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善寺,伊豆最有名的山间温泉胜地,在多个大文豪作品中出现过它的名字。
狩野川从城中缓缓穿过,有京都范儿的“竹林小径”,也有飛騨高山相似的古民家风韵,小溪边坐落着老式温泉旅馆。
河中心是名为“独鈷汤”的古老温泉,传说当年空海(弘法大师)拜访此地时,遇到一名在河里为生病的父亲清洗身体的少年,被对方孝心感动,“河水多冷啊”,于是用独鈷手杖把河里的石头打碎,这儿瞬间便涌出了神圣的温泉。
弘法大师说此温泉有治疗效果,治好了这位父亲十多年来的顽疾,从此成为一桩美谈,而修善寺也借此开起了温泉胜地之路。
许多观光景点都类似的情节,如今“独鈷汤”在法律上的定义并非“浴场”,甚至连作为足汤都不行。
这多扫兴啊,好在旁边一角另开了河原汤,供游客路人歇息泡脚。同样的风景,同样的流水声,也不是非得去泡一个传说。
夏天去温泉街也不能说违和感,但总觉得缺了点可称之为“高光”的东西。
菊屋旅馆是当之无愧的头牌,100多年前,夏目漱石先生曾在此短期居住,如今还留有复原后的房间“漱石庵”。
37度的高温下,对于花大价钱去温泉旅馆1泊2食兴味索然,准备跟着地图来个温泉街散策就好。
街道围绕着修善寺前的桂川两侧延展开,夏日是绿透的枫叶、潺潺水声、呱噪的虫鸣。
午餐去家庭餐馆“胡々”吃冷蒸笼荞麦面、渍山葵茎、炸樱花虾饼,又从朱红色的恋之桥绕了一大圈回来,烈日当头,散步也变得像苦行。我们在筥湯旁找了间日式点心店歇息。
点了冰淇淋和金时抹茶刨冰,然后就发生了件很微妙的事情,学到了新的一课。
快吃完时发现手机电量不多了,后面还有半天行程,正好带着充电器,旁边墙面还有插座,没多想就插上手机充起电来。
过了一会,店里的老爷爷就一脸不悦地走过来,指指插座,两手交叉做了个“X”的动作说,“充電をお断りしております!(这里禁止充电)”
他样子挺凶,当下我还挺讶异的。立刻拔下了插座道了歉,老爷爷还反问了一句,“在中国可以这样的嘛?”
“当たり前でしょう!(当然可以)不仅中国可以,我现在住的泰国也可以。但不好意思,我不清楚这里的状况。”他脸上写满不理解,转头走掉了。
我们自然也不想在店里再待下去了,走出门后,越想越觉得很有意思。
我在日本呆过那么长时间,为何之前从未发生过类似事件?想了想,住在这儿的时候,潜意识中会带有很强的边界感,尽量跟外界不发生过多关系。
回国住了几年,包括现在生活在泰国,去任何一家店消费,使用店里的插座充电、Wi-Fi网络,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我甚至压根都没想过去问一下店员(血泪经验,在日本啥事都要先问一嘴),下意识认为是消费的附加值。
后来上网查了一下,才发现在日本用私宅外的插座充电属于违反常规行为,甚至会被报警说“電気窃盗”,除非在贴了“可自由充电”标签的地方。果然切换了国家,常识也要跟着切换才行。
日本网站上对“智能手机充电行为是否属于盗窃,界限在哪里”也有过很多讨论,毕竟存在诸多灰色地带。讨论甚至细分到,在公司里,是否能只能给工作用手机和电脑充电?私用手机禁止充电?(难道大家都有两台手机吗)
如果明确写着“不允许充电”,无疑是违法行为。然而像餐厅、便利店、公共空间等什么都没注释的插座,一旦充电了,属于盗窃吗?
还真有不少案例,2004年,一位男子出差时,用名古屋站公共电话亭内的清扫用插座充电,被起诉送检,哪怕用掉的电费只有1日元。
一旦被问罪,可能会受到10年以下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
啊好险!查到这里我心惊胆战。当然啦,通常只有被提醒后无视警告、继续使用的情况,才有可能被立案。
去年有部日剧《这种事情也好告吗?》,第一集就讲到充电问题,看来还真是个普遍的争议话题。
后来在伊东的快餐店ガスト吃饭,注意到旁边插座贴着“ご自由に使ってください(请自由使用)”,一旦开始有这个意识,就注意到细节了。
这几天在曼谷和一个常住日本的朋友聊天,她说曾在居酒屋打工时,也有中国客人提出要充电,她觉得没啥关系,但店长婉拒了,原因是怕万一插头烧坏或者手机出现什么问题,谁来负责?
这思路虽然超出我想象的范畴,但的确挺日本的。如果要明晰划分责任界限,不提供人情和方便是最好的办法。
在修善寺的两天,好像只发生了一件事,从而也给我真真切切在日本的实感。此地就像一台精密仪器,需要每个零部件都严格遵守规则、不越界一步,才能高效运转。
但旅行者却是穿梭于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对当地人或游客来说,都是交换常识的一种体验。
日剧《这种事情也好告吗?》里的案子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尾,律师帮店主解决了房租滞纳问题,店主则张贴了“可免费充电2小时”的告示,因此来店的客人更多,营业额增加了,形成了正向的良好循环。
不知道那位老爷爷看到的话,会做如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