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争鸣: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如何走向融合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地理学革新的枢纽
2024, 44(8): 1341-1346.
摘要:文章针对地理学现状,提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其含意不止这两分支学科的知识融合,更重要的是从中萃取文理融合思维。而文理融合思维成为地理学创新的枢纽,在3个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新定位地理学为本体文理交叉的基础应用学科;树立本体文理交叉科学观提升地理学人的学术素养;创新地理学高等教育意在培养新型的文理思维融合的地理学人才。三方面革新主要植根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深度融合。由此地理学成为一个包括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内许多问题无法替代的学科,以独特的学科魅力挺立于科学之林。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深度融合 / 文理思维融合
(扫码阅读全文)
朝向综合地理学的知识生产及未来本土实践——基于地理哲学视角的阐释
2024, 44(8): 1347-1359.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900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发展历史 / 地理哲学 / 综合地理学
▲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存在、本质与实践关系
(扫码阅读全文)
介入民族理论探讨:地理学学科融合的民族地理学案例
2024, 44(8): 1360-136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78
关键词:理论探讨 / 学科融合 / 跨学科领域 / 民族地理学
(扫码阅读全文)
生态经济地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的构想
2024, 44(8): 1368-1375.
摘要: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通过探讨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背景下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和调控途径,在综合权衡中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答案。选用“桑-基鱼塘生态经济系统百年演变”“数据中心的‘数-能-水’系统级联”“生态修复规划的人文视角”3个案例来阐明生态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最后,围绕“格局―过程―关联―路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态经济地理需重点关注的4个研究议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要素耦合格局、不同系统间要素流动过程及影响、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区域复杂关联、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以上述议题为牵引,加强自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地理学科的融合发展,提升地理学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学科融合 / 生态经济地理 / 人地关系
▲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
(扫码阅读全文)
城市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尺度政治与正义实现:以A市绿中村改造为例
2024, 44(8): 1376-1386.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往往面临着保护责任和发展权益在整体社会与保护区局部群体间公平配置的难题。由于权益配置是不同层级政府与局部群体间博弈的结果,文章引入尺度政治与环境正义的理论框架,梳理用于解析生态环境保护中正义格局形成与演化的逻辑路径,并以中部某省会城市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改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未事先落实保护区居民发展权益的情况下,自上而下的刚性生态环境保护易造成不同尺度主体间的矛盾,表现为低尺度的居民发展权益受制于高尺度政府主体的保护要求;尺度重构成为前者寻求正义的一种非正规途径,表现为低尺度的居民寻求更高层级政府的介入,将其发展诉求的响应尺度上移,从而赋予发展与保护同等话语权,迎来环境正义实现的契机。诉诸非正规途径寻求正义本身也说明,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缺乏保障低尺度群体合理权益的正规途径。文章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环境正义 / 尺度重构 / 尺度政治 / 生态保护 / 村庄改造
▲生态保护中的环境正义实现路径
(扫码阅读全文)
参照依赖视角下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更新满意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024, 44(8): 1387-1399.
摘要:基于2019年实地调研的武汉典型城中村还建社区413份安置村民满意度调研数据,借助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超大城市城中村安置村民参照依赖、生计资本与城中村更新改造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参照依赖正向显著影响城中村安置居民更新改造满意度;2)参照依赖对象与自身关系的远近与影响程度成正相关;3)生计资本在参照依赖和更新改造满意度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拆迁补偿政策设计应加强村民公众参与,制定合理的住房合法产权认定标准,因地制宜,兼顾效率与公平;尽量消除因生计资本差异造成的影响,以培训等方式提高安置村民文化素质和技能,减少身份转变带来的“文化堕距”;组建监督小组监督城中村更新实施过程。
关键词:城中村更新 / 参照依赖 / 生计资本 / 满意度 / 调节效应 / 武汉市
▲参照依赖、生计资本对城中村更新改造满意度的作用机制
(扫码阅读全文)
制度变迁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改造与政府角色回归: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2024, 44(8): 1400-1409.
摘要: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是盘活存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伴随着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路径依赖式的变迁:自上而下的土地确权正式化集体建设用地的存在,赋予村集体权利,但在土地初次开发中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度制约着改造。文章探讨制度变迁下,地方政府如何与村集体互动,化解上述制度制约,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造的。研究发现,集体建设用地正式化开启了改造市场,但仍受空间破碎、集体土地经营内卷化、开发权模糊的约束。地方政府发挥了企业化的非正式角色,与村集体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协商型合作关系。合作在于政府从供、需两侧化解前述制约,充当村集体与市场主体间的“交易中介”,降低交易成本,助力改造。竞争表现为村集体为攫取地租把持政府,损害社会公平。地方政府的“非正式”角色应予以制度化,以规避其在维护社会公益上的失灵。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 / 城市更新 / 地方政府 / 集体土地 / 产权制度 / 企业家主义
▲LJ 地区开发项目分布
(扫码阅读全文)
迈向第三空间:城市更新中遗产社区的情感流变与异质性认同
2024, 44(8): 1410-1422.
