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今年以来我的换股逻辑「莫书房周记2024-7-21」

楼市   2024-07-21 20:16   上海  

※本周持仓

调整:福寿园今年利润增速预期下调至10%,2026年预期利润调整至10.5亿;茅台下调至16%,五粮液下调至10%,两者三年后预期利润不做调整;腾讯控股今年NON-IFRS利润调整至2000亿人民币,2026年预期利润调整至2400亿人民币。

※交易记录

7月12日五粮液的分红均价5.000港币买入了福寿园,加上7月15日和16日均价4.900港币的买入,合计买了2%的福寿园。

说明:
①我认为福寿园是个不错的投资机会,确定性很高,如果股价持续在5.000港币以下,我会慢慢买到10%的仓位,如果股价可以到4.650港币以下,我会买到15%,资金来源是新增资金和分众。
②我对股价波动无感,对殡葬业没有排斥,这点请考虑自身情况。
③我判断福寿园会是一个稳健而缓慢增长的公司,过去10年营收年化增速为15.8%,未来我认为是8-12%,叠加3-5%的股息率,潜在未来十年收益率在15%左右。
④去年因为疫情影响,业绩涨幅太大,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会有同比下降,8月份公布的半年报会有披露。我对此无感,炒报表的同学可能会对此在意,先提醒一下,如果你在意短期报表数据,自行考虑是否需要等等。

※收益率

2024年内收益率6.95%。

※思考记录

我今年调仓换股比较多,今天就说说今年以来我的调仓换股逻辑。提前说明,本文是我的最优解,但不一定是你的最优解,请结合自身实际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今年上半年持仓变动的确是历史最高,细数下来,主要是这三个:

①是洋河减仓直至清仓。1月份将洋河仓位从15%降低至10%,100元股价卖掉了5%之后,买入了今世缘,原因是意识到洋河的确定性下降了。5月份清仓洋河,成交价也是100元,清仓之后,买入了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因为洋河从最初的稳健增长性企业变质了。

具体详见此文:令人失望,清仓洋河

②是把分众的仓位从15%降低至10%。今年五月份,我在6.61元卖掉了总仓位5%的分众,这点是因为我在思考清楚分众到底赚的是什么钱之后,因为新的、更深的认知,做的改变,这点上我认为做的也挺对。这笔钱当天买入了151元的五粮液。

这个思考详见此文:《  投资分众时,我们到底赚的是什么钱? 》

③买了茅台。6月份,当茅台出现好价格的时候,用确定性低的泸州老窖和今世缘,换成了1480元左右的茅台(在我给茅台设定的“买入中点”股价以下),这点我认为自己也是对的。

换股只是表象,深层次思考换股的原因,我的思考是以下几点。

第一,在熊市时多些换股动作,本就是“现金厌恶”类型投资者的“代价”。

我总是满仓,总是把所有可利用的资金都投资到股票上,除了日常生活必须之外,几乎不持有现金。当时机出现时,我已经满仓待发,让资产的收益最大化。

我是现金厌恶类型的投资者,不会为了买一只特定的股票,把现金单独留出来一份等它到买点,我认为这样太傻了(于我而言)。

假如我给三家企业确定性排序是A>B>C,虽然我更想买A,但当A没到买点,而C更低估时,只要C比现金划算很多,我就会选择先将现金买入C。等A到达买点,我会将C换成A,无论C是否更便宜。

这是不想持有现金类型投资者的“代价”。

否则,可能要么一直持币等待A到达买点,我认为这样做,长期看亏损的概率远大于赚钱概率;要么因为最初买入了C,所以一直持有C,导致仓位组合始终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经济衰退时期,无论优质还是一般的企业,都跌的很惨,这是按照自己对投资的认知,组建一个比较理想的投资组合的黄金时间。

我认为,我用现金比较最初买入C,以及当A出现买点用C来换,都是符合逻辑的,应该是最优解,我会一直这样做。

关于换股,我以前专门发文完整论述过我的思考,详见此文:关于换股的一些思考 

第二,投资本就应是贝叶斯式思考。

我不认为买入之后一动不动是对的。你会看错,你会进化,即使你没看错、没进化,因为世界底层逻辑上的随机性,企业也可能从对的变成错的,从你喜欢的变成你不喜欢的。

投资一家企业时,我们一开始要抱着荒岛十年的打算,做长远的规划,但真的被送到荒岛可能是件危险的事情。企业内在价值是变化着的,所以要动态评估,定期评估。

洋河从快速成长型企业,变成了稳定增长型,甚至有人怀疑未来可能会是衰退型。在2023年中报上,洋河表现为不促不销,甚至促也不销,这能看出变化的端倪,当时我做了降低仓位的决定,将仓位上限从25%调整至15%。而到去年年报公布时,利润表的不足预期,已经能让我下洋河变质的结论,确认了,就及时调整,及时清仓。

