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说明:
本期封面为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东南麓富贤村北面的环山湖湖滨半岛第四纪地层剖面位置及其埋藏在原生地层的晚更新世代表性旧石器。该成果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华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经多次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调查发现并实施地质勘查所获。该发现首次将西樵山众多“打制石器”的埋藏地层年代测定为距今约4—5万年,证明西樵山史前文化并非仅仅起源于不到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而至少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晚期旧石器时代,并首次揭示了距今4—5万年前珠江三角洲现代人的足迹及其对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地质学
广东西樵山40—50 ka B P地质遗迹与古人类活动新发现
2024, 44(10): 1737-1747.
关键词:40—50 ka B P / 晚更新世地层 / 旧石器 / 富贤地点 / 西樵山 / 珠江三角洲
▲西樵山富贤地点第四纪地层剖面及采样位置
(图注:圆形编号为层位编号。红色粗线为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层界线。黑色虚线为同时代地层中的次级分层界线。绿色菱形为AMS14C 年龄采样点。多角星形为 OSL (光释光) 测年采样点。A1和 A2分别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下层和上层石器出土原生层位编号。)
(扫码阅读全文)
综述
基于人本需求视角的空间公正研究综述
2024, 44(10): 1748-1761.
摘要:空间公正的范式构建直接受城市权力理念的权力争取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的分配公正的影响,但更注重地理领域上的空间实践。文章首先梳理了相关理论和概念,发现人本需求一直是空间公正研究的重要内容,空间公正评价标准是多维的而非绝对平等。一方面,在实现实体层面的资源、财产、机会的地域分配公正维度,Walzer、Harvey、Soja等学者都指出在平等满足生存最基本需求(Basic Needs)之上,要考虑个人/群体的需求意愿、欲望(Needs as Demands, Wider Needs)而进行有差异的分配。另一方面,实现公正也包括减弱因地理环境而引起的社会隔离、主观情感缺失的地域性歧视。但如何定义并评估多维的、主观的人本需求是目前研究容易避开的问题。文章进而从测量方式、方法优势和适用话题等维度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发现当前实证的根本不足在于将人本需求局限于评估人口规模。因此,从人本需求视角尝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1)地域分配公正的研究亟需在人口规模之外探讨真实的需求内容并建立评价指标;2)城市的空间实践需要从人本视角建立公正标准,减弱非公正的社会空间效应;3)在全球区域尺度上探讨公正的存在形式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空间公正 / 人本需求 / 意愿 / 地域分配公正 / 地域性歧视
(扫码阅读全文)
流迁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职住分离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4, 44(10): 1762-1774.
摘要:通过CiteSpace对2000—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研究1 269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合城镇化发展与流迁转型背景对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研究热点、主题与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人口流迁阶段的职住分离研究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职住分离的研究区域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反映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迁转型的新现象。其次,研究视角从宏观层面逐渐转向微观层面,更加关注个体和家庭的职住分离问题。同时,研究数据由传统抽样调查转变至大数据,多学科理论逐步被应用到职住分离研究。最后提出研究展望:1)在流迁转型背景下,应加强职住分离新特征及其空间关联研究,进一步串联乡城、城-城与城内流迁背景下的多尺度职住分离形成的社会基础。2)当前研究连贯性、纵深性不足,应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各阶段职住分离纳入统一视角。3)积极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处理流迁大数据,结合地理学、城市学、交通学等学科的理论对职住分离机制进行深入探讨。4)将迁居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讨论职住分离与迁居行为的相互关系,促进适当迁居,以缓解职住分离。
关键词:职住分离 / 生命周期理论 / 迁居行为 / CiteSpace / 城市空间结构 / 人口流迁转型 / 中国
(扫码阅读全文)
经济地理
全球电影贸易网络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2024, 44(10): 1775-1786.
摘要: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讨2004—2019年全球电影贸易网络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全球电影贸易网络节点数量、贸易关系流和平均加权度持续增加,各国或地区在全球电影贸易网络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贸易网络的可达性和通达性良好,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性质。2)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从以欧洲、美国为双核心演变为以欧洲、亚洲和美国的“多点开花”式多极结构,以往全球电影贸易网络中“自西向东、由北往南”的空间格局正在变化,亚洲国家在全球电影贸易中增长显著,中国成为亚洲区域性电影贸易中心。3)网络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明显,电影贸易出现较为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全球电影贸易网络表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共存的趋势,区域化已成为全球电影贸易网络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4)全球电影贸易网络可划分为4个主要社团,其分布呈空间的连续性,社团结构的存在促进电影贸易网络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贸易网络 / 复杂网络分析 / 全球电影贸易 / 时空格局
(扫码阅读全文)
城市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空间效应
2024, 44(10): 1787-1799.
