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好课

文摘   2024-09-14 14:29   西藏  


       基于察隅中学的学生进校数学基础差的现实,我期望老师们记住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一段话:“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请看一节课的片断。

      有理数的加法,原本是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但老师在探明学生情况后,安排了两节课,我听的是第二节课。

      老师安排了一组同号两数相加的复习题,但最后一题是: -13+3=?

      点评:最后一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由同号两数相加导入异号两数相加。有一个学生由数轴得出了结果,这也为下面列算式做好了准备。


 

      两个实际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数轴上画图,由学生列出算式:

         (-3)+5=2             3+(-5)=-2

       老师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甲:两个算式都有3(-3)或5(-5)。


       学生乙:两个算式结果的符号都是由第二个数的符号决定的。

       点评:老师本意是想通过这两个算式,让学生总结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但两个算式的非本质属性冲淡了学生对本质属性的理解。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教材编写者也没有想到。

       于是,教师补充了一题:7+(-3)=4,并且提出的问题更具指向性。

      老师问:计算结果的符号由谁来确定的?

       学生答:由绝对值较大的数决定。

       老师接着问:然后怎样计算?

       学生答:绝对值相减。

      点评:顺利得到了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先确定符号,然后转化为小学的减法,找到了新知识的固着点。


 

       对这节课的三点思考: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抽象,推理,建模。这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画数轴、列算式、找规律、得法则,体现了数学的抽象过程。而那种直接得到法则,然后大量训练的教学,得到的是一种技能,而素养得不到提升。


        2、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老师试图想让学生从两个算式得到法则,课本也是这样安排的,显然算式过于特殊且数量太少,结果让非本质属性干扰了对本质属性的理解,预设与生成产生冲突。老师通过补充算式,从而总结出法则,生成了有意义的课堂。


       3、课堂围绕问题展开。这节课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产生冲突、列出算式、总结法则、运用法则。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课堂教学遵循了一些基本原理:序进原理、思维原理、启发原理和活动原理。


您可以联系起来阅读:

1.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及对策

2.抓课堂,抓成绩

3.如何学好数学?

我的情怀
个人文章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