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长三角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与治理创新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再思考
2024, 44(12): 2129-2141.
摘要:城市群作为承载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空间载体,其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作为支撑。文章以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辨析了区域高效治理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进一步梳理了迈向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出“目标-特征-行动”的研究框架,界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涵;进而,以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梳理在区域规划和产业协同维度上的国土空间治理实践经验,厘清在治理结构、空间布局、政策保障等方面所面临的关键挑战,比较2个案例在目标侧重、主要特征、行动策略等维度上的差异,前者锚定高质量一体化目标,凸显“共同富裕”特征,重视内部协同治理;后者侧重于开放型经济与全球化发展,凸显“和平发展”特征,关注跨境合作治理;最后,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国土空间治理的政策建议:即目标导向的尺度重构、特征引领的“三生融合”及行动方案的政策创新。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与大湾区国土空间治理对比
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
2024, 44(12): 2142-2153.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448
关键词:区域合作网络;动力机制;社会网络分析;长三角
▲2000—2022 年主要时间节点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空间格局演化
(扫码阅读全文)
长三角城际房地产投资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2024, 44(12): 2154-2167.
摘要:基于房地产企业之间真实的股权投资数据,构建2018—2022年的长三角城际房地产投资网络。从节点层级、流量层级、组团格局、整体拓扑方面,分析长三角房地产跨城投资的空间结构特征,并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城市属性、城际关系和内生结构因素对跨城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上海、杭州、南京在长三角的跨城投资额位居前三名,引资规模最大的相继是杭州、苏州和南京,城市的中心地位呈现一定的非对称性。合肥的中介性突出,是安徽城市融入区域房地产市场的枢纽;2)长三角城际房地产投资组团与行政区划高度耦合,形成江苏、浙江、安徽3个省域组团和上海对近邻城市苏州、南通、盐城的辐射组团。城际投资流集中而引资流分散,区域房地产资本流动兼具核心边缘分层和小世界特征;3)城市化和全球化对投资和引资具有双向驱动,地方化对城市引资的影响突出;城际关系中组织邻近对跨城投资的促进作用最强;内生结构依赖也是跨城投资不可忽视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互惠效应、投资模式中的择优依附和传递闭合效应。
(扫码阅读全文)
府际学习视角下的长三角府际关系网络格局及多维邻近性机制
2024, 44(12): 2168-2179.
摘要: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的府际关系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究其多维邻近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府际学习强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沿长江水道和海岸线分布,莫兰指数显示该地区整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空间聚集现象;2)长三角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整体结网复杂,局部网络联系紧密,但总体网络等级偏低,省际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个体网络呈现“核心引领”格局,城市聚类结果反映差异化的角色属性;3)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对府际关系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地理邻近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认知邻近性对府际关系网络产生反向影响,而制度邻近性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府际学习;府际关系;网络特征;空间格局;多维邻近性;长三角
(扫码阅读全文)
技术合作-转让双层网络结构演化及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
2024, 44(12): 2180-2191.
摘要: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利用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专利数据构建城际技术合作-转让双层网络,刻画双层网络的基本特征演化,分析合作与转让子网络的结构发展差异及其相互的耦合演变动态,并探讨合作-转让双层网络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双层创新网络内部联系增强,通达性和效率提升,且内部向心趋势降低;2)转让与合作网络前期分布均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但后续极化现象有所缓解,转让网络中城市等级性下降更为显著;网络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但离散程度同步提高,两极化趋势明显;3)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揭示了双层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强度和重要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且两者均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经济活力提升,会推动本地城市的创新能力增强,而邻近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会对本地城市创新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2010—2019年基于专利转让与合作的长三角地区城际创新网络
(扫码阅读全文)
城市-区域主义背景下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机制研究——以张江平湖科技园为例
2024, 44(12): 2192-2201.
