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意见分享||《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文摘   2024-12-21 07:01   广东  

文章信息

题名: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作者:黄玉玲, 安宁, 张博

关键词:流动性;微生物;身体;城市;病毒



同行评审意见1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论文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出发,基于流动性视角探讨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选题较为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01




专家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讨微生物、身体与城市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但是如果从医学,甚至哲学层面考虑微生物、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或许有不一样的结论。建议在研究背景中,进一步阐述探究微生物、身体与城市关系的地理学意义和价值。

作者

诚挚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专家所提的“从地理学视角完善微生物、身体与城市关系的价值何意义”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正如本文所提及(第1-2页标黄字体),“地理学者开始强调追踪物质流动的重要性,并表示通过追踪特定物质的流动以及流动过程中物质的能动性及变化,能够进一步揭示物质流动背后所裹挟的社会文化意义和社会关系”。以病毒为例子,“当研究视角聚集在病毒、身体与城市关系时……表明病毒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尺度的穿梭,模糊了人类和非人类物质的边界,共同构筑起城市空间”。诚然,从地理学视角看待微生物、身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会有区别去医学、甚至哲学等其它学科的意义何价值。

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在原文研究背景中做了两处关于“地理学意义和价值”的补充完善。①从地理学视角审视微生物、身体与城市关系,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健康-疾病”对立的二元论,“从地理学的角度理解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应当将健康与疾病视为一种动态关系过程,重新审视二元对立论,对于健康的研究需要关注到关系网络中其它要素的动态变化” (第3页第一段标黄字体);②本研究有利于我们重新反思城市治理的对象和治理方式,通过微生物流动性揭示了城市作为一个具有流动性的、关系性的生物社会系统,因此,“城市治理的对象不局限于人类本身,还应关注到其它非人物质,以及人与非人物质之间所生成的关系”(第3页第三段标黄字体)。

02




专家

论文标题涉及“微生物”,而具体内容中多以“病毒”为主进行论述,微生物和病毒从生物学来讲,所包含的物种和内容差别很大。建议进一步斟酌和考虑。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诚如审稿人所言,微生物种类繁多,病毒只是微生物中一种,一篇文章也确实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微生物,因此我们选用病毒作为例子来展开论述,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本文的主要目标通过微生物流动性的阐述,意在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解读身体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城市的本质属性,而并不是要讨论微生物本身。正如第2页红色字体所示,“本文通过具身交流和延展的身体这两个概念,探讨微生物(病毒)如何通过流动性来影响和构建其与身体和城市空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又如何影响对城市本质属性的重新解读”。因此,尽管所探讨的病毒是作为关系网络的要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关注要素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交互关系,以及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解读,希冀超越人类地理学视角解读身体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本文所关注的并非“人、病毒、城市”等这些要素本身,而是关注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本文将要素换成人、乳酸菌、城市,也能够借助延展的身体概念展开论述,并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探讨乳酸菌如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并影响人、乳酸菌、城市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促使人们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看待这些关系。但是相较而言,病毒与其它要素交互产生的关系更加复杂、动态多元,而且范围更广,与城市及身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选择病毒作为要素之一更具有可论述性。

第二,本文基于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出发探究微生物流动性如何促使我们反思身体和城市关系(第3页红色字体),在刚经历不久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下,人们更加深刻意识到病毒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同时也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新冠病毒为例子探究微生物流动性,在实证层面也更希望能够贴合实际,同时,也会使读者更加易于联系日常实际以理解文章的观点。

其次,本文在(第3页第四段标黄字体)以例子形式,补充阐述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两位作者分别以细菌、真菌(酵母)为例子探究了微生物如何参与到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中,以及其如何影响日常实践和具身体验。通过补充完善相关内容,一是能够更好地让读者了解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如何参与到关系网络的建构中,了解现有哪些相关研究;二是佐证本文以病毒为例用以阐述微生物流动性的可行性。