摘要:基于2006—2020年中国26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分别采用熵权法和比值法对环境规制及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指标进行测算,分析正式环境规制、非正式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时空演变格局,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正式及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正式环境规制水平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状态,非正式环境规制水平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但总体水平较低,大部分城市未能转化为高水平环境规制;2)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处于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上升状态;3)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空间效应,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均对本地、邻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作用,且影响大小受到城市之间距离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各城市应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改善环境规制实施有效性、以及深化城市间互助合作,共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规制 / 产业结构升级 / 空间效应 / 城市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2024, 44(10): 1800-1811.
摘要: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常生活实践 / 情感交换模式 / 演变 / 传统村落 / 非遗 / 皇都村侗族大歌
(扫码阅读全文)
华侨建筑遗产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侨乡村落振兴模式:特征与困境——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广东台山5座村落的实证
2024, 44(10): 1812-1825.
摘要:侨乡村落是中国乡村的特殊类型,华侨建筑遗产作为核心旅游吸引物是目前侨乡村落振兴的主要模式,但现有研究对该模式下各类侨村发展特征与困境、侨产承担的角色功能及对侨村的影响关注不足,侨乡振兴所面临迫切问题未能在学理层面得到充分解释。文章运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在广东省台山市20座侨村进行为期45 d的实地调查,聚焦于5座典型侨村,依据振兴动力特征将侨村振兴类型识别为“自组织型”“双驱动型”与“多联动型”3类。进一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剖析以侨产为旅游吸引物的不同类型侨村的振兴模式主要特征及所面临各自困境。研究发现:1)3类侨村在侨产角色与关键行动者方面具有迥异特征,即侨产的角色与功能分别为“具有生活性和象征性的离散旅游原真性纪念物”“具有示范性和吸引性的地方政府示范村展示物”与“具有生产性和盈利性的企业特色景区生产物”。关键行动者分别为“村民、华侨与侨联”“村委会与政府”与“企业”。2)3类侨村面临的主要困境分别聚焦于“建设话语权争夺”“侨产归属权流散”与“侨产收益权冲突”。文章提出需重点关注“华侨-侨产经纪人-侨房实际使用者”的侨产资源开发利用链条。未来侨村振兴研究应聚焦于侨产作为离散旅游吸引物的角色与特征、华人华侨作为游客的需求及侨房产权背后涉及的权力冲突的演变与影响等。
关键词:侨乡 / 乡村振兴 / 华侨建筑遗产 / 产权 / 行动者网络理论 / 离散旅游 / 江门五邑
(扫码阅读全文)
珊瑚礁研究
南沙珊瑚礁潟湖坡微地貌对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
2024, 44(10): 1826-1837.
摘要:潟湖坡是礁坪沉积物向潟湖盆搬运的关键地貌带,对了解礁后沉积过程和环礁发育演化至关重要。然而,潟湖坡微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物粒度的影响还未明确。文章对南沙群岛主权礁与三角礁潟湖坡开展研究,采集表层沉积物并结合水深数据和水下微地貌开展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主权礁与三角礁潟湖表层沉积物以砂级颗粒为主,粉砂与细砾质量分数较少,其中主权礁沉积物中砂级颗粒质量分数为94.55%,细砾为4.18%,粉砂为0.61%;三角礁S1-S1′方位含砂93.96%,细砾4.04%,粉砂1.65%;S2-S2′方位含砂91.73%,细砾为6.84%,粉砂为1.17%。潟湖砂体的中值粒径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粒度分布曲线在深水区呈单峰式,在浅水区呈双峰式,整体偏态为负偏态。2)物源和水动力特征是影响南沙珊瑚礁潟湖坡砂体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主权礁潟湖坡点礁密布,周围颗粒粒径显著增大,削弱了水深与粒度的负相关性,表明潟湖点礁亦是重要物源;三角礁潟湖坡发育海草床,减弱了颗粒的动力再分选作用,形成粗粒和细粒混积的双峰形态。3)潟湖坡微地貌对颗粒粒度分布起关键作用。主权礁双峰式分布曲线的形成主要受潟湖点礁的影响,而海草根系的固沙作用减弱了颗粒的动力分选作用,形成三角礁双峰式分布曲线。
关键词:粒度 / 微地貌 / 潟湖 / 环礁 / 南沙群岛
(扫码阅读全文)
类海啸波在非平整岛礁上传播与演变的试验研究
2024, 44(10): 1838-1846.