摘要:文章从城市区域主义的理论背景出发,总结不同学术视角对区域化以及区域内部关系的解释,提出竞争与合作是影响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关系对。通过结合既有研究“地域-制度”结构的分析框架,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下的城市治理特征,提出了关系循环作为解释区域中竞争与合作关系转化的分析框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开展,通过对张江平湖科技园的案例分析,讨论飞地产业园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多主体间构成的竞争与合作动态。文章认为,区域合作通过建立城市间联系渠道,以降低各类生产成本与公共服务支出,在提升区域发展的均衡性的同时牺牲了部分城市的本地利益;区域竞争加速了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资本与劳动力通过市场机制再分配区域资源,但市场配置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等。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下,竞争与合作关系反映城市区域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两者随区域一体化进程发生动态转换,城市间竞争有利于提升产业盈利效率,区域合作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福利性供给。
▲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分析框架
尺度结构化视角下城市行政空间重构研究——基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实证分析
(扫码阅读全文)
路径依赖、锁定与突破: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与演化机制探究——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花木产业集群为例
2024, 44(12): 2214-2223.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关联度偏低、政策依赖度较高的特征,在演化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因路径依赖而陷入低效锁定。为探究其演化路径与机制,文章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实地调研与半结构访谈法,以扬州市江都区花木产业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剖析农业产业集群的路径形成、路径锁定与路径突破,总结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的重要动力,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可以看作是在“市场供需匹配”基本原则下做出的“需求反馈―供给调整―需求再反馈”的循环过程;2)制度支持是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的基本保障,新路径的创建过程需要创新制度的供给加以呵护,旧路径的调整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低效产业的退出和种植结构的转型;3)知识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演化的关键推力,无论是基于地缘关系的经验交流,还是更具创新水平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传播,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多元的知识网络构建,都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路径依赖;演化机制;花木产业;演化经济地理学;江苏省
▲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示意
(扫码阅读全文)
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就医的信息壁垒及其破解策略
2024, 44(12): 2224-2236.
摘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开展跨境医疗合作,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工作生活。然而,跨境就医信息壁垒成为香港居民了解和使用内地医疗服务的首要阻碍。文章基于问卷调查和对香港居民、粤港两地医护与卫生部门官员的深度访谈,分析香港居民前来内地就医的信息壁垒的程度、人群差异、主要成因与破解策略。研究发现:1)香港居民对内地医疗质量分等、医保体系和医疗收费的了解程度均较低,后二者的信息壁垒尤为突出;2)中年群体、中高收入家庭、经常在内地逗留和内地亲友较多的人群,对内地医疗了解相对较多;3)跨境就医信息壁垒,是医患信息不对称在两地医疗系统和就医习惯差异下被放大的结果,并由于国家对医疗广告的严格管控和香港与内地的社会隔阂而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据此,提出统筹跨境医疗信息治理、拓展医疗信息推广渠道、医疗质量与医疗费用信息并重、以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措施等4个策略破解香港居民跨境就医的信息壁垒。
关键词:跨境就医;医疗服务;信息壁垒;香港居民;粤港澳大湾区
(扫码阅读全文)
粤港澳区域融合中的空间生产及动力机制——基于列斐伏尔与德塞图的理论视角
2024, 44(12): 2237-2247.
摘要:随着粤港澳区域融合进程不断加快,跨域互动逐渐成为粤港澳三地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现阶段,从居民及日常生活微观视角分析粤港澳区域空间生产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较少。文章以粤港澳深度融合为背景,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和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深入阐释权力和资本是如何对粤港澳区域空间生产进行操纵和对居民日常生活进行规训,同时讨论居民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反抗空间表征,进而揭示粤港澳区域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权力与资本共同建构具有“深度融合”和“相对独立”双重特征的“区域一体化”空间表征;空间表征在对日常生活压制的同时,日常生活也对空间表征进行隐蔽性抵制、进攻性抵制和消费者的生产等形式的反抗;操纵与反抗之间并非是一种极端的对抗关系,而是反抗行动为空间秩序重塑提供了契机,因此日常生活实践对空间表征的反抗成为粤港澳区域一体化战略从“南向”融合转变为“双向”融合的主要动力。
▲粤港澳区域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
尺度政治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机制研究
2024, 44(12): 2248-2262.
