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冯春华ACB丨Co单原子和Co纳米颗粒协同效应助力强酸性废水中电催化硝酸盐制铵!段维建共同一作

文摘   2024-11-11 11:40   上海  

丨汇编来源公开信息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丨
丨旨在分享学术交流丨能力有限欢迎指正丨
「上海岱算科技有限公司」已向境内外23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了累计1400多项模拟计算服务,赋能科学研究提速增效!合作实验课题组在线发表学术论文期刊有ACS系列、AM系列、Angew、CEJ、EST、JACS、Matter、Nature子刊等,助力科研工作锦上添花!

通过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反应(NO3RR)从强酸性废水中高效生产铵(NH4+)具有广阔前景,但也面临着析氢竞争和催化剂腐蚀的挑战。

2024年11月10日,华南理工大学冯春华教授团队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期刊发表题为“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 single atoms and Co nanoparticles for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to-ammonium conversion in strongly acidic Wastewater”的研究论文,团队成员段维建Chen Yanyan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冯春华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即CoSA-CoNP@N-CNA/CC),它由碳布(CC)负载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N-CNA)组成,该N-CNA包含原子分散的Co单原子(CoSA)和Co纳米颗粒(CoNP),在pH 1下实现了优异的NO3到NH4+的转化。所获得的阴极以0.275 mmol h−1 cm−2的产率产生NH4+,法拉第效率为95.6%,在-0.6 V(vs. RHE)电压下不会同时产生NO2。研究表明,单个Co原子与被包裹的Co纳米颗粒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电子转移,阻碍了氢的吸附,增强了NO3的吸附和活化,降低了中间*NO加氢的速率决定步骤的能垒。真实酸性样品的验证强调了CoSACoNP@N-CNA/CC通过NO3RR回收NH4+的卓越能力。

DOI:10.1016/j.apcatb.2024.124812

该研究成功合成了碳布(CC)负载的N掺杂碳纳米管阵列(CNA)催化剂,该催化剂由原子分散的Co单原子和碳壳包覆的Co纳米颗粒组成,缩写为CoSACoNP@N-CNA/CC。在-0.6 V(vs. RHE)电压,强酸条件(pH 1)下,NH4+的产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0.275 mmol h−1cm−2,法拉第效率(FE)为95.6%,NH4+的选择性为100%。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性能明显优于含有Co单原子或单独含有Co纳米颗粒的对应物。实验探索和理论计算的结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CoSA和封装的CoNP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电荷从内部CoNP向外部CoSA的转移。这调节了CoSA的电子结构,有效抑制了HER,同时加速了强酸中NH4+生成的NO3RR。

图1. 与中性或碱性介质相比,强调在强酸介质中进行NO3RR的独特优势示意图。

图2. CoSA-CoNP@N-CNA/CC的制备与表征。(a)CoSA-CoNP@N-CNA/CC的合成方法示意图。(b)三种催化剂的XRD谱图。(c)CoSA-CoNP@N-CNA/CC的SEM图像。(d)CoSA-CoNP@NCNA/CC的HR-TEM图像。(e)CoSA-CoNP@N-CNA/CC对应的EDS映射。(f-g)CoSA-CoNP@N-CNA/CC的HAADF-STEM图像。

图3. CoSA-CoNP@N-CNA/CC等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结构分析。(a)CoSA-CoNP@N-CNA/CC和CoNP@N-CNA/CC的高分辨率XPS Co 2p光谱。(b)CoSA-CoNP@N-CNA/CC和CoNP@N-CNA/CC的高分辨率XPS N 1s光谱。(c)CoSA-CoNP@N-CNA/CC和CoNP@N-CNA/CC的归一化Co k边XANES光谱以及Co箔、CoPc和Co3O4的参考光谱。(d)相关催化剂和参照物的k3加权傅里叶变换。(e)相关催化剂和参考物的实验EXAFS谱的小波变换。(f)CoSA-CoNP@N-CNA/CC的FT-EXAFS拟合曲线。(g)CoNP@N-CNA/CC的FT-EXAFS拟合曲线。

图4. 电催化NO3还原性能。(a)CoSA-CoNP@N-CNA/CC,(b)CoNP@N-CNA/CC和(c)CoSA-NC/CC,在pH 1和0.5 M KNO3条件下NH4+产率和NH4+的FE的电位依赖性。(d)pH为1时,三种催化剂还原200 mg L−1 NO3-N的时间依赖曲线。(e)在存在和不存在200 mg L−1 NO3-N和pH为1时,三种催化剂的LSV曲线。(f)在-0.6 V(vs. RHE)下,KNO3浓度对CoSACoNP@N-CNA/CC上NH4+产率和NH4+ FE的影响。(g)pH 1、-0.6 V(vs. RHE)、0.5 M KNO3条件下CoSA-CoNP@N-CNA/CC NH4+产率和NH4+ FE循环试验结果。(h)与文献中报道的催化剂在中性或碱性介质下,CoSA-CoNP@NCA/CC在强酸(pH 1)条件下NH4+产率和NH4+ FE的比较。

