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社交媒体与地方建构

文摘   2024-10-02 07:01   广东  


主题解析

网红打卡地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引发广泛热议

2023年4月,“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的话题,让“淄博烧烤”在小红书及抖音平台走红,“淄博烧烤”凭借展示烧烤名店、特色品种,辅以演出、啤酒展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打卡并引发网络围观现象。2023年5月,发生在贵州榕江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主打“超级星期六足球之夜”概念,以此吸引省内外球迷到场观赛,网友称之为“村超”。2024年1月,哈尔滨为了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通过精心打造“冻梨刺身”“人造月亮”“温暖驿站”等冰雪旅游和文化活动,热情迎接外地“小土豆”(对游客的昵称),并经网络传播引发热议和称赞。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以地方手擀粉、麻辣菜为特色,以当地麻辣烫吃法,吸引大量美食达人前往,并迅速登上热搜。2024年3月,开封“王婆说媒”通过线上线下相亲节目互动,使游客聚众打卡、体验并在多媒体平台引起热评。类似案例在国内外还有很多,如“成都迪士尼”“伦敦金丝雀码头”,等等。这些现象级事件的“火爆出圈”,带来了热闹的网络技术景观以及社会热度和流量的上涨,塑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空间新形态。在一系列现象级网红事件驱使下,全球与地方、线上与线下、在场与缺场、传统与现代等,正以一种特殊的媒介方式发生关联。网络技术导向的模式互动和空间行动者的综合效应,表征着日常生活再结构方式的革新以及空间生产新模式的出现。一时间,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在网络技术数字化实践背景下,一个个网红打卡地如何形成现象级事件?其日常生活空间是如何转向的?网络流量聚集与地方“合谋”是如何促进打卡地多维空间的生产?其机制和机理是什么?存在哪些不确定性甚至危机?如何引导未来网络数字化实践及新空间形态的生产?针对此类疑问,非常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学术讨论。

基于上述背景,本次笔谈组织了来自社会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从新媒体技术塑造生活方式、“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数字化实践的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期望通过集中讨论,能促进学界、业界对上述新现象和新问题的理解,深化认知并增进共识,进而指导新媒介技术科学运行、社会空间理性实践以及网络平台导向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关注云南大学李鹏教授的议题“社交媒体与地方建构”。

嘉宾观点

李鹏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游憩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等研究。

议题

社交媒体与地方建构

核心观点

社交媒体地方建构成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红打卡地是数字化建构出来的地方。但能红多久,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以“淄博烧烤”“村超”“尔滨现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红打卡地的出圈,既是一种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数字实践,也是旅游目的地社交媒体进行地方建构(place-making)的一种方式。
在学术研究中,空间是指纯粹的、物理的、自然的、抽象的和几何空间;地方是指具体的、主观的、有情感经验意义的空间;前者没有生命,后者具有生命。地方建构是人们针对地方内涵开展的具有营销意蕴的空间实践活动,通过环境的营造和事物的表征、事件的陈述,识别和形成地域的独特性,建构和唤醒地方的精神,培育人与环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让物理的空间变成具有情感的“地方”。在旅游开发中,地方建构就是将一个空间转变成为对旅游者有精神意义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媒体的不同,地方建构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方式,社交媒体则是新媒体中最重要的实现形式。在以往,传统媒体是地方建构的主要方式,譬如吴冠中发表在《湖南日报》的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向世人推出了张家界;再如,长期以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在投放大量的宣传片用以推介不同的地方。这种传统媒体的地方营造特点非常明显:一是主要针对事物进行建构,如山水胜景、地质地貌、风土人情等;二是基于作品建构,通过介绍文学艺术家们的诗词书画进行传播。作者在完成作品创造的同时,自觉和不自觉地帮助地方完成了建构。三是接受过程是漫长的,因为不能参与,受众对于作品和作品中的事物理解也是困难的,要超越时空读懂作者和作品都不容易,理解作者眼中或心中的地方更是比较困难。
当下运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地方建构的主旋律。数字化的地方建构,是通过使用数字媒介创造一种独特地方感的过程。一种是地方的数字化打造,通过特定位置的数字服务、产品或体验来增强物理场所,为所有人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地方,以提高场所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价值。为了让一个地方有更多人知晓和认知,管理者或运营商投放了大量的广告、网络宣传和建设数字化场馆等,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建构和营销。另一种是数字化打造的地方。经过社交媒体矩阵,某个地方的独特性被少数用户发现、认可和传播,随后被广大用户所认同,形成了一个线上虚拟的地方。“淄博烧烤”“尔滨现象”“天水麻辣烫”“王婆说媒”等都是社交媒体全体成员数字化建构出来的事件和地方。其发展过程大致为:一是发现和关注,个人对于事件的发现和感受,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使得不为广大公众所熟知的地域特征被关注;二是认可和吸引,在平台传播基础上的专业媒体宣传报道,进一步通过网络建构的地方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形成旅游目的地;三是互动和反馈,在旅游目的地实现主客之间互动实现交流和交往,游客的认知认同对构建的地方进一步形成正反馈。社交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共同作用、线上和线下的共同努力,使得这些地方迅速火出圈。
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地方营造主要有3个重大变化。一是传播介质方面,从纸质媒体(报纸、杂志、期刊等)、电子媒体(广播、电视等)、互联网,发展到了移动网络;二是传播内容,从诗文、绘画、照片描述地方的自然山水、文化胜迹等事物,发展到流媒体记录节事、活动、生活等事件。三是传播方式,从单向的开环信息传递,到带有反馈的闭环传播,但绝大数人依旧只是传播终端的受众,发展到个个都是节点、人人都是用户的网络传播方式。从传播过程来看,社交媒体建构地方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全民参与性。传统媒体生态中,大家都只是受众,参与者只是极少数;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受众变成了用户,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二是交流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而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网状特征,每个人都是地方构建的发起者、参与者和传播者。三是发生偶然性。社交媒体生态中,话题的主导者不容易固定,导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这些出圈地方大都是个别网络事件发酵后形成的群体性网络事件:地域的某个人、某一件事偶然地吸引到了公众的关注点,引起网络共情传播,使得大量用户逐步认同某个地方。
做好社交媒体地方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分析新环境(载体)。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技术条件等宏观环境,都会对旅游者出行、旅游目的地形成和接待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和新变化的存在。二是针对新市场(客体)。社会经济发展引起了人的需求变化,进一步导致了旅游市场变化,把握好这种变化并细分好新市场,无疑是地方建构的依据之一。三是选择新媒体(媒体)。选择合适的媒体对于地方建构十分重要,不同性质的事件需要的媒体是有差异的。社交媒体地方建构必须有矩阵思维,要根据目标受众和地方定位,做好平台选择、内容选择、日程安排、受众分析、互动计划和绩效评估等环节。四是形成新供给(主体)。分析新环境、针对新市场、选择新媒体的出发点就是要形成新供给,就是把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管理条件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补齐短板、提升水平,服务于新市场。
当然,对于游客新需求,旅游目的地供给方既要适应,也要引导。目前各个网络出圈的目的地大都只是被动地适应,面对新需求或出现的新问题无法及时或有效解决,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如对于社交媒体引发的人流暴增,很多情况下应对能力严重不足。很少有网红打卡地出圈是政府或企业主动引导形成的。同时,大多数社交媒体地方建构实践都是昙花一现。时尚和经典固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社交媒体在今天打造出来的时尚,有多少能成为明天流传的经典?这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微信号



官网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编/财务) 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热带地理》2024年第9期目次


-欢度国庆-


热带地理
传承地理科学知识,构建学术本位。立足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平台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