摘要: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一般具有非平整的礁坪地形,礁坪地形的突变会对类海啸波的传播演变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通过开展波浪水槽物理实验,系统研究了类海啸波在非平整岛礁上传播与演变的规律,并深入分析了入射波高和礁坪水深对类海啸波传播演变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入射波破碎点主要位于第二礁坪上,并且破碎点的位置随入射波的增大或礁坪水深的减小向离岸方向移动。礁坪地形突变对类海啸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影响显著,礁坪地形突变会增强入射波的反射强度,尤其是在礁坪水深<0.025 m时,受礁坪地形突变产生的反射系数CR2 可达0.3左右;其次,入射波高或礁坪水深的增加都会引起透射系数的减小。
关键词:类海啸波 / 地形突变 / 波浪破碎 / 波浪反射 / 珊瑚礁 / 非平整岛礁
(扫码阅读全文)
长棘海星胃含物和幽门肠δ13C对其食源的指示意义
2024, 44(10): 1847-1853.
摘要: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pp.)是珊瑚的天敌,其周期性暴发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解长棘海星的食物来源或有可能为应对长棘海星暴发提供科学依据,但迄今关于长棘海星食物来源的认识基本来自于野外,即认为长棘海星以珊瑚组织为食,极少关于其同位素方面的信息。文章以2020年3月在南海西沙群岛采集的不同体长的长棘海星为材料,首次测定其胃含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C、δ15N)及幽门肠碳稳定同位素值,以探讨其食物来源。根据体长将所分析的长棘海星分为亚成体(体长10~200 mm)、成体(体长200~350 mm)、高龄成体(体长>350 mm)3个年龄段。结果显示:1)胃含物和幽门肠的δ13C值范围分别为-15.03‰~-13.00‰和-15.21‰~-13.24‰,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其对食源的指示具有一致性;2)随着体长和年龄的增长,长棘海星的胃含物和幽门肠的碳同位素值均呈下降趋势,而胃含物的氮同位素值呈上升趋势,表明长棘海星的食源随年龄增加发生改变,且其营养级也呈增高趋势,在亚成体阶段的食物以相对低营养级的食物为食,而在成体后以相对高营养级的食物为食。
关键词:碳稳定同位素 / 氮稳定同位素 / 食性 / 胃含物 / 幽门肠 / 长棘海星
▲不同生长阶段组长棘海星胃含物和幽门肠δ13C 平均值
(扫码阅读全文)
犯罪地理
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格局、作案模式及影响因素
2024, 44(10): 1854-1868.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作案模式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被盗掘文物以秦汉及以前时期的在野古墓葬为主;盗掘文物犯罪人多为低学历、务农或无业的男性中老年。2)空间上,存在3个高发省域和3个次高发省域;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豫、晋、陕交界地带,涉及7个热点市域;随时间变化,高发市域略有增减和转移,但整体范围相对稳定;微观地点上,高发于乡村耕地和山野林、荒地;国保单位与盗掘犯罪地都集聚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易发生盗掘文物犯罪。3)犯罪出行空间模式以“市内盗掘”为主,“跨市盗掘”目的地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域并以中、短距离为主;多为4~9人团伙作案,分专业和偶然盗掘2类,作案过程可划为组队、谋划、实施、逃逸4个阶段。4)文物分布和打防政策是盗掘文物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明显。
关键词:盗掘文物犯罪 / 空间格局 / 作案模式 / 影响因素 / 中国
(扫码阅读全文)
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4, 44(10): 1869-1886.
摘要:野生动物犯罪,尤其是在川渝地区这一显著的重灾区,占据了绿色犯罪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以该地区为核心研究区域,依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运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以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为主;涉案物种以鸟类和兽类为主,数量以鸟类中的雉科锦鸡、猫头鹰和爬行动物中各种蛇类为最。犯罪主体男性远多于女性,并以青壮年阶段汉族人员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且主要职务为务农。2)单起野生动物犯罪往往涉及多项罪名,最常见的犯罪过程为(卖方)猎捕/狩猎—杀害—运输—出售—(买方)收购。3)犯罪的年际变化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可分为逐步增长阶段,急剧下降阶段与急剧增长阶段,月份分布高发于11月。4)犯罪在市域尺度整体呈现“东西部高发,中部低发”的格局;县域尺度上以成都市双流区和重庆市万州区为最;微观场所中,不同罪名下犯罪发生地与交易地主要场所存在差异。5)犯罪的发生主要受年平均气温、水资源总量、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等自然因素,男女性别比例、受教育水平、运输网密度、交通便捷程度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自然增长率与其他因子的综合作用后对野生动物犯罪影响显著。整合犯罪模式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隐蔽的栖息地)、社会环境(如监管不力、市场需求旺盛或公众保护意识薄弱)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如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等多重因素的理性考量,其犯罪意图更有可能被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促使犯罪行为的最终发生。
关键词:野生动物犯罪 / 绿色犯罪学 /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地理探测器 / 川渝地区
(扫码阅读全文)
云南省毒品犯罪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4, 44(10): 1887-1899.
