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锂离子电池(LIBs)中的应用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其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之间的完全配位。
2024年11月10日,山东大学吴昊、孙吉凯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发表题为“Design of Ligand‐Nonbridging Site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Boosting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的研究论文,团队成员孙兰菊为论文第一作者,孙吉凯、吴昊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通过将缺少桥接功能的调节剂引入配体中,揭示了MOFs中非桥接缺陷位点在调控储锂性能方面的作用。研究人员将完全桥接配位的原始MOF(p-MOF,以四(4-羧基苯基)卟啉为配体)与包含非桥接缺陷的改性MOF(d-MOF,以三(4-羧基苯基)卟啉引入缺陷)进行对比。光谱分析和冷冻低剂量电子显微技术验证了d-MOF中非桥接缺陷位点的存在,并揭示了其局部结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d-MOF的非桥接位点具有显著增强的Li⁺吸附能和更低的Li⁺迁移能垒,相比之下,p-MOF的完全桥接位点的Li⁺吸附能则较低。因此,d-MOF展现出优异的储锂性能,在0.05 A g⁻¹下达到了761 mAh g⁻¹的高容量,并在5 A g⁻¹下保持203 mAh g⁻¹的出色倍率性能,远超p-MOF。该研究凸显了通过非桥接缺陷调控MOFs在开发高性能LIBs方面的潜力。
该研究通过将缺少桥接功能的调节剂引入配体中,探索了MOFs中非桥接缺陷位点在提升储锂能力方面的作用。作为概念验证,选择了完全桥接的原始MOF(p-MOF,以TCPP配体为主),并利用同系配体5,10,15-三(4-羧基苯基)-20-苯基卟啉(TrCPP)作为调节剂,在MOF中引入非桥接缺陷(d-MOF)。尽管TrCPP每个配体缺少一个羧基,其结构与TCPP相似,使得d-MOF能够保持一致的拓扑结构。通过光谱学和低温电子显微表征,证实了d-MOF中配体非桥接位点的存在。此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与p-MOF相比,d-MOF中电子分布更不均匀,非桥接位点周围的电子密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d-MOF中Li⁺的吸附能(ΔEa)在非桥接位点显著提高,且迁移能垒显著低于p-MOF,从而加速了Li⁺的扩散动力学。因此,d-MOF表现出卓越的比容量,在0.05 A g⁻¹下达到了761 mAh g⁻¹,并在5 A g⁻¹下实现203 mAh g⁻¹的出色倍率性能,显著优于p-MOF的储锂性能。这些发现突显了在MOFs中构建非桥接缺陷位点以优化其锂电性能的潜力。
总之,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缺少桥接功能的调节分子TrCPP,用其在MOFs中构建了非桥接缺陷位点。精心设计的TrCPP与同系配体TCPP结构相似,即使在较高用量下,d-MOF的基本框架仍与p-MOF保持一致。这一明确的结构变量使得非桥接缺陷位点与Li⁺储存性能之间的关联得以揭示。研究人员结合XAFS和冷冻低剂量TEM等表征手段,证实了非桥接缺陷位点的存在并揭示其局部结构。DFT计算显示,非桥接缺陷位点的Li⁺吸附能(ΔEa)相较于p-MOF的完全桥接位点有所提高,而Li⁺迁移能垒显著降低。因此,含有非桥接缺陷位点的d-MOF展现出显著优于p-MOF的Li⁺储存性能。该研究明确了非桥接缺陷位点在提升MOFs储锂容量中的关键作用,并为高性能MOFs的设计提供了宝贵见解。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电荷密度、态密度DOS、能带、费米能级、功函数、ELF;介电常数、弹性模量、声子谱;吉布斯自由能、吸附能、掺杂能、缺陷形成能;HER、OER、ORR、NRR、CO2RR;反应路径、反应机理、迁移能垒等
■量子化学QC计算:静电势、偶极矩、布居数、轨道特性、自旋密度、Fukui函数;激发态、跃迁偶极矩;氢键、π-π堆积、疏水作用力;过渡态、反应能垒、反应机理;红外、拉曼、荧光、磷光、核磁谱、圆二色谱等
■分子动力学MD模拟:生物体系弱相互作用分析、受体-配体组装过程、结合自由能;材料体系的高分子构象预测、材料与溶液界面性质、粗粒化模拟;轨迹分析RMSD/RMSF、径向分布函数RDF、扩散、氢键数量;分子对接;同源建模;虚拟筛选、定量构效关系QSAR
■有限元FEM仿真:结构仿真(接触分析、非线性分析、振动/疲劳/传热/裂纹/碰撞分析);电磁仿真(电场、磁场、电磁耦合、磁热耦合、射频微波);流体仿真(多相流体、组分运输、流体传动、相变);光学/声学仿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