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有规律的生活,抽出一定时间沉思、阅读、听音乐、散步。不做至少是不过分的有限度的做那些逃避现实的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自律绝不是受外界的力量强加而被迫接受的约束,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
学会专注,最重要的步骤是学会自己一个人独处,而且不看书,不听书,不抽烟不喝酒,可练习正念冥想。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专心致志地做每一件事情,尽可能避免琐碎无聊的谈话。
专注还意味着要把握现在,要对自己保持敏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开放,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以上所说是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学习爱的艺术所特有的必备条件。
首先主意条件是克服自恋。掌握爱的艺术,那么就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努力使自己不带偏见,努力使自己更加客观。
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身的成熟程度,取决于在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的倾向。
读完此书,我深深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去爱,更多的是在教我们如何重塑一个理性的成熟的个体,用自律、专注以及信仰去对抗经济制度对人的物化、异化,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超越。
这本书为我展现的生活方式对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作者全面细致的剖析又使我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极为理想而难以实现的,它值得去追求。
分享人:辛娜丽老师
曹老师的书,低年级老师的得力助手。
书里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五个板块。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理论与教学实录相结合,路径,方法应有尽有。
分享人:周博赞老师
《中年觉醒》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年人的困惑之路。书中指出中年是人生的转折点,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可能面临职业下行。
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后创造性停滞。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生命的起伏是必然。但作者也给出了觉醒之法。
智力上,中年后流体智力衰退,晶体智力上升,我们应转变工作类型,从冲锋陷阵转为思考总结。
观念上,要重新排序人生,放下过往成绩与得失,寻找真正重要之事。
心态上,敢于展示弱点,能带来意外机遇。
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年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应放下焦虑,重新审视自我,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以更积极的心态去拥抱中年后的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意义。
分享人:何春娜老师
戈登·诺伊费尔德和加博尔·马泰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书目。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父母只有真正看见孩子的内心,才能有效地教养孩子。
书中详细阐述了依恋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依恋关系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一种无形的情感联系,它决定了孩子对待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以及他们处理人生挑战的能力。
依恋关系就像地心引力一样,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更新了自己的认知,改变了自己的一些行为。
1.你最宝贵。
现代舞创始人玛莎·格雷厄姆说,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它方式存在。世界会失去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我们不需要质疑自己,内耗自己。开始洞察人性,同时不要失去自己。
此刻的我们,便是最好的。接纳自己,臻向更好的自己。
2.看到孩子。
看到孩子,就是回应孩子。
有回应,才有光。无回应,即绝境。
我们能看到,现在很多孩子的伤,不再表面。
他们甚至不再是传统意识上的留守儿童。
有的乖孩子,是因为小时候总得不到回应,不被看见,渐渐绝望,不再哭闹,变成了一个很乖的孩子。甚至长大后,她变成了一个看上去很好的人,处处把别人的感受放在首位,这让她拥有了很好的人缘。她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可是当她做了妈妈以后,问题终于爆发出来,她发现自己非常恐惧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当我们发现自己如有类似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回应自己内在的小孩。接纳自己,爱自己后,我们才有能量去爱别人。
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当我们拥有包容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透过班级的孩子的表现,看到养育人的问题。
看到问题不是去责怪,而是尽自己能力在学校给予孩子更多的回应。
看见孩子,让孩子有更多展示的平台,发掘自己的优点,足矣。
社会不是真空的,为人父母,我们应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给予更多回应。为人师者,我们应当尽自己能力看到更多学生,给予更多不同维度的评价,让孩子在校内自信成长。
太羹有味是读书呀!从小伙伴们的分享中,我收获良多。
感谢亲爱的小伙伴们,又让我成长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