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里来了台小四轮
文摘
2024-09-07 06:00
安徽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叫“前赵家”。改开之前,小村庄分为东、西两个生产小队,我们家属于西队。我们的村庄,隶属于“葛店大队”,大队部设在我们东边的邻村——“葛店子”,于是我们的生产大队就叫“葛店大队”了。葛店大队隶属于“唐集公社”,是唐集公社里最好的一个大队。葛店大队在当时的确挺牛X的。大队部里设有医疗点、兽医站、打面房、小学校、广播站,代销点、信用社等,农村需要的服务,一应俱全。当时的大队书记曾自豪地宣称:“全国农业学大寨,蒙城农业学葛店。”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前赵家的村西头,忽然传来了一阵“突突突”的声音。这种的声音,我们可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全村的乡邻,丢下饭碗,都跑了出来。跑到村西头的大路上一看,发出声音的是一辆崭新的“拖拉机”。这台拖拉机与过去见到过的那种履带式拖拉机不一样,小得多,走路用的不是履带,而是四个轮子,橡胶轮胎。前后各两个,前面的小,后面的大。于是,乡亲们便亲切地称它为“小四轮”了。开小四轮的是我的老表,大姑家的二小子。看到我父亲后,他从小四轮上蹦了下来。走到我父亲跟前,跟我父亲说:“县里分给咱大队一台轮胎式拖拉机,我在部队里学过驾驶,大队书记就让我开了。昨天刚把它从县里接来,大队书记让我开着它遛遛,挨着生产队遛,好让每一个社员都高兴高兴。”我父亲说:“领导信任你,你要好好干,别辜负了人家领导。”二表哥丢下一句:“三舅,您放心吧!”就跳上小四轮,开往后赵家去了。小四轮的功能还是蛮强大的。拖上个车斗就可以搞运输,挂上个犁耙就可以犁地,带上个石磙就可以打场。然而,县里给小四轮的时候,只给了一个小四轮车头,既没给车斗,也没给犁耙,所以,小四轮开到我们大队的前几年里,几乎成为了一个摆设,专门留给参观的人看的,实际的使用,是很少的。没有车斗,没有犁耙,而石磙是有的,每个生产队都有好几个。所以,前几年的时间里,每当午收来临,大队书记就让驾驶员开着它给各生产小队拉着石磙打场。没有小四轮的时候,生产队里打场主要用牛拉着石磙打。一个人,套上两头牛,拉着一个石磙和石唠扯,在铺满麦秸的打麦场里,一圈又一圈地转。牛慢腾腾,效率极低。小四轮上了打麦场就不一样了,它的力气大,速度快。可以拉两个石磙、石唠扯,速度比牛拉石磙,快五倍都不止,麦秸还可以铺得更厚。所以,大队里的小四轮用来打场,各个生产小队都争着抢着要。一个大队有十来个生产小队,得排着队使用,一个午季下来,能排上一次、两次就不错了。我们生产队队长知道小四轮司机是我家外甥,就找我父亲想开个后门,让小四轮多来我们生产队几趟。我父亲推脱不过,只好去找我的二表哥。二表哥对我的父亲说:“三舅,您来了,按说我得给您面子。但是,给哪个生产队打场,都是书记按点排好的,到点了,我不去,那个生产队就不愿意,会告到书记那里的。时间安排得紧紧的,一点松闲也没有,我没法过去。您跟队长说,错过这个季节,什么时候让我去,我什么时候去。”父亲没有开动后门,也没有生我二表哥的气。他理解二表哥,也认为二表哥做得对。过来跟二表哥说这事,是给队长面子,其结果,在没来之前,父亲就知道了。大队里的这台小四轮,干没干过其他事,我不清楚。我是个学生,只有放麦忙假的时候才在家,所以,用小四轮打麦场的事,我记得就特别结实。改革开放后,在我的记忆里,这台小四轮便不知所踪了。其他人应该知道它的去向,至少二表哥应该知道,但没有人跟我说过。
文汉文化
用文字与每一个有缘人,在心灵上相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