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024年8月5日到9日)上证综指收于2862.19点,下跌1.49%;深证成指收于8393.70点,下跌1.87%;创业板指收于1595.64点,下跌2.60%。想想三年前还有大佬信誓旦旦地说:创业板的指数点位马上就要超过上证综指了。价值投资,长线投资,逆向投资,现在都是最好的时候。
这为国内投资者“争夺港股定价权”提供了最好的时机。
不仅创业板指数已经跌回10年之前,科创板指数也连数大跌,显得不是那么贵了。
在便宜的背景下,找到其中的好公司,这就是投资成功之要。
截止到本周五(9日)收盘,腾腾爸账户总仓位:105.62%;我自信这个组合中的绝大部分标的,都能交上让人满意的答卷。
等股息,等稿费,等工资,等一切合法合规又能自由动用的后续现金流。
科技股不好投资。尤其是不好长期投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进步都是非线性的。有的技术生命周期很长。有的技术生命周期很短。你无法预料它什么时候会被替代。更无法预料会被谁替代。QQ之后,幸好有微信,腾讯才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如果没有微信呢?可以确定的是,腾讯也将错失智能机时代。智能机之后的时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腾讯还能不能抓住风口、执时代之牛耳?天知道。哪怕是马化腾站在我面前,言之凿凿地说他知道,我也不相信。股市投资总体上讲,也并不容易。哪怕是价值投资,玩超长线的那种,也很不容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经营也是非线性的。有一段时间,可能会经营得很好。有一段时间,可能会经营得一般,甚至很差。牛如茅台、可口可乐,它们的经营业绩也并非一路向上。时好时坏才是常态。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2020年前,你知道世界范围内会发生一场持续数年的大瘟疫吗?你能想像得到美国能因为这场瘟疫死亡上百万人吗?你能想像得到受瘟疫影响的企业会有多少吗?事实上,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发生了。影响之深远,几十年一遇,堪比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对企业产生的这些影响,有的是暂时的,有的则直接是致命的。翻烂财报,天天盯着企业,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这种风险。很多人不懂这些。因此,特别喜欢预测业绩。这些所谓的预测业绩,通常都是一种线性外推。不信过几年看,凡线性外推的,没有一个会是准的。简单类比,线性外推,这是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这样做的人,都非常蠢。我本人也曾经多次犯过这类错误。付出几次惨痛的代价之后才明白,在股市里投资,我们能做的,不是预测,只能是依靠投资体系的力量,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应对。我的应对之策就是“三步走”:找到商业模式最优秀的企业;组合投资;超长线持有。用体系的力量来战胜投资中的非线性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腾腾爸做得还不错。踩过坑,历经波动,其中还包括2008年、2015年两次众所周知的大股灾,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并且小有收获。聊起这些,忍不住有一点吹牛的冲动。太不简单了。不服气的人,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有腾腾爸的这些经历吗?有,我拜你为师。没有,少废话,那就以华府公子的腔调,叫我一声大咯咯吧。哈哈哈,搞笑。在风谲云诡的股票市场,努力学聪明点,别太傻。2000年,英特尔市值最高达5090亿美元。1999年,英特尔归母净利润73亿美元;2000年,105亿美元。也就是说,2000年英特尔市值最高点时,静态估值高逾70倍PE。此后每况愈下。英特尔的市值长期在1000-1600亿美元间徘徊。2019年,英特尔市值曾经冲高到2600亿美元。但此后几年,又不断下降。目前英特尔的总市值约为900亿美元,静态估值依然高达五六十倍PE。当年在高位买入英特尔的朋友,哭晕在厕所里。2000年初,微软最大市值约为6600余亿美元。哪怕是以2000年的94亿美元利润作为基数进行计算,微软当时的估值也接近70倍。之后,泡沫破灭。2010年,市值低探至1800来亿美元,估值长期在7-9倍间徘徊。从2002年到2012年,微软的市值增长缓慢,被媒体称为“失去的十年”。这个时期,微软完美错过了消费互联网的红利,诸如电子书、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移动智能等业务都没有发展起来。直到2014年,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市场重新找到微软的增长想像空间,微软的市值才再次走上膨胀之路。目前市值大约3万亿美元。哪怕当年在最高位买入微软的朋友,持有至今,也一样收获颇丰。在互联网科技浪潮中,英特尔和微软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代表。英特尔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半导体,微软的主要经营范围是软件,先是操作系统 、办公软件,后是云计算、游戏等。简单点说,英特尔是做硬件的,微软是做软件的。20余年的投资实践证明,同样是买在高位,投资英特尔的朋友很苦逼,而投资了微软的朋友则会兴高彩烈。这跟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天生的商业模式、商业基因有关。