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理》2024年第9期目次

文摘   2024-09-19 12:30   广东  


笔谈

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 / 郭文,周尚意,张敏,张骁鸣,艾少伟,李鹏,谢双玉,李亚娟,陈兴,张旭,余志远,李大伟,董皓平


华南水文水资源

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时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特征 / 徐飞,杨骥,荆文龙,邓应彬,赵玲玲,李泽华

珠三角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 王娜,李乐,张泽彬,杨虹,赵新锋,赵玲玲

河流水利工程对碳循环影响研究综述 / 杨再智,陈建耀

多套降水产品在海南岛的适用性评估 / 李世禧,廖玮杰,尚明,郭建超,施晨晓,杨岳,白磊

珠三角重要水库型饮用水源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联动影响 / 王梓尹,赵玲玲,宋小燕,安鹤轩,赵新锋


城市地理

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 黄玉玲,安宁,张博

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变化:以“706青年空间”为例 / 郑天畅,张敏,陈培培


经济地理

中国城市知识互动模式划分与创新绩效研究 / 任传堂,汪涛,谢聪,王璐玮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广东省化工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丁树芳,向云波,王圣云


人才地理

长三角一体化下人才集聚、知识溢出的时空演化机制 / 靳财,李坦,惠宝航,劳昕,沈体雁

中国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及动态变化——基于知网数据分析 / 郭建科,高京燕,熊子尧


方法研究

粤北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 章桂芳,叶雨朦,傅强,李宏卫,张珂,杨志军,王同皓,陆非凡

无人机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周杨篪,徐勤学,敖利满,黄光灵




笔谈



01

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

郭文, 周尚意, 张敏, 张骁鸣, 艾少伟, 李鹏, 谢双玉, 李亚娟, 陈兴, 张旭, 余志远, 李大伟, 董皓平

2024, 44(9): 1527-1548.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902

摘要:“淄博烧烤”“村超”“尔滨现象”“天水麻辣烫”“王婆说媒”“成都迪士尼”“伦敦金丝雀码头”等国内外现象级事件在网络的走红,塑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技术新景观和社会空间新形态。网络技术和流量导向的新空间综合效应,使日常生活、时空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展开关系、地方性及其认同等发生了明确变化。以往人们针对此类现象的学术研究还不够充分,在新媒体技术促进网络社会变革并高频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极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据此,组织了一批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围绕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问题进行学术剖析。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的理解与反思,在学术上有利于人们增进对网红现象的深度理解,在实践中能对网络技术应用、空间秩序引导、地方营造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网红打卡地  /  数字化实践  /  空间生产  /  地方营造  /  地理新景观

(扫码阅读全文)




华南水文水资源



01

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时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特征

徐飞, 杨骥, 荆文龙, 邓应彬, 赵玲玲, 李泽华

2024, 44(9): 1549-156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40234

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为此,文章以广州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屏障的增江流域为例,基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水量平衡方程,分析了1959—2018年增江流域水源涵养年、月、日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探讨水源涵养的供给、调节和削峰补枯功能。结果表明: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685.7 mm,以-1.30 mm/a速率不显著减少;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月水源涵养1—9月为正值,10—12月为负值,1、3、6、11和12月水源涵养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趋势范围为-0.04~-0.67 mm/a;近60 a增江流域Max1day、Max3day、Max5day和Max7day为正值,而Min1day、Min3day、Min5day和Min7day为负值,除Min5day和Min7day的水源涵养不显著减少外,其他6个日极端水源涵养指标都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呈东南和北部低,西南高的态势;1959—2018年增江流域年、月、日水源涵养分别体现其供给、调节、削峰补枯的功能;水源涵养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大,且明显高于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的相关系数,表明降水是水源涵养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水源涵养  /  多时间尺度  /  WEP-L水文模型  /  水量平衡法  /  增江流域

年水源涵养量与年降水、蒸散发、 地表径流的相关关系

(扫码阅读全文)

02

珠三角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王娜, 李乐, 张泽彬, 杨虹, 赵新锋, 赵玲玲