03




专家

在讨论微生物、身体和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提炼总结出理论分析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种理论范式。或者是否借鉴了社会文化地理已有的分析框架,只是应用于三者的关系分析之中,请进一步论述说明。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一个新的本体论,即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Object Oriented Ontology or OOO),本文是一个探索性的尝试,分析了微生物、身体与城市关系。正如我们在文中提到的,OOO是一种“万物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一切人与非人物质都被视为没有本质差异的物,人也是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只是物与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故OOO亦是一种扁平本体论(Flat Ontology),主张物之间不存在等级之分,更无主客体之分的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研究框架,而尽管文章提到要探索微生物、身体与城市关系,实则上,文中所讨论的关系网络远不止三个要素,因此,本文的框架是,基于新的本体论,借用延展的身体这一概念,对微生物、身体与城市关系进行解读,同时,本文也提到,技术、文化、生物等要素都参与到这一动态网络系统的建构中(修改见第7页第一段红色字体),不同的研究情境下所涉及的要素有所不同,且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亦呈现出动态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因而本文并未提出统一的研究框架或范式。其次,本文更倾向于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维(关系思维)、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或基于一种新的本体论(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第3页红色字体),并向读者展示如何将其用以剖析日常的关系实践以及如何理解生活的城市空间。 一方面,关系思维尝试突破静态的二元对立本质观,重新反思空间这一核心地理概念,为地理学研究以及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解读元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为城市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修改见第3页引言标黄部分)。

04




专家

图1 标题为“延展的身体”,但图中所示内容,似乎并非“延展的身体”。建议斟酌。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综合考虑了审稿专家的意见,经过本文作者的讨论,最终一致决定删除了“延展的身体”该图。但是“延展的身体”是本文的重要概念,对此,本文增加了一部分相关论述,以及添加了详细的例子,请见第5、6、7页的标黄部分。

05




专家

结论与讨论部分,建议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进一步总结提炼,挖掘提升论文的研究价值。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我们真诚接受专家的意见,并且经过前文逻辑论述的调整和改进之后,对结论进行了以下改进。

①  在理论层面,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延展的身体”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总结和拓展(请见第8页第一段蓝色字体)。

②  对文章中的概念关系、论述逻辑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更为补充解释/删除了诸如“不同网络关系”“拓扑性连接”此类可能产生歧义或指代不清楚的表达(例如,请见第6页粉色字体)。

③  在实证层面,在对文章的论述逻辑进行修改和调整之后,一方面,补充了实证层面的研究价值(请见第8-9页蓝色字体)。另一方面,删除了部分结论,如“与此同时,如何消除并恢复病毒流动性对世界各地、各领域所带来的破坏和冲击是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应对的问题。”、“病毒借此在网络系统中传播和流动,因此在防疫工作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漏洞都可能在全球产生蝴蝶效应。” 

06




专家

技术的进步,比如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类智能平台的使用,实际上对人的流动性,病毒、人与城市的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建议适当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正如审稿专家所言,“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人-病毒-城市之间的关系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也谨记这一要素,并将其列入到文章多处论述之中(请见第1、4、5-6、7页的红色字体部分)。同时,关于“技术的进步如何调节人-病毒-城市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一重要论点,本文亦对此补充相关论述,请参见原文第6页红色标黄字体部分、第7页第二段红色字体部分。

复审意见

根据审稿意见,文章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修改和完善,建议采用该文章。



同行评审意见2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研究尝试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文献梳理较为扎实,文章结构清晰合理。然而,研究在概念辨析、分析框架构建和结论中,仍存在几点不足。

01




专家

研究涉及太多概念,且未对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界定与梳理。例如,文章中提出多组概念:“口罩与身体的拼装”以及“延展的身体作为多要素连接而成的拓扑网络”,需要清晰地解释,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作者

诚挚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想要关注的概念是“拓扑网络”而非“拼装/拼装体/拼装理论”。但本文确实出现过“拼装/拼装体”概念(原论文第2页、第5页),这是因为,拼装理论(assemblage theory)认为异质元素所生成的拼装体被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的拓扑网络[1]。故本文原本意在将拼装体视为一种拓扑网络。

其次,确实如审稿专家所言,由于前文没有对拼装理论展开详尽阐述,造成了读者的混淆。实际上,本文中所谈及的“口罩与身体的拼装”,意在将拼装视为一个动词,即口罩与身体之间形成连接,但或许是因为本文在原论文第2页提及“正如Deleuze在拼装理论中谈到的,城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多元的拼装体……”,所以造成审稿专家误认为本文所对话的是拼装理论。

综上,鉴于本文所对话的并不是拼装/拼装体/拼装理论,且听取审稿专家“研究涉及太多概念”这一建议,本文删除了文章所提及的“拼装/拼装体”概念,并更替相关表达和参考文献。(请见第2页、第5页第3章节蓝色字体)


[1]蔡晓梅,曹婧,刘俊.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学报,2022,77(10):2633-2649.

