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意见分享||《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文摘   2024-11-01 07:00   广东  

文章信息

题名: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

作者刘瑞宽,李同昇,常芳,李九全,陆媛媛

关键词食物;地方;故乡;数字媒介;脱域机制;媒介地理学;《舌尖上的中国》


同行评审意见1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该论文基于《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解说词、弹幕和评论数据,试图分析数字媒介对地方感建构的意义和机制,论文选题较为新颖,方法上有所创新,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分析框架,对于了解网络时代地方情感、家的概念重构具有一定启示价值。但论文仍存在几个大的问题,需要仔细修改。

01




专家

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目标尚不清晰,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数字媒介如何影响地方建构”,从而有利于理解“现代社会中’失地‘的人们在’脱域’空间中重新构建地方记忆”,但在后面的文本情感分析中,作者并没有围绕“失地”“重建”的过程展开,而更多地分析文本中与地方情感相关的评论或表达,从而显得深度不够。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意见。针对本条意见,我们首先对文章的研究回顾部分重新进行了梳理,基于食物、地方、媒介的已有研究综述,提出研究问题:媒介作用下的食物如何让人们产生地方共鸣?媒介空间如何建构纪录片观众的地方认同?媒介空间的互动交流对人们的情感距离有何影响?研究目标:以期丰富现阶段人文地理学在数字信息技术影响下有关“食物—媒介—地方”的相关研究,为现代社会中“失地”的人们在“脱域”空间中重新建构地方记忆的研究提供参考。

结果分析部分,在分析文本中与地方情感相关的表达的基础上,在4.2.1小节中增加了与“脱域”带来的疏离、失地现象相关的内容,如“即使数字媒介引发了脱域现象,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观看食物相关视频回忆、怀念地方特色味道。当前,食物被符号化,表征了家和故乡。通过媒介的传播作用为人们提供了身体和心灵的慰藉,远在他乡的游子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故乡的味道。在4.2.2小节中增加了媒介的作用相关内容,如“视频采用不同的语言和镜头艺术,将观众带入虚拟的数字空间中,视频的内容、音乐、场景画面更容易激发即时性的情感表达。在4.2.3小节中补充了“建构”观众的社会文化空间的相关内容,如“数字媒介重构了具有故乡标识意义的记忆空间,这类记忆空间所特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可以触发并延续那些可能被个体淡忘的集体文化记忆”。

02




专家

论文对解说词、弹幕和评论数据的处理过于简单:

一是,需要区分解说词、弹幕和评论3种数据,它们属于不同的数据来源,其风格和可信度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分开进行分析;

二是,作者在引用相关表述时不够严谨,每一处引用都应说明出处,包括数据类型(解说词还是评论)、发表时间等;

三是,论文仅仅采用词频、情感打分两种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过于简单,对“地方记忆”在数字空间的重构体现不够,建议进一步通过语义、案例解说等进一步展开叙事。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意见。

首先,为保证文中表述一致,将解说词统一替换为字幕。字幕、弹幕和评论作为文章的基础数据,虽然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总体上都属于文本数据。文章对采用3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对于纪录片的字幕采用词频分析,对弹幕和评论采用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并补充了视频与弹幕、评论之间联系的流量关系图(图3),最后将3种数据分析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得出本研究的3个结论,并在结果分析中通过3种数据的示例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其次,根据专家意见,我们增加了每一处引用的出处、数据类型和发表时间。如(字幕)则表示该条引用来源于字幕,由于字幕跟随视频产生,故此处不再写发表时间。(评论/弹幕,2021-01-12),其中表示该条引用数据类型是评论或者弹幕,发表时间为2021-01-12。

最后,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补充了视频与弹幕、评论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具体案例和流量关系图来展示(图5;增加了对弹幕和评论数据的语义网络分析(图5),从而更加深入地探讨数字空间中观众对地方记忆的感触,并验证研究假设。