2024, 44(9): 1562-157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40012

摘要:揭示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贡献,对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水生态安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酸雨区——珠三角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2021年29个监测站点降水的pH值、电导率以及主要离子浓度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PMF模型等统计方法解析了降水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来源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1年降水pH值和电导率分别介于(4.66±0.18)~(5.91±0.45)和(1.63±0.59)~(5.49±1.62)mS/m,相对酸度为(0.05±0.062)~(0.19±0.13),pH值呈先降后升年际变化,电导率和相对酸度则相反。降水总离子浓度为(166.63±46.56)~(631.48±212.83)μeq/L,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各离子加权当量浓度排序为SO42->Ca2+>NH4+>NO3->Cl->Na+>K+> Mg2+> F-,其中SO42-、NO3-Ca2+和NH4+ 是主要离子组分,占总浓度的72.98%。SO42-浓度占总离子浓度比值由2000年的32.71%降至2021年的14.33%、而NO3-由9.03%升至13.74%。2000—2021年SO42-NO3-浓度比值降低了65.95%,2008年后SO42-/NO3-值为0.5~3,降水由前期硫酸型向后期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表明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背景下珠三角NO x 排放增加改变了降水污染结构,并进一步增加了区域大气污染的复杂性。各离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NO3-SO42-的正相关性(r=0.69~0.74)最强,通常NOx 和SO2联和排放并以重叠途径进入降水。降水离子来源分为6种,燃煤对SO42-和F-的贡献率(>60%)最高,二次无机盐贡献了82.30%的NO3-,农业源、海盐源、生物质燃烧源和扬尘源分别对NH4+Na+K+Ca2+的贡献率高于70%,二次无机盐对SO42-、Cl-NH4+的贡献率也高于25%。随着城市化推动机动车保有量的升高,二次无机盐源对降水离子的影响更具广泛性,亟需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以有效防控二次污染源。

关键词:大气降水  /  酸度特征  /  离子浓度  /  来源解析  /  珠三角

不同来源对降水离子的贡献率

(扫码阅读全文)

03

河流水利工程对碳循环影响研究综述

杨再智, 陈建耀

2024, 44(9): 1575-1587.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51

摘要:文章在概述河流水利工程的发展基础上,重点关注其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综述水利工程碳循环研究案例,认为水利工程碳循环主要受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和运行管理影响,碳收支评价结果受计算方法、评价体系和数据差异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差异较大。尝试利用沉积物碳含量与水库长期沉积量乘积,重新计算得出中国水库碳埋藏量约为21.03亿t,水电工程对能源结构碳减排估算结果表明水利工程具有显著的“功能性碳汇”效果,统计数据显示其碳足迹比火力发电低约937 g(CO2eq)/(kW∙h);参考2021年水力发电水平,水力发电每年可减少电力系统约3 984 Tg(CO2eq)碳排放。与此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导向性问题,进一步阐明河流水利工程发展中遇到的碳中和、生态友好与服务功能兼顾的难点。未来,建议加强多尺度联合系统性研究和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碳收支评价体系,深入研究河流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的多要素变化机制,探索科研-应用-政策的良性协同发展,强化“功能性碳源/碳汇”研究,积极推动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河流水利工程  /  碳循环  /  碳减排  /  生态环境效应  /  多目标共建

全国及主要流域水库底泥碳埋藏量估算

(扫码阅读全文)