换言之,对股票投资者来说,投资软件公司比投资硬件公司,似乎更好赚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商业领域,做软件的公司往往比做硬件的公司,更容易形成垄断。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一是更好赚钱,二是更容易基业长青。这是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天生的商业模式差异自然形成的结果。第一,软件公司往往更容易产生用户粘性。软件往往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一旦推广开来,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性和兼容性,这让用户更换成本更大。第二,软件公司更容易产生网络效应。软件的用户越多,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越大。这种特有的网络效应会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赢家通吃。比如微信,中国总共就有14亿众人口,它目前的活跃用户就近14亿,在社交领域,它就是一个无敌的存在。这个很好理解,大家都用它,你也必须得跟随着用它。大家都用微信,而你用其它社交软件,你还能跟家人和朋友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吗?不能,那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三,海量的客户容易形成海量的数据沉淀。软件能够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推荐。比如我在京东上搜过书,京东的智能小广告就经常自动给我推荐各种各样的书讯。这种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进一步增加了软件的用户粘性。硬件不好形成垄断,除了不具备上述优势之外,还有两方面挑战让它更具有了某种天生的劣势。第一,标准化魔咒。硬件被发明出来后,为了最大范围的使用和推广,必须对产品进行标准化规范。但产品都标准化了,个性化也就没有了。意思是,你能生产,别人也能生产。第二,技术更新换代宿命。硬件更新换代更快,行业的颠覆性更强。微软的一个操作系统,可以使用几十年,中间修修补补不断升级版本就行了,这中间始终保持着一个有序的连续性。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动不动就是颠覆性的。著名的摩尔定律,其实规定的就是硬件。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软件公司更容易构建起宽阔的护城河,而硬件公司就非常不容易。表现在商业上,软件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往往非常充沛,而硬件公司哪怕在最鼎盛时期,也得需要把大笔的收入投入到更新换代的研发中,稍有不慎,就会惨遭淘汰。上边讲到的微软公司,哪怕在所谓的“失去的十年”中,也保持着自己海量的客户,产生着充沛的自由现金流,哪怕是不再受资本市场吹捧,依然无法撼动它的商业根基。最终,微软公司寻找到了新的业绩增长点,开启了它的“第二增长曲线”。这种特性,让软件公司的生命周期更加长久。活得足够长,就意味着你见过的世面足够多,可以利用的机会自然就多。在上边的文字中,我们专门讲到,对科技股的投资,本身就很难。因为科技的发明进步是非线性的,不同的科技公司,其发展壮大的路径是不同的。对软件公司,最好在它形成垄断之后再择机投入,相对比较适合长期投资。对硬件公司,通常需要在它兴盛前进行埋伏性买入,然后在兴盛时退出。显然,从选择的难度上看,硬件公司对投资者的专业性、前瞻性要求更高。并且,因为硬件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似乎更适合专业人士进行中短期的投机操作。今年上半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英伟达实现了股价翻倍。网络上有大V天天吹捧它。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番研究后,我对发生在英伟达身上的炒作之风,保持着警惕。网上发言,经常提醒它的投资风险。不仅仅是因为它估值高,曾经被炒到几百倍估值上,更因为对它天生的商业模式、商业基因,不是太看好。英伟达目前的业务范围中,既有硬件业务,如图形处理器(GPU)、中央处理器(CPU)、数据处理器(DPU),又有软件业务,如人工智能(AI)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甚至还有游戏、自动驾驶等业务。但总体上,它还是一个偏硬件的公司。最新的年度财报显示,它的数据中心,也就是硬件业务产生的营收,对总营收的占比高达86.63%,游戏等其他业务营收对总占比不到14%。英伟达因为先发优势,在AI半导体的生产方面,保持了领先地位。但它能生产的产品,其他公司也能生产。只是没有它布局的时间长,所以在AI兴起时没有跟上趟。但并不是说其他公司不能生产,也不是说英伟达的产品具有无可替代的垄断性。资本是逐利的。既然我也能生产,我为什么不去生产呢?所以只要稍微放长一点时间周期,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压力就会层层叠叠地涌现出来。英特尔曾经走过的路,我认为极大可能,英伟达也会再走一遍。对英伟达,我的确判断不出它的业绩顶点到底在哪里。但我知道,它的业务版图,没有宽阔艰深的护城河护体,一定会被后起之秀不断地侵蚀和瓜分。在我眼里,这是一家注定无法进行长期投资的企业。首先声明,苹果和华为都是伟大的公司。但我认为华为更牛,前景更好。算是先把答案放在这里,容我慢慢道来。苹果既是一家硬件公司,又是一家软公司。硬件方面,它拥有众多知名的系列产品,手机、平板、手表、电视,等等,客户众多,且广受赞誉。10年前,中国人中,就以买一部苹果手机为身份的像征。现在在中国,也拥趸甚众。软件方面,电脑操作系统它有macOS,移动操作系统它有iOS,平板电脑它有ipadOS,手表又有watchOS,这些基础性的操作系统既为自家硬件提供支持,又通过平台开源,为其他开发者所用,逐渐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应用生态。