随着对白酒认知的加深,我的结论是白酒的确定性和机会主要在高端,于是白酒的仓位总占比没有降低,但是向茅五泸等高端白酒集中了。详见此文:「看好高端白酒的理由」莫书房周记2024-6-10

分众这家企业我虽然很喜欢,但投资分众这家企业到底赚的是什么钱这件事,我是今年5月份才想明白:对周期股来说,赚的应该是低谷到合理的钱,长期持有这种股票不动,大概率只能拿到股息的收入,而股价5年原地不动。

意识到这点,我在今年5月份将分众的仓位降低至10%,因为我更喜欢赚成长的钱。

企业内在价值是动态变化的,我们在做投资是根据眼前可见的所有信息对未来做大概率的合理判断,之后根据新的信息、新的思考、新的进化做不断调整。

我很喜欢巴菲特将打桥牌与股票投资做的类比:“打牌方法与投资策略是很相似的,因为你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接下来,随着事态的发展,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添加新的信息。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根据当时你所有的信息,你认为自己有成功的机会,就去做它。但是,当你获得新的信息后,你应该随时调整你的行为方式或做事方法。”

我很早就意识到,有些朋友对“长期投资”的理解有些教条。

在某些朋友看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持有不动,价值投资被他们简化成了“买入后持有不动”,他们恨不得建好仓了,十年、二十年就再也不动了,期望通过长达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有来实现收益。

他会因为自己长期持有了而骄傲,因为面对各种信息的干扰能做到岿然不动而自豪,因为淡定面对波动而得意。

他们认为,“你们卖掉的、换仓的是被股价波动筛下去的,定力太弱,看我多稳”。那些在股价波动中频繁买卖、调整仓位的投资者是“定力不足”,而他们自己才是坚定、稳健和纯粹的价值投资者。

这种理解太过于片面了。

首先,你会看错;其次,企业会变;再次,你会进化(明确了投资风格,知道自己更喜欢哪类投资对象,对行业、企业的理解更深)。

当你发现看错了,企业变质了,当你对投资对象有更高要求了,你改不改?

长期投资不一定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也不一定是长期投资。只要是基于价值进行的投资,哪怕只持有三天也一样是价值投资。投资理念错了,投资对象变质了却视而不见,持有十年也是投机。

在这里,时间的维度并不重要,尽管大部分价值投资的时间跨度的确会相对比较长一些。

当我们在进行价值投资时,重要的问题不是投资时间的长短,而是我们是否判断清楚了投资带来的价值增长?一笔投资只要能让价值增长、只要不是基于价格波动而进行,就一定是价值投资。而一笔投资如果没带来价值的增长,那么哪怕持续了一百年,也不是价值投资。

带着寻找价值增加的眼光,考虑每一个投资和交易机会,这才是完整的价值投资哲学,而不是固执地、片面地用单一的时间维度来评判。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里写到:“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追求零换手率,如果这样刻板的话,可能会捆住你的手脚,以至于你无法抓住降临的机遇。我的建议是,一般情况下,换手率在10%到20%之间即可。如此一来,10%的换手率意味着你的持股期限为10年,20%的换手率意味着持股期限为5年。”

2022年,伯克希尔的换手率有12.5%,你看,其实巴菲特也不是持有之后一动不动的。而价值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年换手率高达300%

我的一个观察:越是片面强调长期投资、持股不动的人,越是缺乏思辨精神,越是不能面对不同声音,越是不能理性面对投资中必然出现的错误,越是容易一条路投资到黑,其理念内核越是写满了“懒惰”。

彼得·林奇说,即使有60%的正确率也足以傲视华尔街了。而那种片面强调“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他的体系是容忍不下高达40%的错误率的,他也不允许他关注的各类大小V出错,即使这只个股只占对方10%的仓位。在这种人看来,只要看错任何一只个股,那么这个V在他心中就已经死了。

这很可笑,投资中必然出错,出错就需要调整,将所谓的“价值投资”简化为“长期投资”的逻辑,可能还不如炒K线靠谱,起码炒K线的人在“死叉”出现之后知道及时止损,还能留得青山在。