04

多套降水产品在海南岛的适用性评估

李世禧, 廖玮杰, 尚明, 郭建超, 施晨晓, 杨岳, 白磊

2024, 44(9): 1588-160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786

摘要: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全球范围的降水观测已成为当前热点。然而,热带海岛地区因其气候特殊和地形复杂,遥感降水数据的精度评估尚未充分研究。文章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利用小时尺度的站点数据对CMORPH、CHIRPS、GsMAP、GPM、MSWEP、ERA5-Land和PERSIANN进行多尺度系统评估,分析各类产品在该区域的降水探测能力。结果表明:1)相比于其他5种降水产品,GsMAP和GPM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具有更优表现,相关性强,误差小,对各级降水的探测成功率较高。在3 h尺度上,GPM和GsM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52;在日尺度上,GPM和GsM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74。2)在年降水量对比中,过去20年海南岛的年平均降水量呈现波动中变化趋势,平均值为1 776.4 mm/a。CMORPH的年平均值为1 765.1 mm/a,与CHM-PRE数据集最为接近,误差较小。3)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GsMAP的降水量范围为1 337.9~2 287.0 mm,与站点观测数据(996.9~2 368.9 mm)最为接近,呈现东部多于西部,西南山区多于东北平原的环状分布格局,尤其在海南岛东南部的高值中心区域,二者较吻合。4)在降水趋势分析中,CMORPH、ERA5-Land、GPM、MSWEP、CHIRPS和PERSIANN在海南岛部分地区呈现增加趋势,而GsMAP呈现较为强烈的增加趋势。5)在极端降水事件分析中,GPM能较好地模拟海南岛台风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因此,在开展海南岛降水研究工作时,GsMAP和GPM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关键词:时空格局  /  极端降水事件  /  气候变化  /  多尺度  /  海南岛

降水产品与观测数据的年降水时序对比


(扫码阅读全文)

05

珠三角重要水库型饮用水源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联动影响

王梓尹, 赵玲玲, 宋小燕, 安鹤轩, 赵新锋

2024, 44(9): 1602-161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747

摘要:文章以珠三角地区大中型水库水源地作为重点研究区,探讨珠三角水库饮用水源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库水质影响的贡献和趋势,分析了珠三角地区水库型水源地近40年(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辨识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水质等级的影响关系,然后选取珠澳供水系统中的大镜山水库为典型区,结合冗余分析及相关分析法,探讨流域尺度近20年的土地利用与水库水质指标变化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主要变化为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扩张,水田、旱地、林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转移趋势主要为林地及耕地向生产生活用地转移,随着政策实施,上述土地利用转化过程有所放缓。2)区域上看,研究区非点源污染风险源虽逐渐减少,但至2020年仍占总土地利用的9.48%,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和管理措施提升仍有一定空间。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存在明显相关性,根据相关性的强弱排序为:建设用地>农用地>林地,土地利用造成的面源污染仍是重要影响因素。3)大镜山水库水质存在多个月份总氮超标现象严重,氮磷污染逐渐上升,总氮和总磷为当前大镜山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大镜山水库各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指标呈现相关性,林地与氮磷水质指标整体呈显著负相关,建设用地、农用地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调水对水库TN浓度具有正向影响。虽然不同流域的水质影响因素有变化,但流域土地利用格局配置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仍是不受控的因素之一,需进一步加强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后续可通过模型模拟来研究供水水质影响机制,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其水质净化生态服务功能,进而改善水库水质。

关键词:水库  /  饮用水源地  /  土地利用  /  水质  /  珠三角

珠三角区域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

(扫码阅读全文)




城市地理




01

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黄玉玲, 安宁, 张博

2024, 44(9): 1615-1624.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439

摘要: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在流动性视角下,症状的产生和对病毒的感知态度被视为身体与病毒的具身交流过程,且具身交流的结果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影响,这有助于人类重视病毒的能动性并正视病毒在身体内以及在城市空间中如何与人类共存共生;2)病毒流动性跨越身体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和尺度,通过关注病毒在延展的身体间流动探究身体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揭示城市的流动性和生物社会属性,即城市被视为拓扑的、超越边界的生物社会网络。文章丰富了身体与城市动态关系的认识,揭示了病毒大流行背景下宏观社会文化政治与微观身体行为实践意涵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流动性  /  微生物  /  身体  /  城市  /  病毒

流动性、延展的身体与生物社会城市的关系

(扫码阅读全文)

02

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变化:以“706青年空间”为例

郑天畅, 张敏, 陈培培

2024, 44(9): 1625-163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477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空间现象,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体现了其与所处社会环境互动的模式、过程与策略。但既有研究主要将空间作为新部落的形成条件和内在特征,而缺乏将空间作为理解新部落的社会与历史过程的关键视角。为此,文章基于索亚(Soja)提出的2条向空间开放的分析路径,即“时间-空间”与“社会-空间”,构建分析框架,以“706青年空间”为例,剖析青年新部落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研究表明,“706青年空间”具有成员流动性、共同的情感、仪式与符号、共同占用的空间等新部落属性。同时,“706青年空间”也在现场的情感流动与认同中呈现瞬时的空间性特征,在记忆与想象的过程中呈现空间性的稳定与延续。在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青年新部落采取多种空间策略,以便嵌入到现实社会中,包括通过空间的收缩和刺激扩散得以保存和发展,通过空间的开放和关系的拓展,以实现与地方的连接。文章突破了新部落理论有关空间认知的局限,揭示了新部落与社会环境互动中所呈现的空间性特征与动态模式,为解释城市中不断涌现的新部落现象提供了基于空间性的视角。

