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解析
网红打卡地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引发广泛热议
嘉宾观点
张旭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热带地理》《世界地理研究》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经济、城市网络、城市全球化等。
议题
流空间与网红城市
核心观点
媒介“流空间”与“地方空间”交织重组塑造了网红城市,如何拓展“流空间”类型并辐射更多的利益主体是网红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红城市的崛起反映出数字经济和流量经济时代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的日益融合,由此产生了新型城市空间生产和社会交往模式。“流空间”理论作为当代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关注要素流动对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的作用,可以为理解信息化背景下网红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视角。
1
“流空间”的3个层次
“流空间”(space of flows)是用于描述信息技术范式下新型社会结构的空间逻辑。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加速了社会物质基础的重构,各类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加强,“流空间”逐渐取代“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空间组织逻辑。“流空间”由3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由各种电子信息和通信设备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第二层是通过网络基础设施连接并由各种社会活动构筑而成的节点系统,包括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中的节点和枢纽;第三层是由服务于全球资本的金融、管理、技术“精英”通过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即“流空间”中的“权力空间”。在地理学视野下,“流空间”概念经常被具象化为通过各种流(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等)不断运动而形成的空间场域或载体,其中城市作为各种流汇聚的核心节点成为地理学等领域的关注重点。
2
网红城市的“流空间”构成
根据“流空间”理论,网红城市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媒介“流空间”与城市“地方空间”进一步交织重组的结果,其形成同样建立在“流空间”3个层次的基础上。首先,以抖音、小红书、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为城市空间的网红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不同于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官方网站等传统媒体,网络社交媒体具有低门槛、扁平化和及时性等特点,为公众参与城市形象传播和构建提供了重要渠道。其次,公众在媒介空间上开展的“打卡”分享、点评互动、二次创作等虚拟活动是城市“地方空间”网红化的核心动力。通过碎片化信息在媒介空间的快速传播,网红“打卡”地在短时间内成为海量信息流汇聚的重要节点,从封闭的“地方空间”转化为开放的“流空间”。由于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分散性,一些小城市也可能在某些影视作品或偶然事件的加持下获得天降流量,成为打破固有城市等级体系的网红节点。最后,网红城市形成的背后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平台运营方、地方政府、商家、“头部”用户等“精英”群体发挥了重要的“引流”作用,但是普通大众对信息的转发和参观“打卡”等行为是推动城市空间网红化的必要条件。网红城市的出现是媒介信息创作者和观众群体共同建构的结果,体现出“流空间”去中心化的特征。
3
城市网红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红化对于城市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相较于“地方空间”“流空间”具有更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单一网红事件引发的流量暴涨往往时间极为短暂,难以为城市带来持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量网红小城市难以像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保持“长红”的原因。此外,“流空间”与“地方空间”的碰撞可能会导致空间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争夺网红地空间使用权而引发的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甚至对一些城市的形象和声誉最终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拓展城市“流空间”类型,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吸引力,同时将更多的利益主体纳入网红经济的辐射范围,是网红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编/财务);
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欢度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