02




专家

另外,请作者留意在Line181用“拓扑网络”解释“身体-口罩-城市政策-景观-文化连接”是否恰当。“拓扑网络”一般用以强调“摒弃地理距离临近性解释主体之间的关系属性,而采用相似性/邻近性等解释主体关系”。这里的“延展的身体主要指身体-口罩-城市政策-景观-文化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更像一个异质拼装体,而非网络。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这里“延展的身体……生成的拓扑网络”而没有用“异质拼装体”概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①从拓扑网络和拼装体的关系看:拼装思维正是一种拓扑思维,即异质元素之间能够通过拼装生成一种拓扑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超越时间、空间、层级水平的界限[1]。故本文原意将拼装体视为一种拓扑网络[2],即用拓扑的思维来解释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呼应了审稿人的第一条意见,减少概念的使用而集中到文章所要深入探讨的概念上来。与此同时,正如审稿专家对于拓扑网络定义的理解,在本文中,我们同样赞同拓扑网络是一种“可以跨越物质和空间尺度从而形成连接的关系网络结构”(请见第5页标绿部分)。但正如回复1所提及,在本文中关注的是拓扑网络而非拼装体,故此,在本文中我们选择采用“拓扑网络”这一概念而非“异质拼装体”。

②从拼装理论看:异质拼装体的生成需要建立在拼装理论和拼装思维的研究范式之下。拼装理论所强调的新的本体论(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OOO),于此同时,其所主张的是一种扁平本体论(Flat Ontology),即人与非人物质都是拼装中处于同一等级的异质元素[3],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潮非常值得关注。尽管本文也是建立在哈曼所提出的“万物理论”的理论视角下,主张反思非人物质能动性,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新思考物质之间的关系(请见第3页红色字体)。但如果用拼装理论,还需涉及欲望、领域化、去领域化、外部联系等相关重要概念以进一步阐述何为拼装体[1],这并非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相关内容涉及甚少,故再无使用“异质拼装体”这一概念,以避免造成读者更多理解上的困难。

③从概念定义看,在“3 延展的身体:拓扑的身体与生物社会城市”这一章第一节,本文通过总结Reynolds和Jensen两位学者对于延展的身体的概念界定,将延展的身体定义为“身体与城市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网络的连接……拓扑网络”(请见第5页标黄部分)。所以,在此之后文中所提及的更为详细的网络连接,均是作为例子进行例证,以帮助读者理解本文所提及的“延展的身体为何是/如何生成一种拓扑网络”,如文中所提及的“电视-智能平台-疫苗”(请见第6页标黄部分)和“城市文化-政策-医疗卫生网络”(请见第6页标绿部分)。


[1]蔡晓梅,曹婧,刘俊.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学报,2022,77(10):2633-2649.

[2] Allen J, Cochrane A. Assemblages of state power: Topological shift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J]. Antipode, 2010, 42(5): 1071-1089.

[3]Harman G. Object-oriented ontology[M]//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posthumanism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15: 401-409.

03




专家

全文需要明确研究所涉及的非人类主体是什么,究竟是“微生物”还是“口罩”的能动性,还是二者均有涉及。例如,在189行,作者提出立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探讨微生物的能动性,理解身体与城市的关系。但上文156-173行却在探讨“口罩”与身体的关系。如果微生物与口罩均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建议作者在第2、3节中简要说明二者的关系。例如,口罩的使用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空间流动性,进而重塑身体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是基于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研究视角,认为物均具有能动性。但本文最为关注和讨论的主体是微生物,而文章更进一步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微生物流动性,从空间视角探究病毒与其所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时空交互过程,进一步揭示病毒与身体、身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此关系网络建构过程中,会涉及到其它的物质,例如口罩。

正如审稿专家所言,口罩的使用会影响微生物的空间流动性,一方面,无论从物理层面还是符号层面,口罩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病毒流动,丰富本文从超越人类主义中心视角对病毒、身体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探讨(请见第6页蓝色字体);另一方面,本文将口罩作为例子,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延展的身体如何影响病毒在身体与城市网络中的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探究病毒、身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助读者更好理解文章的论点(请见第3页蓝色字体)。

最后,本文诚挚接受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口罩的使用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空间流动性,进而重塑身体与空间关系”进行补充阐述(请见第6页粉色字体)。