关键词:新部落  /  空间性  /  青年空间  /  空间策略  /  空间动态  /  “706青年空间”

新部落空间性的“特征-动态”分析框架

(扫码阅读全文)




经济地理



01

中国城市知识互动模式划分与创新绩效研究

任传堂, 汪涛, 谢聪, 王璐玮

2024, 44(9): 1636-1649.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476

摘要:知识互动是创新产出的重要动力机制,知识互动的本地和非本地联系对城市创新绩效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文章基于“网络资本”理论框架解释城市创新绩效,使用发明专利数据,从本地(城市内部)和跨界(城市外部)联系强度视角划分中国城市知识互动的网络模式,并分析本地-跨界联系及其互补性、平衡性和协同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作用。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实证结果显示:1)中国城市知识互动表现出高度空间非均衡性,知识互动联系由稀疏向稠密演化,同时非均衡性增强并表现出等级性、梯度性和集聚性等特征;2)本地联系与跨界联系的知识互动组合模式,将城市划分为网络型、外向型、内向型和孤岛型4种类型,其中网络型城市在知识互动网络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类城市承担了创新产出的主要功能;3)本地联系、跨界联系以及本地-跨界互补性对城市创新绩效起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本地-跨界平衡性和本地-跨界协同性对城市创新绩效不显著。

关键词:知识互动  /  创新绩效  /  网络资本  /  网络模式  /  生物医药产业  /  中国

“本地-跨界”组合模式空间分布

(扫码阅读全文)

02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广东省化工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丁树芳, 向云波, 王圣云

2024, 44(9): 1650-1666.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464

摘要:基于广东省10 596家化工企业数据,从产业链的视角,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2000—2021年广东省化工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化工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1年,广东省化工产业空间呈“西南—东北”分布,重心沿“东南—西北”迁移且距离逐渐缩短,总体呈现“集聚于珠三角地区,沿江河廊道及周边扩散”的空间演变规律,并基本形成“一中心两带”的产业格局。2)不同化工产业链的空间分布演变差异明显。其中,上游行业由离散趋于集聚,逐步形成茂名核心区及珠江东岸次核心区;中游行业呈现“珠三角大集聚,茂湛出现新热点,其他地区遍地开花”的特征;下游行业具有“珠三角集聚程度提升显著,与其他地区差距明显”的特征。3)化工产业链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且下游行业的空间相关性最强;就上中下游产业链之间关联性而言,中游与下游行业的产业联系最强。4)整体上,化工产业布局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政府行为和产业关联等多维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但不同产业链化工企业的布局因素存在差异。

关键词:化工产业  /  产业链  /  空间格局演化  /  区位选择  /  广东省


2000、2007、2016 和 2021年广东省化工产业核密度演化

(扫码阅读全文)




人才地理



01

长三角一体化下人才集聚、知识溢出的时空演化机制

靳财, 李坦, 惠宝航, 劳昕, 沈体雁

2024, 44(9): 1667-1685.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575

摘要:为深入了解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区域人才集聚和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人才集聚与知识溢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一体化政策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集聚和知识溢出,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异质性分析表明,一体化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心城市的人才集聚与知识溢出,对外围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从人口维度看,一体化政策对于大中型人口规模城市的人才集聚和知识溢出影响更积极。3)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市场一体化、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城市,一体化政策对人才集聚的正向作用越大;一体化政策还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显著促进了人才集聚。

关键词:人才集聚  /  知识溢出  /  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  /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  一体化政策  /  长三角

2007—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人才空间分布

▲ 2007—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数空间分布

(扫码阅读全文)

