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聊旅居。
有了咖喱这个小尾巴之后,普通的旅行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了。哪怕像去年夏天慢悠悠玩了一个月云南,还是觉得很疲惫。
不停地收拾行李换酒店、不停地查询交通然后移动,日常用品都不敢买大包装的,连1L牛奶都不太能喝完。
旅居才是最适合带娃旅行的方式,前提是有个地方把他托管出去(比如在清迈上幼儿园),然后租个房子,至少一个月起住,有厨房和洗衣机,跟住酒店那种临时性感觉完全不同。
况且不着急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才有闲心去好好探索。
马蒂亚斯在《美丽、遥远又野性》里写道,他是在什么节点感觉融入一个社会:
“当我开始下意识低头走路,因为已经熟悉了这条路上所有的东西;当我知道坐地铁什么时候该从最后一节车厢上车、什么时候从第一节车厢下车;或者实际上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而不假思索去做的时候。”
在清迈已经住了四个月,下面这些节点,让我感觉是住在这座城市,而非来旅行。
1
没有密集要打卡的心态
以前去某个地方短期旅行,总是列着长长的to do清单,还要根据地理方位在地图上一一标出,方便自己规划路线、高效探店。
因为来日方长,清迈想去的地方虽然多,每天只去一个点就好,慢悠悠地逛、也不着急离开。
这种节奏太舒适了!
特种兵打卡式的旅行无法再适应。哪怕某天醒来哪儿都不想去,那就在家呆着,小区里游泳、散步也觉得不虚度。
2
地图已经刻在脑子里
无论在一个地方住多久,总有些地方是你永远不会去到的,也总有些地方熟悉地可以闭着眼睛走路。
塔佩门和美萍河中间那一带、Charoen Muang路、Central Festival周边,都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好喝or适合工作的咖啡店、瓦洛洛里常买芒果干的摊位、孟买市场里的榴莲水果摊、每周五清晨云南市场的稀豆粉、椰子蛋糕周边的泰国菜和锡克庙……
总之,能从一个坐标迅速发展成一条路线,地图已经深深刻在脑海里,只需简单调取出来。
3
开始吃中餐
尝试当地食物是我旅行的主要目标,中餐永远是最后的无奈选择,比如在土耳其,实在吃腻了烤肉大饼,才去台湾人开的牛肉面店解解馋。
旅行时间那么短,根本没有多余的份额给中餐,吃一顿少一顿。
但旅居就不同了,公寓有厨房能做菜,一年365天,不算早餐也有700多顿饭,泰餐也有得是机会吃,根本不用珍惜。
久而久之就开始重新活到自己的舒适圈中,每周练好普拉提固定去吃肠粉,有时叫陕西餐厅的肉夹馍外卖、有时吃天妇罗乌冬面和日式咖喱饭,或者炒个佛手瓜或空心菜。(推荐有个专门叫中式外卖的app飞象外卖)
泰式菜和调料大多都很甜,只有鱼露我偶尔会放。还有各种生茄子生豇豆生苦瓜,花花草草。
清迈久呆的最大问题可能还是吃。
4
只带一部手机出门
泰国手机卡很好买,拥有泰国号码后立刻能开启打车、外卖等各类便利生活。但唯独扫码支付,只有长居泰国、办理本地银行卡才行。
除了去菜市场,我一般只带手机出门,到处都可以扫泰国二维码付款。
习惯了不带钱包,偶尔也有失策的时候。
比如上周在椰林市集,想给吉他歌手的tip box里付小费,结果没有现金,幸亏同行的朋友借了我100泰铢。
5
会用简单的当地语言买东西
虽然在国内已经学完了《基础泰语1》,不算睁眼瞎了(广告体还是看不懂),还是哑巴泰语,好长一段时间停留在“萨瓦迪卡、孔昆卡、阿来骂”这三个短句。
在泰国很难有日本那样运用本地语言的迫切性,练习泰语的驱动力也不强,英语日常生活完全够。
首先去本地菜市场尝试,用泰语问价格,然后听懂对方报的数字,付钱,顺便问问不认识的食材叫啥名。
然后是去咖啡馆点单,出门前临时抱佛脚背诵,“冰拿铁、不要甜、少冰”。
清迈大学农学院的咖啡
第一次说的时候有些紧张,好在对方听懂了给我很大自信。
要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圈才行,多开口说,管它说成什么样子。哪怕就知道几个单词,一个个叠起来说就好。
6
和各个部门机构打交道
任何在泰国长居的人都免不了常跑移民局,其实刚来的时候我完全不能理解,一个长期签证有这么多事!
三个月换长期签(1900泰铢)、出境要办回头签(1000泰铢/次)、换护照要移签、彻底离开前要取消签证,还有24小时报道和90天报道,如果忘了要罚款,真是变着法子要钱。
以前在日本,就一张在留卡,出入自由,只要到期前更新,根本没有如此复杂的套路。
这次离开前办回头签,移民局就在我家隔壁商城2楼,也不敢懈怠。
开门前1小时过去排队,地上已经坐满了人,保安来维持队伍队形,给腿脚不好的奶奶拿来椅子,对每一个人双手合十说“孔昆卡”。
然而每次带小孩去移民局办事都像一场酷刑,这也是长期要在一个国家居住的代价。
古城公园免费瑜伽、被彩虹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