※其他

1、宏观

目前了解的有限,斗胆说一下这次的三中全会。

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的深意我看不懂。有的机构在总结高频关键词变化试图总结出点什么,但这种简陋的统计游戏我认为没什么意思。

一个感觉,总体是对十九大以来的精神做了重新包装,大多数主题和内容过往都出现在党的各种文件中了,好的地方在于比较稳,不好的地方是没有大家所期待的刺激。

总的来说,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2035发展目的是一定要实现的。对此, 张坤7月15日在易方达蓝筹基金二季报中的发表观点我很认同:

“按照国家的 2035 发展目标,我国在 2035 年的人均 GDP 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目前的人均 GDP 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人均 GDP 的水平提升,最直接的效果将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升。只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我们认为会有一批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能够持续增长并创造回报。甚至,即使维持目前的利润水平,其股息率也已经接近或超过一些传统意义的红利股票。而市场担忧需求持续下滑会让企业成为“价值陷阱”,即收入利润不断下滑。我们认为,不论哪个产业的发展,只要带动了人均 GDP 不断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悲观预期终将被证伪。”

我对未来依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2、五粮液“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7月16日,在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召开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曾从钦表示,今年以来,五粮液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提质增效、多作贡献”工作总基调,拼生产提质量、拼文化强品牌、拼销售拓市场、拼项目强后劲、拼先进创一流,一体推进品质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拓、重大项目建设等取得新成效,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五粮液全年营收增速目标是10%+,看来还是很稳的。持有这样的优质企业,最重要的是耐心,优质企业的长期回报预期是很可观的。

从白酒行业产量端来看,今年白酒上游端似乎企稳了。白酒行业在2016年达到了有史以来1358万千升的年产量巅峰,之后便开始逐年下跌。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总产量更是降到了年产629万千升的十年最低,相较2017年1198万千升的产量,接近腰斩。从今年的行业数据来说,2024年上半年总比增长了3%,白酒行业的总盘子似乎是稳住了。

3、假消息侵扰分众

有些迟,但还是要说说分众。

前段时间分众因为美团进入的“假消息”而股价雪崩。这事虽然是一起乌龙,股价后来也涨回来了,但对我来说印证了一个关键判断:分众是二流生意,护城河没那么坚固,不能阻挡不理性的竞争对手的进入。

美团说会介入即时通讯,开发游戏,腾讯会怕吗?美团说要开发白酒,茅台、五粮液会怕吗?娃哈哈这种食品行业巨头开发酱香白酒也是打水漂,更何况美团。

但如果美团真要不计代价介入梯媒,宁肯亏本,分众是真的怕的,光是一个新潮就能在2018年把分众拖下水,美团如果真的不理性地进入,分众会遭遇很强的逆风。

试想一下,如果分众的年盈利连续两年都在百亿以上,有严重增长焦虑且战斗力超强的美团会不会真的进来?

空间巨大且门槛不高的产业必然吸引各种对手涌入,内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充分竞争本身就是市场原动力。

无非现在对美团来说划不来罢了,理性的对手不会贸然进入梯媒与分众为敌,但如果碰到不理性的强大对手,或梯媒太赚钱诱惑巨大,分众除了骂骂新进入对手缺心眼之外,真的会很被动的。分众的护城河没那么宽,不理性的对手真的携巨资进来的话,就会造成严重冲击。

我认为虽然分众的船长一流,但从投资确定性、商业模式来说,分众这艘船是我目前所有持仓中最差的,不是说投资它会赚的少,而是说投资这类护城河不宽的周期股,需要猜对周期,能买在低点,卖在高位,与我想尽量赚成长的钱的投资路线有些相悖。

船与船长谁更重要?首选当然是船好+船长优秀的;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选择好船+普通船长;再次,如果船很普通,那么就一定要具备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船长,才使得该企业具备投资吸引力。

在我看来高端白酒和福寿园都是比分众更好的船。

在今年5月份我将分众的持仓比例从15%降低至10%,后续我会将分众的仓位降低至5%。

读书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评分:5分(5分制)

最近看的几本书都很一般,让我有浪费时间的感觉,于是重翻经典,再读了一遍彼得·林奇的这本书。

感想很多,分享其中两处。

1、彼得·林奇的辞职

如果在林奇上任伊始投1万美元到麦哲伦基金,到他离开的时候1万美元将会增长至25万美元以上,平均年化回报率达到29.2%。

尽管他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中拥有最好的基金管理记录,但他在当年基金经理的年度排名中,从未在任何一年中超过第16名。

