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一、乡愁故事与乡愁文化
上盘的“花鼓”,又被尊称为“花鼓戏”,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上盘及其附近乡镇广为流传的精华。据说,上盘花鼓文化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悠久的社会生产实践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并融合了明清江南俗曲和本土民间小调,逐渐演变而成。这种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受群众欢迎的传统民间歌舞艺术,已经口耳相传、代代相传数百年。上盘花鼓是临海一带留存下来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地域风俗人情的精华,其起源与历史存在着多种传说。有一种说法是上盘渔民自创一种传统艺术,没有凤阳花鼓的曲调,只有独属于上盘的特殊风格。而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上盘花鼓源于安徽的“凤阳花鼓”,受其影响,将本来只唱不舞的坐唱花鼓戏,改变为以江南地区民间小调为基础的边唱边舞,增加了地方特色。至于上盘花鼓的起源与凤阳花鼓的关系,历史上也曾经存在多种传说。明朝末期至清朝初年,安徽凤阳一带饱受天灾的摧残,百姓们日夕祈求丰收却始终无望。民间流传更是用“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来描述此地的苦难之境,农耕田园也被废弃无人烟。每逢数之不尽的灾民跋涉千里,奔赴江浙一带,手持花鼓,口吟小曲,在路上苦行讨生活。上盘等地的演唱艺人无意中接触到了这种表演形式,深深被它的饱满情感和独特韵味所吸引。他们提炼其精华,将小调唱腔一改,用音乐和舞蹈动作来表现,展现出当地群众特有的个性。他们不仅在表现手法和舞蹈动律上与凤阳花鼓相似,更将之与本地的娱乐需求结合,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为其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风采。如此一来,上盘花鼓和凤阳花鼓便缔结了不解之缘,成为神韵独特的一种民间艺术品种,数百年来,在上盘大地传承发扬。
民间也另有传说,在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安徽凤阳地区发生了大旱,民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一支由游荡艺人组成的花鼓班,辗转来到江浙临海沿海地带,其中的一个家庭班却因瘟疫遭殃。父母双亡,姐妹二人独自应对。妹妹身患疾病,为救妹妹于水深火热之中,姐姐毅然插草标价,委屈求生。上盘村民深受姐姐孝心的感动,不惜奉献资助,有好心人舍下了两具棺材,让她们把父母的遗体安葬,帮其全家回到了凤阳。于是,姐姐心存感激,孤身一人远涉而至,来到了上盘,为好心人的儿子做了妾,育有两女二男,更亲自执教了两个女儿,每逢节日到寺庙演唱,她既要适应着当地的风俗,又结合着小鼓小调的特性,开创了独特的大鼓作表,小鼓作舞的表演形式。如此一来,凤阳花鼓也自此在上盘这片土地上安顿下来,并以其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成为当地人们心底的一抹亮丽印记。
据传,还有另外一种关于上盘花鼓的来源说法: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弟在黄岩乱弹中崭露头角,但由于其唱腔不佳,未能出人头地。归家后,他因生活所迫,听闻安徽的凤阳花鼓班子人少事小,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邀请了一位境况不佳的琴师,二人将自己的子女打扮成凤阳花鼓的舞者,并将秧歌与凤阳花鼓形式相结合,创造了上盘花鼓。女儿们挽起长辫,系成蝴蝶结,身着红衣绿裤花鞋,在称之为“花鼓婆”的演出中得以大显身手。
上盘花鼓,以其独特的演出形式,成为了节庆和庙会的必备节目。演出方式为花鼓婆和花鼓公边唱边击鼓边对唱边舞,并在表演中彼此交换角色,其动作洋溢着机智趣味,表情幽默诙谐。该形式的舞蹈动律融合了当地戏曲的架子功和武术元素,令人大呼过瘾。曲调方面,上盘花鼓以江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再配以伴唱、帮唱和领唱的独特形式。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艺人们根据演唱需要编写了《寄生草》、《姑娘看花灯》等十余种花鼓曲调,并且逐渐加入了鼓板、二胡、笛子、三弦等民间乐器。因此,上盘花鼓从最初的单一表演形式发展为了一种歌舞形式,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令人称赞不已。
SUMMER
二、产业特征与发展成效
20世纪80年代后,上盘花鼓经上盘、杜桥新老艺人的传授和抢救、整理、挖掘,再经上盘专职人士革新,在音乐和表演等方面继承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受凤阳花鼓影响,但摆脱了凤阳花鼓固有的表演手法而自成一体,从原来单纯的卖唱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的形式。
1956年,上盘剧团演出的花鼓戏参加宁波专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元旦,上盘花鼓公演于杭州人民大会堂,获演出团体奖。1959年参加温州专区和浙江省两地文艺汇演获优秀奖。1990年上盘花鼓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一书。2000年后,在上盘政府和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积极保护下,上盘花鼓于2007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浙江省文化厅授予上盘镇“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0年被省文化厅、教育厅授予上盘镇中心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称号;同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吕员应邀参加了韩国横城郡“韩牛节”开幕式表演,上盘花鼓走出国门受到了异国民众的欢迎。
目前,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吕员,上盘镇下灯村建有上盘花鼓非遗展示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传统表演一度因传承“告急”。2008年6月,临海市上盘花鼓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盘镇在当地建立传习所,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和展示活动,让大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号召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上盘花鼓的传承师傅王吕员,自12岁起便开始学习打花鼓。那个年代,文化活动较单调,农村比较盛行的就是组织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表演队,逢年过节时拉出去热闹一下。王吕员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人挺机灵,那时当地花鼓队要培养小演员,就把他选上了。现年86岁的王吕员从此与上盘花鼓结下了一辈子的缘。上盘花鼓这项“非遗”的传承正面临窘境,虽义务传授了很多徒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也只有五六对传人在坚持。上盘花鼓传习所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传习所内设置上盘花鼓历史展示中心,花鼓培训教室、老艺人工作室、实习基地等。按照功能定位,新建成的花鼓传习所将是培养传人、展示技艺的场所,是艺术家与民间艺人技艺交汇、思维碰撞的结晶。
扫码关注我们
胡豹创意农业
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咨询丨规划丨设计丨运营
联络:jxhub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