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肉慢炖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能炖出更多氨基酸还是嘌呤?

文摘   2024-12-11 17:06   重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吧


“咕嘟,咕嘟……”厨房里传来炖锅里的声音,屋子里满是肉香。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在老周家的饭桌上,阿姨正拿着勺子小心翼翼地舀出一碗炖肉汤,递给老周:“喝点汤,好补身体。”老周喝了一口,满意地眯起眼:“还是你会做,炖得越久越香。”
炖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灵魂美食”,尤其是在冬天,一锅热气腾腾的炖肉端上来,既暖胃又暖心。
然而,关于慢炖肉汤,很多人都有疑问:慢炖时间越久,肉汤里的营养会越多吗?嘌呤含量会不会过高?肉到底是炖得越久越好,还是适可而止?


肉类慢炖之后,是否更好消化?

适度炖煮的肉确实更容易消化,但时间过长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人体的胃肠道无法直接吸收大块的蛋白质,而是需要消化酶一步步将其分解成氨基酸。
慢炖的肉因为经过了蛋白酶的“预处理”,已经提前完成了一部分“消化工作”,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老人、病人来说,确实更加友好。
但超过8小时的炖煮,肉中的蛋白质会过度溶解,变成“肉渣”。此时肉失去了弹性和口感,虽然汤中的营养成分增加,但肉本身几乎没有味道了。对普通人来说,炖煮2~3小时的肉已经足够软嫩,完全没有必要炖十几个小时。




慢炖真的会让氨基酸更多吗?




肉中本身就含有一些游离氨基酸和小分子的肽,在炖煮过程中,这些物质会逐渐溶解到汤里。
而慢炖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缓慢升温会延长蛋白酶的活跃时间,这让肉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有更多机会被分解成氨基酸和小肽。
科学研究显示,用慢炖锅分段加热肉汤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0.43℃,加热到沸腾后保持95℃),汤中的氨基酸和鲜味成分含量会显著提升。

这种缓慢升温的方式,避免了外层肉质快速凝固,让肉内部的营养成分快速释放出来。



吃氨基酸多的肉汤,真的更健康吗?





对于健康人来说,胃肠道完全可以胜任蛋白质的分解工作,所以并不需要依赖“多氨基酸”的肉汤。换句话说,吃整块的肉和喝慢炖肉汤,最终对人体的营养效果差别不大。
就像牙齿健康的人没有必要每顿饭都吃流食一样,炖汤时间太长,反而会让饮食变得单一无趣。
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病后虚弱的老人、胃肠功能差的人,或者术后恢复期的患者,慢炖肉汤确实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不仅好吸收,还能让人摄入更多的氨基酸和胶原蛋白。




慢炖肉汤的嘌呤含量会更高吗





肉汤的鲜香,主要来源于氨基酸和核苷酸类物质。而核苷酸的分解产物之一,正是嘌呤。
慢炖的过程中,肉和骨头中的核酸物质会逐渐分解,生成肌苷酸和鸟苷酸等带有鲜味的化合物。这些物质既赋予了肉汤浓郁的香气,也使得汤中的嘌呤含量有所增加。
研究表明,慢炖肉汤的嘌呤含量确实高于压力锅炖煮的肉汤。一项实验对鸡汤的嘌呤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慢炖鸡汤中的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烹饪方式。而且,炖得越久,汤中的嘌呤含量越高。

嘌呤本身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对于健康人来说,正常的嘌呤摄入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只有尿酸代谢异常的人,比如痛风患者,才需要限制嘌呤的摄入量。
普通人完全可以放心喝肉汤,并不会因此增加痛风的风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肉汤中的嘌呤对人体还有好处,比如帮助合成核酸,促进细胞再生。



长时间炖肉,营养素会不会流失?




肉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但这些维生素属于水溶性,在炖煮过程中会溶解到汤里。如果汤被喝掉,这些溶解的维生素就不会流失。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B族维生素对热极为敏感,比如维生素B1和叶酸,长时间的高温炖煮会导致它们的损失率高达50%以上。
不过,肉中的蛋白质、矿物质和脂肪酸等耐热成分,基本不会因为炖煮时间长而流失。比如铁、钙、钾等重要的微量元素,大部分会转移到汤里,只要连汤带肉一起吃,就能充分摄取这些营养素。


慢炖肉汤,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的魅力在于“慢火细熬”,既让肉质变得软嫩,又让汤汁鲜香浓郁。但慢炖并不是万能的,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它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普通人来说,慢炖时间控制在2~4小时即可,既能保留食材的营养,又能享受美味。如果是为了满足老年人或病人的特殊营养需求,可以适当延长炖煮时间,但也不宜超过8小时,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破坏食材本身的风味。


养生小课堂
健康科普
健康指南

重庆城市TV资讯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