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清迈吃fine dining餐厅,还是坐着免费双条车去的。
餐厅叫Blackitch Artisan Kitchen,在宁曼路一带,就在名字很奇特的“邓丽君最爱泰北咖喱面”对面。
春节期间完全约不到位置,年后再打电话去,才约到了七天后周一中午的座位。
2590泰铢/位的套餐,不含服务费和酒水,包含十二道菜,食材大多来自本地优质农场和厨师在泰国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
进门就看到一柜子瓶瓶罐罐的发酵物,有人说是清迈小Noma,凡是喜欢用发酵的创意料理都会被冠上这样牵强的称号。
然而一顿饭吃下来,发酵的出镜率并不高,更像是日法融合泰餐调味。
之前在曼谷也吃过不少泰式高级餐厅,总感觉是强行要做出一套西方仪式感,和泰餐的本质似乎南辕北辙,搞得很多餐厅就是花里胡哨一桌子,对肠胃极不舒适。
Blackitch是夫妻店,也开了十年了,最近的菜单刚好是10周年纪念版,名叫Root Rhythm。
菜单里鱼类料理不少,要知道能在清迈吃到好鱼本身就不容易,哪怕专门的烤鱼店。鱼不错,但通常也就是烤,然后刷上酸酸甜甜的酱汁,实在让我没法觉得“好吃”。
第一道菜的金带鲷刺身来自攀牙湾,chef说那里有他自己的渔船,果然去好餐厅吃饭,就是吃主厨的路子广。
清迈普通日料店,都是那种颜色不太对劲的金枪鱼。酱汁非常日法,满满的大葱丝,比日本要进击许多。
混合了牡蛎、蟹肉、鱿鱼和各种香草的烤串儿,本来里面有猪肉,主厨给我换掉了。
对于忌口的较真态度值得好评,后面的汤品,本来是猪肉鸡肉吊汤,给我换成了土豆和烤卷心菜做汤,加上有点川味的辣椒油,还挺好喝。
我之前去过不少餐厅,对于“no pork”的忌口根本没仔细考察,菜品里出现火腿、血肠、肉汤是常有的事。
我最喜欢是那道sando,牛肉三明治。几种配菜都很有意思,黄色的发酵鹅莓;做成花生形状的黑胡椒黄油,来自清迈本土农场;黄瓜和辣椒pickles;辣椒番茄酱。
上菜的时候店主提醒我,辣椒会有点辣噢。连泰国人都说辣,我小心翼翼尝了一粒辣椒籽,随即放弃。
有个小插曲是我问chef,这东西不是sandwich嘛,为啥菜单上叫sando。
店主说因为我们用的这个词来自日语。我又念了一遍サンドイッチ,好像没毛病。
后来发现店里有不少日语的料理书籍,chef曾经在日本学过厨,上面的鸭肉拉面叫ramen也可以理解了。(不过还是想说,泰国的亲日情结真的好浓厚,哪怕遍地韩国人)
鸭肉拉面有点意思。嫩鸭肉片、酥炸鸭肉、炸流心鸭蛋黄、鸭肉熬的酱汁,全鸭盛宴。面条上那看似木鱼花的东西,其实是把鸭肉腌熏晒干后,同样用刨子刨出来。
主食是米饭、烤长脚虾、腌菜set。米饭产自清迈近郊山里,不是泰国传统的细长香米,而是有日本大米血统,不硬但有嚼劲,拌入流质的虾脑,非常合我口味。
甜品就比较普通了,除了巧克力塔品质不错,草莓夹馅马斯卡彭芝士就很一般,芝麻冰淇淋和黑啤海绵蛋糕,主体风味都没怎么出来。
最近也和几个春节去欧洲、日本的朋友聊,彼此都觉得如今年纪上去了,对吃饭的心态也不同了。
朋友L说,有一天刚巧中午和晚上都有大餐,“以后再出去玩,一趟旅行安排一顿fine dining足矣,有点腻了。”
还有去日本的朋友Z,他说对日本有新的感受,以前虽然去过很多城市,但都是从JR下来,去餐厅吃个饭,接着坐JR离开。
但这次就感觉犄角旮旯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节奏也变成“玩三四天,玩得很充实,然后突然来一顿,才叫一期一会。”
宁曼路12块钱的鸡饭
我自己也有相似的体会,到清迈后要么在家做饭,要么出去吃小馆子,本地食物也有,西式的中式的各种都有,大概有半年多没去过类似餐厅了。
作为常住人士,该吃的都吃了,突然去一次fine dining,属于点缀日常生活的小星星。如果只是来旅行,完全没必要。
如果高频地吃这些,就感觉非常疲惫,再怎么创新也好,都跳不出所谓“高级餐厅”的模版。
无论在哪个国家,上来都是问你要带气还是不带气的,然后一瓶圣培露冰气泡水加柠檬片,接着是配酒、铺餐巾,然后从前菜开始一路往下到甜品。
这不就跟去每个国家都吃麦当劳喝星巴克一样嘛。
而且我还是那种一顿饭餐巾要掉n次的选手,每次看到服务生帮我捡餐巾换就很不好意思,但铺这玩意儿真的令人心累……用它擦嘴始终不习惯,反正我的衣服才100多块也不怕弄脏。
我在这里吃饭的归属感,来自于每次去餐厅先打开保冷箱,用勺子哗哗往不锈钢杯子里舀上冰块。
然后点一瓶矿泉水或蝶豆花青柠汁倒进去,再拆一包炸猪皮,夹一盘生豆芽和生菜罗勒叶。
一种规训之外的,与这个国家的亲昵感。
就好像上次去日本旅行的时候,站在广岛JR车站的扶手电梯上,听到耳边传来熟悉的泰语,忽然涌来一阵亲切感。
不同于之前,我如今可以迅速在各种东南亚语言中分辨出泰语,而不是模糊的“叽里呱啦”。
开始拥有第三波乡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