03




专家

论文存在很多格式问题:例如,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统一,有很多错误,需要仔细检查,尤其是国外文献的引用;部分术语和表达比较随意;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前后不一致,结尾部分作者说采用了机器学习,可方法部分并没有介绍采用何种模型或算法进行了学习。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针对文章中的格式和错误问题,我们深表歉意。根据本条修改意见,我们对文章的参考文献格式统一按照期刊模板进行修改,删减部分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对文章语言和逻辑重新梳理。文章采用了机器学习,根据专家意见,我们在文章的研究方法部分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介绍,并将结尾部分的机器学习改为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以保持前后一致。

复审意见



审稿结论:修改后发表 

专家

论文修改得当,有了很大提升,但仍存在少量标点符号和格式错误,建议仔细润色语言后发表。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针对本条修改意见,我们对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格式仔细检查并修改,并对全文语言进行了润色,详见文章修订处。


同行评审意见2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文章选题关注媒介引发的新的人与地方关系这一现象,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例,运用自然语言和情感分析等方法,对虚拟空间的人地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重构进行了归纳,得到了一些见解。研究的选题新颖,方法较为先进。但是还存在以下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方面。

01




专家

关于引言和文献综述。文章在引言部分提到了媒介的空间转向,以及本文希望丰富现阶段人文地理学在数字信息技术影响下有关媒介和地方的相关研究,但是没有明确指出现阶段人文地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以及本文所致力弥补或突破的具体方面。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对文献进行了较为粗线条的回顾和总结,但是缺乏针对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的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文献综述,也即有关食物、地方和媒介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没有进行重点回顾。因此,本文在研究回顾部分的最后指出的既有研究不足“少有研究关注食物景观通过数字媒介对地方建构的影响,以及虚拟空间互动下观众情感的表达”就显得缺乏足够依据。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针对本条修改意见,我们对文章引言和文献综述进行了重新梳理。将引言中的研究目标合并至研究综述,并根据“食物—媒介—地方”的逻辑关系进行文献回顾,根据以往研究不足提出本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首先,在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媒介的空间转向带来了可能,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碰撞引发地方性消弭,人们会产生疏离、失我等心理状态。由此可知,食物作为承载地方特征和社会记忆的景观,象征了家和故乡。数字媒介通过视频化的方式为观众提供能够寄托情感的虚拟空间。在此情景下,食物景观成为媒介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次,在综述部分主要回顾了食物、地方和媒介的相关研究。食物是文章的核心话题和基础内容,在研究回顾的第一段提及“食物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生理需要,凝聚了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何金廖 等,2022),在维持人际关系、表征地方文化内涵、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蔡晓梅 等,2006)”;“食物作为一种信物,在族群认同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彭兆荣,2013),对于移民而言,故乡食物是修复其内心孤独感和乡愁的方式之一,牵动着无数游子的思乡之心(战令琦,2018)”。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地方性消弭,在第二段提及“食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所在地也是与人们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等相关生活密切相连的场域,然而由于物理距离和现实中地方性的消退,人们的在场感有所减弱,逐渐产生脱域现象”。媒介的相关研究表明“在社交媒体提供的开放空间中,视频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能够实现跨文化、跨空间交流,突破物理距离和区域文化共性的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寻找故乡成为心理寄托的新方式(何瀚林 等,2014)”。

在研究回顾的第三段提及既往研究的不足:“国内外学者从地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关注了食物的地方性和饮食文化的发展,研究案例相对集中在实体餐厅和城市空间,也探讨了食物与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关于媒介对食物的研究也涉及字幕分析、短视频的虚拟社区内容互动分析、拍摄技巧、中国美食文化等方面;研究方法多为传统的内容分析法”,由此引出研究回顾部分的最后一段即文章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研究方法、问题和目标:“本研究根据社会学的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相关理论,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NLP),将纪录片字幕、弹幕和评论数据相结合,聚焦于脱域现象频发的社会背景,探讨媒介作用下的食物如何让人们产生地方共鸣?媒介空间如何建构纪录片观众的地方认同?媒介空间的互动交流对人们的情感距离有何影响?以期丰富现阶段人文地理学在数字信息技术影响下有关“食物—媒介—地方”的相关研究,为现代社会中“失地”的人们在“脱域”空间中重新建构地方记忆的研究提供参考”。