除了这些基础性的操作系统,苹果还自研了办公软件、多媒体套件等一系列的应用软件。这进一步丰富壮大了苹果的生态,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在苹果最新的财报,也就是2024年三季报数据,在苹果的总营收中,硬件业务营收对总占比71.7%,软件服务业务营收对总占比28.3%。基本上是7成对3成的局势。但硬件业务的毛利率约为45.9%,软件业务的毛利率则为74%。也就是说,在利润构成上,硬件业务带来的利润与软件业务的利润比值约为1.57。换算成比例数据,大约就是8:5。软件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虽然比硬件稍低一点,但总体上并不算太低。至少比英伟达之类强太多了。从上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苹果既是一家硬件公司,又是一家软件公司,但总体上,偏硬。既然生产硬件,那么硬件公司所具有的种种劣势,比如竞争激烈、护城河不易构建等毛病,它都会具有。事实上,苹果的硬件业务,确实未能免俗。以它最重要的手机业务为例。无论在世界市场,还是中国市场,苹果手机的市场占有量,都在2023年达到了顶峰。2023年苹果手机市场份额世界第一,最高季度达到24%。但进入2024年之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萎缩下滑。今年第二季度,苹果手机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降到了15.8%,位居第二。同时,在中国市场上表现更差,目前市场占有率只有14%上下,已经稳稳地跌出了前5名。很显然,苹果手机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苹果最近10年,营收及净利润均增长缓慢。这方面,以前有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述,这里不再多赘述。略过。苹果想保持优势,必须在硬件方面继续保持、甚至加大研发的力度和密度,没有大资本的投入,只会压力越来越大。并且,科技的非线性发展规律还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大投入也未必会有100%确定的成功。另外,不客气地讲,苹果手机业务这几年的优势,还是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大背景下实现和完成的。再直白点,跟美国举全国之力、甚至动员整个盟友的力量打压华为有关。现在华为已经冲破了封锁,华为高端手机再度卷土重来,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迅速冲到了第一,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华为归来,在中国市场受到冲击最大的,苹果首当其冲。目前苹果公司的消费属性更强,护城河在于它在硬件基础上创设的软件生态。但硬件业务受冲击、被蚕食,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大隐患。前一段时间,苹果宣布手机与chatGPT绑定,股价大涨,原因是大众对苹果又有了“第二增长曲线”的预期和愿望。段永平先生就多次强调由此带来的换机潮,可能会维持几年时间。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我个人反正是不太看好,主要是不太看好chatGPT。这个问题挺扯的,在中国,凡用微信的朋友,都能自由免费使用腾讯元宝。实际上,早就实现了手机与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绑定。有什么好吹嘘的呢?这个话题又很大,改天再抽空聊。华为跟苹果一样,既是一家硬件公司,又是一家软件公司。硬件业务主要包括信息通讯、终端服务、企业业务三大块。信息通讯主要指华为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各种通信设备,比如服务器、芯片、基站、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都是。终端服务,大家也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华为手机、电脑、电视等产品。企业业务,主要指为大企业、政府提供的网络技术设备、技术服务,包括华为的云服务硬件设备等。华为的软件业务,主要包括基础软件、云服务、行业智能解决方案等。基础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及语言。拜美国人发起的科技战所赐,这些都实现了自主可控。行业智能化服务,涉及到的行业较多,比如众所周知的智能汽车(与塞力斯合作)、智能矿山、智能港口、智能仓储、智能工厂等,林林总总。这方面,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华为。中国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华为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云服务方面,华为目前已为全球30余个地理区域提供了服务,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云,全球性运营,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华为目前硬件软件都实现了良好的发展,并且前景广阔。它提出的"1+8+N"战略,1上在5G、6G方面,可谓遥遥领先,8和N涉及到产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好戏才刚开始。目前华为刚突破封锁,虽体量巨大,但很多业务还处在量变积累阶段,一旦实现它自我设定的目标突破,那才是真正的飞升。华为注定是一个庞然大物。