摘要:文章以杭州市馒头山社区为研究案例,以田野调查方式获取资料,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空间生产理论与微观史视角出发,剖析遗产空间变迁与地方意义建构的关系,及以城市更新为表征的现代化对民众日常的影响,试图回应近年城市研究的“微观史”转向。结果表明:1)第一空间的改造对地方环境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具正面效应,对地方情感产生积极引导作用;2)权威群体基于规划改造将遗产社区转化为符合国家政府构想的第二空间,使其转变为具消费、生产及休闲属性的第三空间;3)各行动主体基于异质性感知,受权威群体第二空间构想的影响,在日常实践中重构第三空间,在情感流变中或可面临迷失、分化风险。审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遗产社区,需关注其迈向第三空间的非均衡与不稳定,认可活化遗产所激发的“地方进步感”时,更应关注“地方分化感”的萌生,否则将桎梏于第二空间的构想幻象中,使“遗产的共享性”成为伪命题。
关键词:遗产社区 / 第三空间 / 城市更新 / 遗产呈现 / 情感认同 / 杭州馒头山社区
▲馒头山社区热帖及主题词分布
(扫码阅读全文)
经济地理
虚实空间中介:基于骑手视角的“外卖工厂”形成机制研究
2024, 44(8): 1423-1434.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依托O2O电商平台外卖店铺在中心城区大规模集聚形成“外卖工厂”。除过平台经济、消费需求以及空间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外,骑手是促进“外卖工厂”最终形成的重要实体和动态因素。文章基于虚实空间互动的分析框架,运用参与式调查法,揭示了众包、专送2种不同类型骑手在“外卖工厂”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在“外卖工厂”形成的初始阶段,众包骑手促进外卖店铺在大区域分化;专送系统的出现促进不同片区间配送效率的均衡;随着专送和众包体系的日益成熟,最终促进外卖店铺在大站点片区内完成高密度、大规模集聚。骑手作为虚拟集聚引致实体集聚的核心中介,在不同阶段和空间尺度促进了外卖店铺的分化、均衡与极化过程。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 虚实空间 / “外卖工厂” / 骑手 / 集聚 / 中介 / 广州
▲“外卖工厂”集聚机制分析框架
▲骑手促进外卖店铺大区域分化的机制
▲骑手促进外卖店铺片区间均衡的机制
▲骑手促进外卖店铺片区内极化的机制
(扫码阅读全文)
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研究:共存、补充抑或替代
2024, 44(8): 1435-1448.
摘要: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引发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的变革,致使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日趋复杂。文章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基于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和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运用改进累积机会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从空间分布视角探究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的的空间竞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空间分布上,相较于传统餐饮服务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外卖O2O服务更为均质化,且在近郊区增长更快;2)两者空间分布关系上,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但关联程度逐渐减弱,局部上在中心城区呈现高-高聚集,在近郊区呈现低-低聚集为主、高-低聚集为辅,反映与区位有明显关联的空间异质性;3)在两者的竞合关系上,中心城区以共存关系为主,近郊区以补充关系为主,替代关系不显著,而人口密度、餐饮店铺数量、地块属性是关键影响因素,共存关系主要存在于人口密度高、这两类餐饮店铺数量多的成熟居住区,补充关系主要存在于人口密度低、外卖店铺数量多且传统餐饮店数量少的居住-工业混合布局地区。
关键词:外卖O2O模式 / 传统餐饮服务 / 空间关联模式 / 竞合关系 /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 武汉都市发展区
▲研究思路
(扫码阅读全文)
PPP模式驱动的区域一体化经验与启示:浙江嘉善产业园的政企合作与协同发展
2024, 44(8): 1449-1459.
摘要:立足于政府主导下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讨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资源要素加速流动的时代背景下,市场主体与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常译为“公私合作”)在区域一体化中起到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比城市尺度与区域尺度PPP模式的路径差异,认为影响区域一体化PPP项目的要素在于股权结构、职能分工、合作模式。通过建立区域PPP项目的分析框架,以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作为实证案例,分析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倡议下,公共部门(嘉善县政府)与私营部门(中新集团)如何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产业园的发展建设。结果发现,谋求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阶段性目标的一致是政企合作的核心价值;依据公共部门的公益性和私营部门的盈利性,并以此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方向与提升项目运营效率,是PPP模式驱动的区域一体化的合作关键。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 PPP模式 / 长三角一体化 / 多元合作 / 浙江嘉善园
▲PPP 项目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分析框架
(扫码阅读全文)
基于机器学习的涉海企业类型识别及其空间组织特征的城市比较研究
2024, 44(8): 1460-1474.
