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网红打卡与日常实践反思 -

文摘   2024-10-02 07:01   广东  


主题解析

网红打卡地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引发广泛热议

2023年4月,“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的话题,让“淄博烧烤”在小红书及抖音平台走红,“淄博烧烤”凭借展示烧烤名店、特色品种,辅以演出、啤酒展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打卡并引发网络围观现象。2023年5月,发生在贵州榕江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主打“超级星期六足球之夜”概念,以此吸引省内外球迷到场观赛,网友称之为“村超”。2024年1月,哈尔滨为了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通过精心打造“冻梨刺身”“人造月亮”“温暖驿站”等冰雪旅游和文化活动,热情迎接外地“小土豆”(对游客的昵称),并经网络传播引发热议和称赞。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以地方手擀粉、麻辣菜为特色,以当地麻辣烫吃法,吸引大量美食达人前往,并迅速登上热搜。2024年3月,开封“王婆说媒”通过线上线下相亲节目互动,使游客聚众打卡、体验并在多媒体平台引起热评。类似案例在国内外还有很多,如“成都迪士尼”“伦敦金丝雀码头”,等等。这些现象级事件的“火爆出圈”,带来了热闹的网络技术景观以及社会热度和流量的上涨,塑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空间新形态。在一系列现象级网红事件驱使下,全球与地方、线上与线下、在场与缺场、传统与现代等,正以一种特殊的媒介方式发生关联。网络技术导向的模式互动和空间行动者的综合效应,表征着日常生活再结构方式的革新以及空间生产新模式的出现。一时间,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在网络技术数字化实践背景下,一个个网红打卡地如何形成现象级事件?其日常生活空间是如何转向的?网络流量聚集与地方“合谋”是如何促进打卡地多维空间的生产?其机制和机理是什么?存在哪些不确定性甚至危机?如何引导未来网络数字化实践及新空间形态的生产?针对此类疑问,非常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学术讨论。

基于上述背景,本次笔谈组织了来自社会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从新媒体技术塑造生活方式、“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数字化实践的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期望通过集中讨论,能促进学界、业界对上述新现象和新问题的理解,深化认知并增进共识,进而指导新媒介技术科学运行、社会空间理性实践以及网络平台导向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张敏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学和城市社会文化空间研究,研究兴趣包括消费空间、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等。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张敏教授的笔墨来解锁网红打卡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令人兴奋和令人沮丧双重性的矛盾性根源。

嘉宾观点

张敏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城乡文化研究与空间规划。

议题

网红打卡与日常实践反思

核心观点

网红打卡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解放出来,重构了个体的日常生活空间。它凸显了空间经验对于个体的重要性,显示出日常生活的巨大潜能,却难以抹去现代性的局限。

网红打卡所揭示出来的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之处令人惊叹。然而,其表现出来的那种统一性和规定性,又让人感到沮丧。它不断探索现实世界的丰富性,随即又将之浇注成一个个刻板的模版。这里面所展现出来的矛盾性根源是什么?

1

网红打卡所呈现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空间性

网红打卡虽然有别于我们衣食住行等日复一日的活动,但它一样具有日常生活的平凡性、情境性、社会性、物质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它虽然不是循环往复的日常活动,但恰恰是从规律的、平淡的从而不免枯燥和压制的日常生活中生发和解放出来的,是日常生活的调剂、补充,也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网红打卡实践创造出新的自我和空间的关系。个体在新的媒介和技术条件下,创造性地将空间、自我和群体编织其中。原本在自我的日常生活之外,不可能相遇的空间变成以可预见的方式相遇的地方。不同的个体基于特定方式和特定的空间相遇,进而能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地方认同。然而,这种地方认同和以往人们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所形成的认同又非常不同。这种地方认同的形成消解了时间的连续性与周期性,强化了瞬时性,保留简化了内涵的空间性。网红打卡实践所呈现出来的时间和空间性特征,暗合了当下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网红打卡构成日常生活的空间记号,具有“节”的属性。如果说节日的“节”是刻在时间上的,那么网红打卡的“节”是刻在空间上的,可谓之为“节点”。节点是日常生活空间的例外、转折和值得留下痕迹的地点。网红打卡要能够成为日常生活的节点,就如同节日一样,必须富含表演性,使其不平凡,才足以存入记忆——以往是记在人脑中,打卡则通过数字媒介的方式保存。网红打卡作为日常生活的节点,通过地点坐标和以地方为背景的照片一起被数字化地记忆。节点的记忆还可以传播和交流,使其如同节日一样具有社会性。

网红打卡重构了日常生活的距离关系。邻近和遥远不再仅仅由物理空间的位置决定,也不再一成不变。物理空间上遥远的地点也可能变成非去不可的打卡地,物理空间上邻近的地方由于变成了他人的打卡地也可能变得疏离。尤其特殊的是,这种重构不是由于技术和制度所导致的必然,而是自我和他人选择所造成的偶然。