2023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华为硬件业务对总营收占比51.4%,毛利率为45.9%;软件业务对总营收占比48.6%,毛利率74%。在利润构成上,硬件与软件的贡献比例约为3:5。也就是说,软件业务对利润的贡献远远超过了硬件。华为比苹果更“软",这也是我更看好华为以及美国人咬牙切齿不顾形象背信弃义也要欲置华为于死地的根本原因,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美国人制裁中兴那会儿,我恰好在深圳华为总部参观学习,有幸得到几本关于华为的书,看到任正非的一些“内部讲话”。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华为真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任正非真是一位非凡的企业家。任老爷子在企业经营中,念念不忘的三件事:专注核心业务,积极构建企业生态,追求和确保充沛的企业现金流。全都是经营的核心。努力抓住信息通讯这个核心业务,认为它是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架构基础;构建华为系统的生态体系,让业务更偏向于“软”,提升用户粘性;视现金流为企业经济的血液,反复强调开展业务保持好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性。任正非坚决反对硬件业务版图的无序扩张。比较典型的例子,他反复强调华为不造车,只开发智驾系统。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就是这种战略思想的具体映现。二者的合作模式,是“联合设计,联合营销”,华为主打软件操作系统的研发,赛力斯负责做好硬件(整车)的生产。华为在与赛力斯的合作中,主要负责软件的开发和提供,这样做好处有二。一是条件成熟,有利于向外推广,二是避开了重资本投入到重资产行业,尽可能地减轻了财务压力。智驾系统一旦成熟,向外推广的边际成本就是零,积累的客户越多系统的价值越大。华为强调不造车,就是因为任正非聪明地看到了硬件、软件的天生差别,知道如何扬长避短。这首先是商业模式(现金流的追求)决定的,,然后才是战略上的制定和执行。
讲到这里,多嘴几句:历史上的汽车制造企业,为什么鲜有基业长青者?原因就是,汽车制造企业本质上就是“硬件公司”。硬件公司所有的弊端、缺点与不足,它都具备。汽车市场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要求技术变革必然是快速的,无论研发还是生产,都需要大资本投入。投资大,而竞争又过于激烈(硬件公司不太好形成宽深的护城河),这注定是一个苦逼的行业。将来只有软硬件相结合的汽车公司,才有可能活得更好更久、走得更快更远。坦率地说,赛力斯只是一个纯硬件公司,它的软件是华为提供的,华为能卖给它,也能卖给其他车企。我坚信华为现在就是这样谋划的,华为做梦也想把它的智驾系统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网上,某大V,天天吹赛力斯。我认为,这家企业的股票,只能进行中短期的投机操作。从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看,它不适合进行长期价值投资。不是我故意唱反调,泼冷水,这可能就是所有整车制造企业的宿命。
4、巴菲特最新动作说明了什么?
最新的伯克希尔年报显示,巴菲特大幅减持了苹果仓位。一季度伯克希尔对苹果的持仓还有7.89亿股,二季度的时候,只有4亿股。减持幅度约近50%。目前伯克希尔现金头寸历史最高,已经接近2800亿美元。这条消息曝出后,瞬间引燃国内外金融界舆论场。关注的焦点有二:一是如何看待巴氏减持苹果;二是如何看待巴氏手握大把现金。很多重仓持有苹果的投资人,纷纷跳出来发表看法。大意是:巴氏是人又不是神,历史上他减持的股票在他减持之后,还会上涨很多。嘴硬。但话里话外,透着虚。既然这样无所谓,为什么还要这样努力装作无所谓?苹果2015年营收2337.15亿,2023年3832.85亿,8年总的增长率64.00%,年化6.38%。跟中国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差不多。这还是在米国举全国之力打压华为的基础上实现的成绩。现在静态估值35倍。不到7%的增长速度,如何支撑得起35倍的长期估值?苹果是好股票,但现价现估值,太贵了。减持,卖出,这太符合巴菲特一贯的投资原则、投资风格了。卖出没有让我意外。只卖出50%才让我意外。可以这样说,巴氏现在已经很给苹果面子了。不仅苹果如此。整个米股,目前都是如此。整体上,米股是高估的。米国的经济增速没有中国高,发展前景也没有中国好。A股整体估值只有15倍上下,而米股估值却高达三四十倍。凭什么?这就是巴氏手持大把现金的根本原因。腾腾爸是用真金白银看多做多A股,巴氏现在也是用真金白银表现出对米股的谨慎。作为普通投资者的腾腾爸和作为世界级股神的巴菲特,基本的投资原则是一样的。
呵,我反复强调我是普通投资者,估计还是有人笑话我在吹牛13。大众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还真不能特别相信。全文完。
作者简介:
我是腾腾爸,畅销书《投资大白话》与《生活中的投资学》作者。2023年出版两本新书《一本书看透财报》、《一本书看透A股》,目前还在热卖,打折中哦!
套装,普通版,打折中
数量有限,手慢无。
腾腾爸擅长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阐述最深刻复杂的道理;擅长做市场判断、估值判断和企业分析;擅长撒泼、打滚、灌水、吹牛、聊天——喜欢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资中的大事;并且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操作,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投资成色。认可他,喜欢他——就请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