04




专家

需要在2、3节加强概念辨析和推导论述,以支撑结论中的一些观点。虽然2、3节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解释相关概念和构建分析框架,但目前而言,论述逻辑不是很清晰,很难从目前的分析中理解,作者为什么得出以下结论。建议加强前文的论述逻辑,删除不必要的概念,简明扼要地呈现文章主旨。  例如,文献第212-213行“延展的身体意指身体通过不同的网络系统与城市相连接”,这里的不同网络系统具体指代什么?此外,“身体通过口罩拓扑性连接了城市空间中其他相关的人与非人物质网络”,如何拓扑性连接?与哪些人与非人物质网络连接?需要有所解释。

作者

感谢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

①我们真诚接受专家的意见并对文章中的概念关系、论述逻辑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更为补充解释/删除了诸如“不同网络关系”“拓扑性连接”此类可以产生歧义或指代不清楚的表达(修改请见第8-9页蓝色字体)。

②此次修改删除了一些不必要或造成读者理解论难的概念,如拼装、拼装网络(修改请见第2页、第5页第3章节蓝色字体)。

③对文章的论述逻辑进行修改和调整之后,删除了部分结论,如“与此同时,如何消除并恢复病毒流动性对世界各地、各领域所带来的破坏和冲击是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应对的问题。”“病毒借此在网络系统中传播和流动,因此在防疫工作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漏洞都可能在全球产生蝴蝶效应。”

05




专家

建议作者简化语言,用更为简单易懂的词句阐释观点,增加文章的易读性。

作者

感谢专家的宝贵意见,我们已阅读全文并对文中可能存在的理解困难的词句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举例如下:

第4页蓝色字体,原文“病毒在不同的身体流动过程中,身体对病毒的感知以及对病毒流动性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即为身体与病毒之间的具身的交流方式之一”,改为:“面对病毒及其流动性,身体与病毒的具身交流体现在身体对病毒的感知以及为应对病毒流动性所采取的措施中”。

第5页蓝色字体,原文“从空间维度看,现在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背景加速了病毒的流动性和流动范围,然而人类与其协同演化的能力并没有因此增强,致使这一策略所造成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而可能是世界性的影响……”,改为:“从空间维度看,现在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背景加速了病毒的流动性和流动范围,然而人类与其协同演化的能力并没有因此增强,致使如果采取共生共存策略所造成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而可能是世界性的影响……”。

第7页的蓝色字体,①原文“在东亚地区,人们由于污染、过敏等不同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戴口罩,而不仅仅用于隔绝病毒,因而戴口罩是常见的且被公民所接受的”,改为:“在东亚地区,人们由于污染、过敏等原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戴口罩,而不仅仅用于隔绝病毒,因而戴口罩是常见的且被公民所接受的行为”; ②原文“因此对于健康的关注除了聚焦病毒与身体之间具身交流的过程,还需将健康置于城市关系网络中进行探讨,即关注身体是如何在不同空间和网络发生联系并生成健康的……”,改为:“因此对于健康的讨论除了聚焦病毒与身体之间具身交流的过程,还需将健康置于所构筑的关系网络中进行探讨,即关注身体与病毒的关系是如何受到网络中其它要素及其关系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的……”;③原文“换言之,人与城市各网络系统的亲密关系并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尺度上的接近,而是一种“邻近性”(proximity),蕴含了对连接性(connection)的感知,即各种物质、网络都以各自的形式参与到人们的日常实践过程中……”,改为:“换言之,病毒的流动性搅动城市中的各种人与非人物质并将其重新置于人类眼前,如野生动物、医疗技术,这些元素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尺度上的接近,而是一种“邻近性”(proximity),蕴含了对连接性(connection)的感知,即各元素都以各自的形式参与到人们的日常实践过程中……”

复审意见

作者较好的完成了对上一轮审稿意见的修改,新提交的版本逻辑清晰很多,语言可读性也所有提高,建议对新增的论述增加引用,之后建议发表。




主编终审意见


审稿结论:录用发表

本文从超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选题很新颖,是近几年西方后人文主义地理研究的话题,也是人文地理介入医学生物研究领域的一种视角。建议制作一张图来展示文章的主要结论,即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图。此外建议可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在公众号推送本文。建议录用发表。



引用格式

黄玉玲, 安宁, 张博. 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J]. 热带地理, 2024, 44(9): 1615-1624.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439.

(扫码阅读全文)

微信号




官网



关于我们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编/财务)

               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佳文推荐||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评审意见分享||《虚实空间中介:基于骑手视角的“外卖工厂”形成机制研究》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协作机制》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热带地理
传承地理科学知识,构建学术本位。立足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平台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