尽管在他的管理下该基金最终上涨了20倍,但其间也经历了8次下跌,跌幅在10%~30%之间。他还发现该基金的很多投资者都赔了钱,因为他们持有股票的时间平均只有4~5年,还经常是在高点买入,在低点卖出。

1990年5月31日,林奇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13年后,辞职了。

林奇离职的原因很简单,也完全出于个人原因,因为他想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和三个孩子。在管理基金期间,他几乎从不休假;事实上,他需要不断加大个人时间的投入。“1982年之前我一周工作6天,”他说,“过去的18个月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开始一周工作7天。”此外,他在自己46岁的生日聚会上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正是在46岁时离开人世,死于癌症,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他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写道:“你必须提醒自己,没有人会在临终前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在书中,他引用了托尔斯泰描写的一个关于贪心的农夫的故事:

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林奇感慨道: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财富当然很重要,如果没钱,生病了就无法去好医院就医;如果没钱,就无法自由追求兴趣爱好找到自己所长所爱;如果没钱,可能就买不上房子,不能给另一半安全感,迟迟结不了婚结;如果没足够的钱,就不敢生孩子,或不敢生二胎三胎,虽然说穷有穷的养法;如果没钱,就无法帮助父母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没钱,七老八十了可能还要翻垃圾箱找易拉罐瓶子,为了借钱东奔西走。

没有财富的人,事实上是金钱的奴隶。

彼得·林奇是另一种烦恼,他事业有成,身价不菲,但到46岁时已经两鬓斑白。虽然我们离赚到足够的钱还比较远,但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我相信我们迟早会足够富有,迟早面临林奇的烦恼。

这也提醒我们:当我们足够富裕的时候,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别忘了初心,别忘了来时的路。

总结一下:

穷则思变,穷人的美德是摆脱贫穷,没钱的时候要努力赚钱,不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富的时候不忘初心,避免手段成为目的,别成为另一个层面的金钱的奴隶。

2、规避垃圾信息

还有一段很有趣,提醒我们为什么不要关注太多垃圾信息,即使你心理是知道这是垃圾信息,以为自己能很轻松规避,也要少看。

彼得·林奇说:

“我接到一个追踪华纳公司的技术分析专家的电话,我一向对研究股价走势的技术分析流派毫无兴趣,只是出于礼貌问了一句他对华纳公司股票的看法,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过度上涨。’我永远不会忘掉他说的这句话。股票市场投资建议的一个最大麻烦是,无论是好是坏,它都会深深印入你的脑海,你怎么也无法摆脱它们的影响,后来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你竟然发现自己正在按照这个建议进行投资。”

在投资中,我们应当尽量减少对那些无价值信息的关注。即便我们意识到这些信息是错误的,它们仍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潜意识,从而对我们的决策造成潜在的干扰。

那类什么宏观经济学家判断港股下半年大牛市(去年他判断过今年上半年大牛市),宏观经济学家谈茅台危险了(回头看他历来的正确率低于30%),上海公园老大爷预测股市到多少点,哪只股票下周会涨停,这类垃圾信息还是主动屏蔽微妙,离得越远越好,看多了有毒。

最后:莫书房知识星球重新开放

今年初我建立了一个付费星球,我之前建立过读者微信群、免费星球,经过各种尝试之后,我希望能建立一个永远敞开大门的交流社区。我平时文章不怎么开赞赏,也没有精力一对一跟每位读者私聊,有一个付费可以进入的星球,可以给那些真心欣赏、认同我的朋友,建立一个方便跟我更紧密交流的渠道。

今年1月1日正式开放,但在1月6日就关门了,原因是短时间内进来的朋友太多了,我原以为价格梯度能降低大家的热情,后来发现即使涨价到一千也会有不少朋友要进来,而我自问有些配不上太高的价格,于是干脆关门了。

再后来我事情不断,三月份手指受伤,五月份我儿子骨折,一直到现在,生活节奏才算慢慢回归正常。而且自上次关门以来,半年的冷却期足够长了,我认为可以重新开放了。

提醒:水平不高,能力有限,请谨慎加入。

(再补充一句:我知道在某些人眼里,什么东西都应该是免费送到他面前的,他看不惯任何收费行为(如付费星球、付费文章、发广告、开赞赏),在他看来这都是“收割”,即使这是别人之间你情我愿的事,但看在眼里就是难受。好吧,“收割”原来这么廉价,知识和信息原来这么不值钱,这类人还请取关,卫道士的铡刀好好收着,有多远爬多远,让我们不要出现在彼此的世界里。

莫书房
做有价值的事,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