图5. CoSA-CoNP@N-CNA/CC上强酸NO3RR反应途径的鉴定。(a)利用DMPO和TEMPO从CoSA-CoNP@N-CNA/CC获得的ESR光谱。(b)TBA(*H清除剂)和TEMPO(电子清除剂)浓度对NO3转化的影响,CS和CN分别代表清除剂和NO3-N的浓度。实验在pH 1和-0.6 V(vs. RHE)和0.5 M KNO3条件下进行。(c)在CoSA-CoNP@N-CNA/CC上强酸NO3RR可能的反应途径示意图。(d)CoSA-CoNP@N-CNA/CC,(e)CoNP@N-CNA/CC,(f)CoSA-NC/CC的原位拉曼光谱。

图6. DFT计算。NO3在(a)Co-CoN4、(b)CoN4和(c)Co-N4上还原为NH4+的自由能图。插图显示了每个步骤的优化构型。(d)Co-CoN4、(e)CoN4、(f)Co-N4的差分电荷映射。(g)三种模型上HER的吉布斯自由能图。(h)Co 3d轨道在Co-CoN4和CoN4上的PDOS,以及N 2p轨道在Co-N4上的PDOS。(i)NO3RR和HER在CoCoN4、CoN4和Co-N4上的极限电位差的变化。

ToC图. 研究表明,CoSA-CoNP@N-CNA/CC中外碳壳表面的CoSA与碳壳内包封的CoNP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NO3RR对强酸废水中NH4+的反应性和选择性。

总之,该研究表明,在强酸条件下(pH为1),CoSA-CoNP@N-CNA/CC中外碳壳表面的CoSA和封装的CoNP的协同组合,与热力学和动力学有利的HER相比,能显著实现NO3RR对NH4+的高产率和高选择性。相比之下,仅含有CoNP或CoSA成分的对应物(例如CoNP@N-CNA/CC和CoSA-NC/CC)在相同条件下主要表现出HER。具体来说,在pH为1时,CoSA-CoNP@NCA/CC阴极的NH4+产率达到了优异的0.26 mmol h−1 cm−2,NH4+的FE在-0.6 V(vs. RHE)时达到了95.6%。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计算,揭示了CoSA-CoNP@N-CNA/CC优越性能的机理根源,研究结果强调了通过从内部封装的CoNP到外部CoSA的电子转移实现的重要电子相互作用。这种电子调谐可优化CoSA的电子结构,并逐步抑制HER,同时增强NO3的吸附和活化。此外,与中性或碱性介质相比,该研究全面论证了在强酸条件下进行NO3RR的明显技术优势,并验证了CoSACoNP@N-CNA/CC催化剂从强酸性NO3污染的实际废水样品中高效回收NH4+的独特性。这一策略方法有望简化电解反应器的制造,减少(电)化学氧化造成的NH4+损失,减少副产物NO2的产生,适应各种实际水质,并提高NO3RR技术在大规模NH4+生产中的经济竞争力。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电荷密度、态密度DOS、能带、费米能级、功函数、ELF;介电常数、弹性模量、声子谱;吉布斯自由能、吸附能、掺杂能、缺陷形成能;HER、OER、ORR、NRR、CO2RR;反应路径、反应机理、迁移能垒等

■量子化学QC计算:静电势、偶极矩、布居数、轨道特性、自旋密度、Fukui函数;激发态、跃迁偶极矩;氢键、π-π堆积、疏水作用力;过渡态、反应能垒、反应机理;红外、拉曼、荧光、磷光、核磁谱、圆二色谱等

■分子动力学MD模拟:生物体系弱相互作用分析、受体-配体组装过程、结合自由能;材料体系的高分子构象预测、材料与溶液界面性质、粗粒化模拟;轨迹分析RMSD/RMSF、径向分布函数RDF、扩散、氢键数量;分子对接;同源建模;虚拟筛选、定量构效关系QSAR

■有限元FEM仿真:结构仿真(接触分析、非线性分析、振动/疲劳/传热/裂纹/碰撞分析);电磁仿真(电场、磁场、电磁耦合、磁热耦合、射频微波);流体仿真(多相流体、组分运输、流体传动、相变);光学/声学仿真相关

Gaussian
解读「实验+计算」最新学术论文丨量子化学计算丨Gaussian丨ORCA丨CP2K丨MS/Materials Studio丨PySCF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