摘要: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对象,而其空间布局与产业组织特征的研究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之一。选取4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基于海洋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爬取空间坐标构建POI产业信息数据库。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各企业所属的行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海洋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从空间格局特征看,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均衡格局,多类别对比显示企业选址存在行业集聚性,同时具有空间极化特征,陆海关系上体现为海岸带高密度单峰或“海岸带-市中心”双峰分布格局。2)从空间组织模式看,产业集群存在与人口规模、行政等级相对应的多层次等级位序特征;除单核心结构外,多核心结构中一般表现为“主-次双核心”或者“一主多次放射状”,核心区间产生空间联系形成多节点的轴线或网络结构。3)从空间匹配关系看,椭圆面积与城市面积呈正相关,椭圆长轴方向与海岸线延伸方向相近,产业分布与城市行政中心、港口等交通枢纽、海湾地形、海岸线等空间要素存在明确的匹配关系。
关键词:机器学习 / 自然语言处理 / 核密度分析 / 海洋企业 / 产业集聚 / 空间布局特征 / 产业空间组织 / 沿海城市
▲四城市海洋产业方向分布
(扫码阅读全文)
媒介地理
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
2024, 44(8): 1475-1486.
摘要:地方记忆和情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经典话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出与实体空间不同的虚拟空间,为地方记忆和情感寄托提供新的载体。文章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相关理论,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量化字幕、弹幕和评论数据,探析“数实融合”背景下地方记忆被唤醒的过程。结果表明:1)字幕的主题词包括故乡、食物、味道、生活等,弹幕和评论中的核心节点包括食物、故乡、味道等,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语义网络;2)纪录片通过数字媒介平台唤醒观众的地方情感记忆,建构了承载饮食实践和地方归属感的社会文化空间;3)数字媒介为观众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消解了实体空间对交流方式的地域限制,实现身体缺场和精神在场的共存,缩短了人与故乡的情感距离。
关键词:食物 / 地方 / 故乡 / 数字媒介 / 脱域机制 / 媒介地理学 / 《舌尖上的中国》
▲分析框架
(扫码阅读全文)
“建构它们的生存空间”:作为地理媒介实践的“助猫”研究
2024, 44(8): 1487-1499.
摘要:流浪猫作为边缘动物活跃于人类的生存空间之中,数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围绕流浪猫所展开的混合性空间交互具有特殊的文化生产与人际互动意义。文章运用技术漫游、深度访谈等方法,结合媒介地理学中的地理媒介理论,对深度媒介化社会中的“助猫实践”展开研究,主要考察助猫者如何建构媒介化助猫空间、以何种方式与流浪猫产生空间性交互、助猫空间中存在何种媒介化期待与解释、产生了哪些人际交往或矛盾,又会如何影响地点的形塑与认知。研究发现,人与媒介在动态交互中建构出突破虚实维度的助猫空间,人的“数字化漫游”、流浪猫的“超可见性”在其中上演;基于所建构的助猫空间,猫与猫屋的流动(转移、搬迁、拆除)伴随着人与空间的对话、协商与斗争,具有丰富的空间生产意义;助猫者凭借数字媒介在具有混合性质的助猫空间中与不同行动方相遇,同一或对立的关系在此过程中生成,编谱着地方性的记忆情结,折射出存在于社会的现实问题,乃至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对过往媒介地理学研究进行反思,细分出“技术型地理媒介”与“生命型地理媒介”,以拓展地理媒介的研究版图,并勾勒出人与流浪猫共生空间建构的机制。
关键词:地理媒介 / 边缘动物 / 流浪猫 / “助猫” / 生存空间 / 生存意义
▲基于地理媒介的人与流浪猫共生空间的建构机制
(扫码阅读全文)
人口地理
2000—2020年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2024, 44(8): 1500-1512.
摘要: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刻画近20年来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格局,并采用分数响应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要素和人口迁移3个维度,识别县域尺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年间,中国绝大多数县域步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县域步入“老龄社会”,成渝地区、内蒙古中部、长三角外围等地区县域步入“超老龄社会”。2)人口老龄化分布的空间结构模式多样。总体上,胡焕庸线是人口老龄化分布的明显分界线,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县域老龄化程度高于西北半壁县域,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人口老龄化呈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梯度扩散的特征;局部看,人口老龄化呈现“均质化”“逆核心—边缘”“核心—边缘”等多样的空间结构特征。3)自然环境奠定人口老龄化分布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是老龄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人口迁移对老龄化空间格局的重塑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 胡焕庸线 / 时空格局 / 县域尺度 / 中国
▲县域尺度老龄化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扫码阅读全文)
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征分异及影响因素
2024, 44(8): 1513-1526.
摘要: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根据流动人口的期望居留时长将居留意愿划分为短期居留、长期居留、永久居留3种类型,分析流动人口的流动与居留特征,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与作用差异。研究发现:1)东莞等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其流动人口以短期居留意愿为主,而生活成本低或能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更能吸引流动人口长时间居留。2)虽然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临近省市,但来自较远省市的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更强;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整体倾向于长期或永久居留,并在流入城市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理邻近性。3)特征为女性、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高、在婚、流入时间长、因非工作原因流入、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倾向于在流入地长期或永久居留,反之则倾向于短期居留;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较高程度的社会融入更能促进跨省流动人口产生永久居留意愿。4)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流动原因等因素在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的影响效果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流动人口 / 居留意愿 / 人口迁移 / 多元Logistic回归 / 珠三角
▲珠三角流动人口不同类型居留意愿 (a. 短期; b. 长期;c. 永久) 的空间分布格局
(扫码阅读全文)
版式制作:Nio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12587175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