02




专家

有关理论假设和框架。从文章内容来看,3.1 的“理论基础”建议改为“理论假设”,并对理论假设加以明确。是否为“网络媒介的介入,缩短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距离,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对话。”有关脱域的概念建议放在3.2部分,使行文更加紧凑一些。此外,脱域概念在本研究中需要进行具体化。在图1中,似乎隐晦地将脱域和建构作为两个辩证的机制,希望能够将两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说清楚,以及写清楚其针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即什么脱域了,又建构了什么。导出图1的那段文字和图1的关联不够紧密,文字里面涉及到了较多概念,如地方记忆、地方意义、地方共鸣、用户、互动等没有出现在图1中,图1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如虚拟空间、实体空间、人类、故乡、重塑、激活等却没有出现在文字中。论文中,不需要图2这个内容有点泛泛的研究框架。可以和图1整合,做一个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应该是对理论假设的具体化,将假设的一些概念进行具体化和细化。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针对本条修改意见,已将文章3.1 的“理论基础”改为2.1“理论假设”,并对理论假设加以明确,具体表达为:“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是:网络媒介的介入,打破传统交流空间的时空局限,缩短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距离,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对话”。同时将有关脱域的概念放在2.2分析框架部分。脱域概念的具体化为:“社会关系从最初有限的地方性场景中“剥离出来”,并打破传统的时空局限。”在脱域之后,媒介建构了新的空间,2.2部分第一段:“数字媒介在造成时空分离的同时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参与建构故乡记忆的空间,也有助于增进共同生活空间中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带给现实空间中的群体不同的体验(戴维·莫利 等,2001)”。第二段“地方记忆在数字媒介的作用下实现了空间转移,以拼贴的方式再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更新,地方意义在此过程中突破传统局限得以重构”。

根据建议,将图1和图2整合为理论框架,如文中图1所示。

与此同时,对导出图1的文字重新进行整理,使图文联系度更为紧密。主要思路为食物通过媒介的作用,实现虚实空间的对话,具体为:“本研究立足于全球化和现代化、信息化以及流动性增强的时代背景,实体空间中,人们受到时空距离的局限,产生疏离和失我的脱域现象,无处安放乡愁情愫。随着地方和空间转向媒介的地方和空间,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可以突破地域界限,通过媒介的作用完成互动交流等行为,重新建构地方文化空间,从而寄托乡愁等情感。依托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理论,分析食物在虚拟空间中的社会文化表征,以及数字媒介带来的新媒体通过何种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为解析新媒体参与人们日常生活、影响人对地方的感知依恋提供理论依据”。

03




专家

关于分析与讨论 解说词并不能充分体现地方饮食的丰富性。建议结合视频内容,综合展示媒介中的“地方”。在分析中,应该将解说词、视频内容、弹幕和评论相综合。本文的自然语言和情感分析是一种方法上的创新,但是仍然需要重视分析的情境性。这样才能将数字媒介的互动性、虚拟空间中的人与地方的情感关系充分揭示出来。

分析的具体内容和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斟酌。注重结论和证据之间的对应,加强前文的理论假设和分析验证之间的紧密联系。

5.1部分,文章引述的一些文献和观点恰恰表明即使不凭借新媒介,食物和家、故乡的联系也是持久存在的。那么,问题是本文关注的“新媒介”发挥了怎样的新作用。

5.2部分仅仅将一些弹幕内容呈现出来还不够。还应该将视频的画面,弹幕出现瞬时关系,以及语义上的关联性交代清楚。这样才能够证明视频激发了情感的表达,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

5.3部分,媒介和食物到底重构了怎样的地方?应该鲜明地提出,并以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目前主要转述了一些既有研究的结论,但是没有明确给出本研究的结论。

讨论部分还需要加强学术对话。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针对本条建议,在文章4.1部分,保留原有的词云图,将词频统计表格删除;增加了视频与弹幕之间联系的研究,将弹幕和视频内容分类,量化两者之间的流量关系,并以桑基图将其可视化;对评论数据进行语义网络分析,通过网络关系图可视化,研究结果充分展示了媒介中的地方对观众的影响。在4.2部分增加了具体案例分析,对弹幕发送的情境性研究进行补充。