02

中国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及动态变化——基于知网数据分析

郭建科, 高京燕, 熊子尧

2024, 44(9): 1686-1701.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705

摘要: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开发和培育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是一个区域发展活力的最好体现。为此,文章以知网涉海类核心期刊作者在2000—2020年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数据,对海洋研究型人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年间,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态势,网络表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特征,网络被少数枢纽型节点城市控制。2)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以青岛为核心,大连、北京、上海、广州为顶点的菱形结构,海洋研究型人才迁移分为城市内的闭环迁移和异地迁移2种模式,闭环迁移占比逐年增加,市内迁移现象凸显。3)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迁入人次的空间分布逐渐均衡化,迁出人次则趋向集中分布。华东、华南地区是海洋研究型人才净流入活跃区,东北、华中地区以及北京等地是海洋研究型人才净迁出活跃区,且这些区域的高强度净流入现象和净流出问题在逐渐缓解。4)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马太效应”显著,青岛一直处于网络的核心,半边缘城市与核心城市保持较强的人才往来,彼此之间也存在较强的关系流,边缘城市的海洋研究型人才主要流向核心城市、半边缘城市。

关键词:海洋研究型人才  /  人才流动  /  空间分布  /  网络结构  /  中国

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核心—边缘结构

(扫码阅读全文)




方法研究



01

粤北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章桂芳, 叶雨朦, 傅强, 李宏卫, 张珂, 杨志军, 王同皓, 陆非凡

2024, 44(9): 1702-1718.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1011

摘要:红色是丹霞地貌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文章基于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波谱曲线,分析不同颜色(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不同岩生植物覆盖的陡崖表面反射光谱的特征参数及它们与色调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红色表面和橘色表面样品在525和500 nm处的吸收深度、吸收面积与红度和橘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红色表面和纯净白斑在红度值和吸收特征处的吸收深度和吸收面积上差异明显,是区分这2类表面的有利参数;2)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位置具有显著不同,极有可能与这3类地层中的含铁矿物种类及含量的变化有关;3)黑色岩生植物、块状岩生植物和绿色岩生植物3类岩生植物在670 nm处的吸收深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作为区分3类岩生植物的有效指标,且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非白斑岩生植物覆盖类和白斑岩生植物覆盖类在670 nm处的吸收深度随着NDVI值增大而增加;4)白斑表面附着植被后,纯净白斑在430 nm处的吸收特征消失,在530与690 nm处的吸收特征向短波方向移动。

关键词:丹霞山  /  VNIR  /  红色陡崖  /  色调  /  NDVI  /  粤北

不同陡崖表面去包络线反射光谱曲线

(扫码阅读全文)

02

无人机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周杨篪, 徐勤学, 敖利满, 黄光灵

2024, 44(9): 1719-1736.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20230422

摘要:为分析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使用CiteSpace、Scimago Graphica和ArcGIS生成可视化图谱,对871篇中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无人机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总体呈增长态势,其中欧洲国家具有先发优势,学术影响力大,中国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学术力量处在上升期;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和土壤侵蚀机理过程2方面开展研究,集中在无人机及多源遥感数据的获取与融合、无人机侵蚀监测与信息提取算法、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水文泥沙连通性与土壤侵蚀模型、无人机侵蚀灾变调查防治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4个方向。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建议深入研究无人机遥感内业处理算法和精度提高方法,加强多源多尺度数据融合,进而以高精度数据为基础,识别影响侵蚀的关键要素,明确侵蚀及其灾变的机理过程,科学指导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土壤侵蚀  /  水土保持  /  无人机  /  文献计量

WoS 关键词共现图谱 (a)、聚类图谱 (b) 和 时区图谱 (c)

CNKI关键词共现图谱 (a)、聚类图谱 (b) 和聚类图谱 (b) 和时区图谱 (c)


(扫码阅读全文)



微信号



官网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热带地理》2024年第8期目次

《热带地理》2024年第7期目次

《热带地理》2024年第6期目次

《热带地理》2024年第5期目次

《热带地理》2024年第4期目次

《热带地理》2024年第3期目次

《热带地理》2024年第2期目次

《热带地理》2024年第1期目次

热带地理
传承地理科学知识,构建学术本位。立足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平台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