摘要:中国快速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增长对国家空间治理水平提升提出理论与实践的新要求。然而,现有科层制、条块政治、法团主义等政治学理论虽然扎根本土语境,但空间性讨论不足;基于行政区经济、产业功能区等地理学理论主要围绕西方新区域主义展开,但缺乏本土性建构。因此,借助尺度政治视角,结合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及“国家空间性”相关理论,通过阐释空间治理中的表现性与话语性特征,引申至各主体之间关系是尺度政治的三重抽象,构建空间治理机制的解释理论。通过建立“现象-话语-关系”研究框架,文章旨在回答空间治理表象、举措与内在原因间的关联机制,并结合框架开展落马洲河套地区及香港科学园、珠三角城际铁路、深汕特别合作区、广德园等4个项目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中既有基于区域统筹的中心化趋势,也有基于城市发展的本地化趋势,两者高度结合并动态转化。2)区域一体化或碎片化空间策略分别是权力中心化、本地化的空间表征,体现多层级政府贴合当下社会经济效益做出的战略性选择。3)区域不平等发展地位与竞争合作关系决定尺度政治的演化方向。最后,文章强调中国空间治理与西方“竞争性城市-区域主义”谋求发展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不同,是秉承公平与效率的兼顾,这一价值理念体现在国家及省级政府的监管和斡旋中。
关键词:尺度政治;现象-话语-关系;区域治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
(扫码阅读全文)
基于授权发明专利数据的广州都市圈创新产出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2024, 44(12): 2263-2277.
摘要:以广州都市圈授权发明专利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方法,探讨都市圈创新产出空间的总体演化格局,以及企业、科研机构、个人3类创新产出空间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创新产出空间的格局演化大体遵循“率先在中心城市的主城核心区集聚——在都市圈次一级城市产生创新产出增长点——形成若干创新产出跨界一体化区域”的规律。2)企业创新产出空间持续向具有明确边界的产业园区及科技园区集聚,都市圈内园区的广泛建设带动企业创新产出空间的分散化发展;科研机构创新产出空间始终高度集中在广州市主城核心区,并伴随都市圈内大学城的建设而扩展;个人创新产出从“爆炸式的空间离散”转变为“有组织的空间收敛”,城市轨道交通对个人创新产出的吸附效应日益显著。3)3类创新产出始终具有空间邻近性特征,其中企业创新是驱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创新扩散的主要动力。4)区域创新产出受到创新环境和创新投入的双重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是影响3类创新产出最为关键的驱动力量。总体而言,都市圈内创新产出空间的总体演化格局通常遵循“单核―扩张―多核”的发展规律,企业、科研机构及个人创新产出的空间演化与区域产学研中心及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2001、2011、2021 年广州都市圈创新产出核密度分布与空间结构示意
(扫码阅读全文)
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网络及非线性阈值效应
2024, 44(12): 2278-2291.
摘要:非线性关系研究是理解生态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综合运用InVEST、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地理加权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刻画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格局,明确不同服务簇中权衡/协同网络结构和非线性阈值特征,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分5种类型,由中部向四周呈圈层分布:都市生态型-生态匮乏型-农业生态型-生态降温型-生态保育型;2)不同服务簇的权衡/协同网络中,碳储存与城市降温维持较稳定的协同关联,其他服务之间则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服务簇的非线性阈值效应中,生态保育型和生态匮乏型最强,农业生态型和生态降温型次之,都市生态型最弱。建议基于关键阈值划定差异化的重点管控区,并结合各服务簇内部关联机理制定针对性的分区管控策略。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生态功能分区;非线性关系;阈值效应;城市群;珠三角
▲基于非线性阈值的差异化重点管控街镇空间分布
(扫码阅读全文)
跨国移民飞地的“传统模式”与“广州模式”比较——基于全球、地方和个人尺度的分析框架的探讨
2024, 44(12): 2292-2302.
摘要:文章通过从全球、地方和个人3个层面的分析框架解释和比较西方与中国背景下跨国移民飞地的形成机制的异同,即“传统模式”(留鸟型根据地模式)与“广州模式”(候鸟型栖息地模式)的相似与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模式”主要是基于劳动型移民从南到北的迁移过程,形成以永久性的居住导向的移民方式;在地方层面形成基于市场逻辑的住房供给和需求在城市中产生的空间集聚效应;个人层面的偏好和资源加强了飞地的空间集聚效应。而“广州模式”是基于草根型企业家从南到南的迁移过程,形成暂时性的商业导向的移民方式;在地方层面形成基于空间治理背景下于城市中产生的空间割裂现象;个体层面,非洲移民企业家导向的迁移动机决定了其居住偏好和空间选择,同时非洲人的合法/非法地位和地方政策法规的执行之间的关系,改变了非洲社区的空间分布——非洲社区形成以商贸为中心,居住多点分散的空间形态。
关键词:国际移民;飞地;广州非洲移民;留鸟型根据地模式;候鸟型栖息地模式
(扫码阅读全文)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