2

网红打卡的社会实践意义

网红打卡折射出个体空间经验以及基于空间经验的交流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在当下流动性社会中,共同在场的空间经验变得越来越稀缺。网红打卡的错时在场作为一种弥补,提供了一种基于空间的人际交流,反映了人们基于空间的交往、认同的需求和习惯。诚如英国人见面寒暄天气一样,网红打卡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寒暄”的对象。英国人寒暄天气,是因为共同生活在一个天气多变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天气的感知是最可能的经验交集。网红打卡所引起的自媒体上的相互关注和讨论,说明即便不是长期共在一地,仅仅是不同时刻分别在同一个地方的打卡经历,也可以构成人们的经验交集。
网红打卡揭示了一种在高度流动的数字化和个体化的当代社会中,人们所残存的一种错时的空间经验交汇。人们热衷于此,必须要前往特定的地方打卡,哪怕仅仅停留片刻,仅仅为了“出片”,说明基于空间的经验对个体而言仍然富有价值,弥足珍贵。在日常生活“脱实向虚”的进程中,网红打卡创造了一种人与人基于实体地理空间的具体的经验连结。亨利•列斐伏尔曾经指出,“空间和场所变得越重要,对空间不经意的人就越多,因为媒体、形象、传播、概括都在密谋把他们与空间分开。”网红打卡则说明在与空间分开的同时也有可能催生新的连结。这正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神奇与巨大潜能。
网红打卡能够激起认同的原因是它所展示的情境与寻常个体的日常生活是贴近的,至少也是想象中可及的。这个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就在日常生活的转角之处,以一种绝然轻松之态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循环往复、平淡无奇以及在现代性社会里控制日常生活的高度同一化的因素的挣脱(亨利•列斐伏尔,2018)。人们在日常的空间里重新发现日常生活的奇妙,展露出常人的创造所具有的改造日常的可行性。

3

网红打卡的局限性

网红打卡的目的性、模仿性和统一性却又消解了日常生活本来蕴含的偶遇、多元和自主性。网红打卡的在地实践仅仅是一种可以“出片”的瞬间表演,不能成为有延续性的日常生活本身,也不能像节日那样被固定起来。这使得网红打卡不可能具有革新日常生活的使命感和持久性,终究成为日常生活中较为肤浅的、无关痛痒和可以替换的部分。
网红打卡以极快的速度实现由经验到概念的循环。那些原本属于经验范畴的鲜活的空间实践极速变成一套抽象的“模式”——必须包含哪些要素,要素如何组合,人如何嵌入其中等。既定的模式通过网络传播,通过APP触及并征服个体。被征服的个体遵循出片需要,成为被模式驱使的对象。模式成为一种外在的结构性力量,告诉个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美的,怎样才能得到关注,得到赞赏。个体在这个进程中再度受控,无可逃遁。这是网红打卡带给日常生活本身和个体的最大局限,人的创造力处于被限制的境地。网红打卡犹如工艺品生产一样,经过“设计+打样+生产(出片)+分销(社交媒体)”一套流程。绝大多数个体所参与的环节就是出片的到场与社交媒体上的分销。绝大部分的努力就是为了可靠地制造出理想的照片。人们追求的是曝光率和关注度,而非真实的自我表达和生活体验。这些照片要求看一眼就得让人心领神会,只需传递气氛、情绪、审美、直白的信息,不需要更多有关人和地方的故事和深层的记忆。其特征恰如亨利•列斐伏尔对现代性的话语所作的概括,“意义躺在一边,修辞被放逐了,能指摆脱了一切羁绊,飞走了。”
在上述的快速循环过程中,日常生活被一扫而过,变成被省略的环节。空间的体验还没有充分嵌入到日常生活经验中,就被快速地抽离,变成意向,在平台上被快速传播。进而嫁接上个体的想象,通过打卡行为转化为一个个记录,并继续传播下去。于是,空间在飞快循环过程中几乎不能触地,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里离心出去,变成一个个碎片,或瑰丽或黯然,在自媒体的世界里飞旋。碎片化的空间和个体的生活轨迹擦边又离去。日常生活与过去那种连续的、稳定的空间脱离,穿梭在无数的空间碎片之间,毫无定形。空间也失去了原有的完整形态,化为齑粉,变成了日常生活的调味品。于是,人们对空间也不再做过多的要求,不需关心它的功能、它的物质存在、它的经济基础、它的社会关系。个体所不可控与无奈的还包括曾经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空间、自己所尊崇的事物的内涵与秉性被侵占、被表面化和被篡改。自媒体上流动的话语和景象构成汹涌的力量,让游客如潮水般袭来,让原本属于自己的空间被潮水袭夺。


微信号



官网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编/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热带地理》2024年第9期目次


-欢度国庆-


热带地理
传承地理科学知识,构建学术本位。立足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平台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