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孙俊教授等基于介入民族理论,以民族地理学为案例探讨了地理学学科融合问题,认为当跨学科领域关注地理学且相关知识体系还比较分散时,地理学介入相应领域理论探讨具有回应该领域的地理学需求、增强跨学科领域整体性、延伸地理学学科影响力并促进学科间融合等多重意义。
1
中国民族地理学发展简要回顾
2
近30年民族理论探讨的地理取向
3
地理学介入民族理论探讨的现实路径
民族地理学“显而不扬”的发展态势,体现了民族地理研究的地理学需求,即地理于民族的丰富理论内涵尚需整合,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民族的地理性,进而增进对民族的地理理解。就涉及的学科而论,似乎也只有地理学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在地理意义上实现不同探讨路径的融合,增强民族地理学领域整体性。地理学对此种需求的回应,应立足于理论探讨,经验上的研究只会在知识生产上延伸“地理”的学术触角,不能保障领域整体性的增强。按照前述理论形式,以现当代地理学思想来整合地理色彩浓厚的民族理论体系,是当前地理学介入民族理论探讨最现实的路径。其具体路径可归结为如下方面。
一方面,以尺度框架来整合广义民族地理学理论体系。在地理学中,空间范围尺度上的概念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及其转换,与前述民族理论探讨的地理取向高度契合。其中,“国家-区域-地方”尺度框架,更加有助于整合广义的民族地理理论体系。前文能够从国家、区域、地方来梳理理论探讨进展,某种意义上就表征着这种可能性。此种可能性早在亨利•列斐伏尔阐释其“空间生产”理论时就被提出。列斐伏尔在批评对空间进行僵化的理解时,案例之一即空间在理解民族(主要指nation)上的问题,认为当时主流的民族实在论(或称“原生论”)、建构论,倾向于从实在性或社会性、政治性来理解空间,从而弱化了空间的意义。近40年地理学中的多种转向,使地方、区域、国家等概念更多地从关系、转换、流动的视角来解读。这种思考取向暗示了地理学通过“国家-区域-地方”框架来理解民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以学科传统重组民族地理学阐释体系。民族建构论兴起以来,发展、整合、认同是民族研究的3个基本问题,与之对应的主要阐述维度是自然、社会、人文。地理学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3个传统,能够对接这些阐述维度,形成“自然-社会-人文”阐释体系。事实上,近40年地理学始终保持对“自然-社会-人文”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地理人文研究(GeoHumanities)的出现即表征。该思潮致力于强化地理研究、实践,与艺术和人文学科研究、实践的关系,其学术触角则包括恢复地方、空间、景观、环境、尺度、区位等概念的原初地理感知力,在认知上关注人类行为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以及弥合现代主义中自然与文化的分离。这种思考取向强调对地理事物进行多维、联系、流动的理解,地理学中的关键概念都有多种甚至视角不同的涵义。
4
结语
地理学因其综合性而衍生的跨学科领域丰富特征,使得其学科融合问题需要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思考。在跨学科领域意义上,民族地理学发展的重要启示有三:
1)相关学科对“地理”的关注潜在地扩展了地理学学科影响,但由于地理学者较少参与理论探讨,这种影响可能“显而不扬”,导致跨学科领域的整体性弱化;
2)地理学对相关学科地理学需求的回应,其重心是理论探讨,经验知识的延伸不能保障回应的有效性及领域整体性的增强;
作者简介
孙 俊(1985— ),科技哲学硕士,人文地理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二层次人才入选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地理学、边疆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与地理学史方面的学习、研究。相关研究独立或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支持2项,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学术奖项4项,重要文献转摘5篇,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热带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Area、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刘佳灵(1999— ),云南师范大学边疆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集中于民族地理学、边疆历史地理方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引用格式
孙俊,刘佳灵,潘玉君. 2024. 介入民族理论探讨:地理学学科融合的民族地理学案例. 热带地理, 44(8):1360-136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78.
(扫码阅读原文)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郭文||朝向综合地理学的知识生产及未来本土实践——基于地理哲学视角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