4.2.1部分,根据以往研究可知,食物和家、故乡的联系持久存在,但是数字媒介在脱域的环境下,为人们抒发情感提供了新的空间,实现了虚拟空间的交流对话,并且能够寄托乡愁。本部分主要是以纪录片中与食物相关的字幕为基础,以观众的相关评论作为证据,来验证食物与故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根据专家建议,在4.1部分,结合弹幕出现的瞬时关系进行情境分析。由于弹幕和评论均具有表达情感的特征,因而就对弹幕和评论进行情感得分测算和语义分析。4.2.3部分,食物在媒介的作用下,建构了一个具有社会记忆和地方文化的地方。如文中提到“人们打破地域限制进行交流互动,虚拟空间中的社交缩短了人们的情感距离,地方浓缩了多种文化和社会意涵,并被重新建构,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话,建构了一个富含故乡情感的地方”。

在讨论部分,补充了与已有研究的对话,具体为:“既往研究认为食物与地方文化密不可分(彭兆荣,2013;蔡晓梅,2011;Ellis A 等,2018),亦或是认为食物具有族群认同、景观功能和社会意义(何瀚林 等,2014),对于媒体中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社会记忆的再生产和饮食空间的重塑(于雯静 等,2021;蔡晓梅 等,2013)等,较少关注到观众与视频互动过程及其情感变化的探讨。本研究聚焦于“食物—媒介—地方”的关系,关注到食物作为文化载体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表达和地方共鸣,深化和拓展了以往关于食物景观的研究。同时,本研究将信息技术带来的脱域现象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字幕、弹幕和评论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着眼于观众在视频情境下的互动交流,以及媒介作用下的虚拟在场和地方重构,丰富了当下关于媒介和地方互动研究的相关内容”。

04




专家

其它细节 数据来源部分,不应该仅仅介绍一下B站,而应该具体说明数据是如何基于B站获取的,获取的时间、方式以及所获数据的基本构成等。文中引用的观众评论建议标注来源。表述的逻辑还需要加强,例如文中“在媒介地理学的影响下,地方和空间转向媒介的地方和空间,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可以突破地域界限,完成互动交流等行为,从而寄托乡愁等情感。”这一句中,“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寄托乡愁等情感”应该是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现象一般不能说是受到某某学科的影响。只能说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某某学科或理论的影响。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针对本条建议,已在文章3.1部分对数据来源进行补充说明,包括数据的获取方式,获取的时间、方式以及所获数据的基本构成,详见3.1数据来源。同时对每一条引用数据标注了来源,如(字幕)则表示该条引用来源于字幕,由于字幕跟随视频产生,故此处不再写发表时间。(评论/弹幕,2021-01-12),其中表示该条引数据类型是评论或者弹幕,发表时间为2021-01-12。根据专家意见对文章整体表述逻辑进行了修正。

复审意见



审稿结论:修改后发表 

论文进行了较好的修改。但是有关理论的援引和理论假设的论证还需要加强。

01




专家

第一,有关理论假设的论述,在2.1的结尾处提出的理论假设涉及(1)时空间局限及其打破的论证;(2)人们与故乡的情感距离缩短的论证,情感距离是指什么,当下这一情感距离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为什么媒介介入能够缩小距离;(3)跨空间是指什么,跨实体、虚拟空间,还是跨越实体空间?以上第一点和第三在文中有所涉及,但是写得较为零散,没有写得很清晰,透彻;第二点在2.1里面没有怎么涉及,2.2中所引用莫利的观点应该挪到2.1里。目前2.1的内容含混,思路不清晰,有些内容和假设的提出之间逻辑关系松散,例如媒介地理学的四象限、恋地情节、地方是动态的等。2.2的内容有很大比重实际上也是对理论假设的论证。建议将2.1和2.2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可以按照论证理论假设的几个要点来组织。另外,从全文的整体结构来看,需要考虑将理论假设的三点和研究结果的三点(1)景观表征家乡,(2)互动促进情感交流与认同,(3)家乡地方的重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建议。针对本条修改意见,根据论证理论假设的3个要点对2.1和2.2的内容和逻辑重新组织,整合了理论假设中的3个层次的要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考虑全文的整体结构,对理论假设和研究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研究思路更为清晰。理论假设具体如下:

(1)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丰富了故乡的内涵。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多元的交流平台,人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局限,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交流互动、情感输入和输出,即便是“身体缺场”也不影响“精神在场”,纪录片中的食物作为一种景观,表征了故乡,构成了人与故乡之间的纽带,媒介成为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沟通的桥梁。

(2)在媒介的作用下,人们与故乡的情感距离缩短。这里的距离指的是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距离,情感距离影响的是人们对故乡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地方环境的认同,情感距离随着人们离开故乡的时间增减而扩大或者缩短,媒介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满足了人们的听觉、视觉需求,使人身临其境,置身于虚拟空间,拥有一种虚拟空间中的故乡体验,因而媒介的介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这种情感距离。在媒介构建的虚拟空间中,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博主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双向互动,从而使故乡被想象化、美化、神圣化。这里的跨空间是指跨越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实现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融合贯通。

(3)数字媒介介入重构故乡的意义。媒介的介入使传统的时空局限被打破,社会关系被重构;在虚拟空间中,食物成为一种新型的电子景观,表征了故乡。人们通过媒介空间中呈现的情境联想到故乡的场景,故乡已不再是身体回不去的故乡,而是精神有寄托的地方。

02




专家

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细化为一些具体的概念,结合本研究的对象,提出具体的理论假设,从而搭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要将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理论发展出来的具体概念和理论假设的一些关键概念对应起来,细化对理论的运用。目前,还看不太清楚所援引的两个理论和理论假设、理论框架之间的联系。有关脱域的论述好像仅仅停留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脱域现象,看起来仅仅构成本研究的一个背景,而没有发展为理论框架。

此外,文中的标点符号和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部分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如“探讨媒介作用下的食物如何让人们产生地方共鸣?”应该用句号,如正文中安东尼·吉登斯写成了安东尼吉登斯,需检查更正,以提高规范性。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意见。针对本条修改意见,细化了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有关时空间和地方的概念;针对理论假设展开论证,在此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对案例的实证分析,论证理论假设的合理性。本研究的逻辑为:数字媒介打破了时空局限,促进了人们跨越虚拟和实体空间的互动交流,缩短了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距离,重构故乡的意义;根据“在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脱域理论和媒介地理理论,将食物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分析其承载的地方情感意义”这一逻辑,形成研究的分析框架。

具体修改思路如下:

首先,脱域既是本研究的背景,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由脱域机制发展出来的时空分离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时空分离”和“身体缺场”现象频发,人们需要通过精神寄托实现“精神在场”。

其次,媒介地理理论涉及地方和空间两个核心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则需要重新审视空间和地方,在媒介的作用下,空间具有流动性且充满活力,地方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因而在媒介的作用下,尽管“身体缺场”,但“精神在场”,故乡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审美化、想象化、个性化,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距离被缩短。

再者,情感心理学指出,人的情感表达模式有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以及对特殊事物情感。本研究主要涉及人对的食物的情感,这种情感使食物的价值增加,主要表现为地方留恋、地方认同等方面,文中提及“恋地情结”即为此。网络媒介唤醒人们的故乡记忆,引发地方共鸣,故乡的意义被重构。

最后,我们对文中的标点符号和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进行了检查校对并根据期刊格式要求做了更正。


主编终审意见


审稿结论:同意发表

论文的摘要写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类似纪录片中的食物景观表征了故乡、纪录片激发了观众的积极情感表达等都是无关紧要的观点,摘要应充分展示文章的研究发现和有价值的观点,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建议按照评审专家的意见修改后发表,尤其是第二位专家的意见,请作者认真考虑。


引用格式

刘瑞宽,李同昇,常芳,李九全,陆媛媛. 2024. 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 热带地理,44(8):1475-1486.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06.

(扫码阅读原文)

微信号




官网



关于我们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编/财务)

               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佳文推荐||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

评审意见分享||《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协作机制》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尺度政治与正义实现:以A市绿中村改造为例》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古城旅游的慢生活体验研究——基于丽江古城游记的扎根理论分析》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中国地方企业主义:多重身份与实践策略》审者—作者对话


热带地理
传承地理科学知识,构建学术本位。立足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平台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