摘要:研究省域中观尺度的毒品犯罪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对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云南省129个县区单元的毒品犯罪案件为数据,采用GIS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引力模型分析云南省毒品犯罪的空间差异格局和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构建由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城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流动人口、毒源地影响、地形复杂度组成的毒品犯罪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以空间杜宾模型开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毒品犯罪率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格局,高犯罪率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2)云南省各区县毒品犯罪在全局层面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与空间集聚特征,昆明市主城区—周边各区县以及云南边境各区县间的毒品空间关联网络强度较高;3)毒源地影响因素最为显著,呈显著负相关,距中缅边境(毒源地)距离与毒品犯罪率关系呈拉长的“倒S”型走向分布曲线,表现为大幅度下降、小幅度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此外,经济水平对云南省毒品犯罪差异呈著负向影响,收入水平、城镇化程度为正向影响。
关键词:毒品犯罪 / 犯罪地理 / 毒品空间关联网络 / 空间杜宾模型 / 云南省
(扫码阅读全文)
林业经济
中国森林采伐限额与经济林种植的空间关联研究
2024, 44(10): 1900-1914.
摘要:基于全国第四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了采伐限额与经济林种植的时空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检验了采伐限额对经济林种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经济林种植重心主要在河南省境内移动,整体向西南方向迁移;采伐限额占森林蓄积比的重心由河南省移动至湖北省,整体也向西南方向迁移。2)两重心的空间距离较稳定,但一致性指数变化呈倒“U”型,空间耦合性整体较高。区域层面上,两重心的空间重叠性与空间耦合性,在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均较强,在北方林区的波动性较大,在东北林区整体呈增强趋势。3)采伐限额与经济林种植具有空间相关性,两者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与“低-低”集聚特征。4)采伐限额对经济林种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看,空间溢出效应在南方林区更突出,而在北方林区不明显,从采伐限额结构看,放松抚育采伐限额的空间溢出效应高于放松主伐限额。
关键词:森林采伐限额 / 经济林 / 重心模型 / 空间溢出效应 / 中国
▲全国第四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时期双重心的迁移轨迹
(扫码阅读全文)
海南岛植胶区割胶劳动力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2024, 44(10): 1915-1924.
摘要:割胶作为当前获取天然橡胶这一重要工业原料的唯一手段,其劳动力供应的稳定性对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割胶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现象已引起高度关注,但相关研究缺乏详细空间信息的转换估算,不利于宏观调控。文章基于2020年海南岛天然橡胶林分布图、Dynamic World土地利用分类产品和WorldPop人口分布数据集,分析了海南岛植胶区潜在割胶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年龄结构特征,并进行转换估算和缺乏程度分级,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揭示割胶劳动力亏缺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海南植胶区潜在割胶劳动力总数为156.74万人,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且45~59岁年龄占比达34%,老龄化趋势明显。2)劳动力缺乏程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级缺乏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与中东部市县的交界区域,呈带状分布;而二、三级缺乏广泛分布于中西部、中部及部分中东部市县交界区,中部尤为严重,呈连片状分布。3)儋州市、白沙县和琼中县一级缺乏面积位居前三,累计面积达到5.05×104 hm2;白沙县、琼中县、澄迈县和乐东县在二、三级缺乏面积上同样突出,总面积达到2.33×104 hm2。
关键词:橡胶林 / 割胶劳动力 / 年龄结构 / 空间格局 / 劳动力缺口分析 / 海南岛
(扫码阅读全文)
科海人生
中国海岛实证研究的肇始:以罗开富的早年探索为中心
2024, 44(10): 1925-1932.
摘要:罗开富早年参加珠江口内伶仃洋的海岛调研,三度登陆同一个海岛,4位同学最终完成调查报告《淇澳岛》。他后来又秉烛夜读,抽丝剥茧地把一张名称为“舟山岛”的地图所包含的知识娓娓道出,写成了《舟山岛》一文。这两篇成果代表了中国海岛实证研究的肇始。其中,《淇澳岛》标志着民国在海岛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起步,《舟山岛》标志着海岛后续研究的深入,显示出他运用理论掌握实际的能力,作者未到舟山岛,却能根据识图原理讲出岛上的实际情况。两文不仅是罗先生热爱海岛、勇于探索的精神写照,而且反映了地理人文一炉共冶的治学方法,更加可贵的是提醒人们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两篇成果共同烘托出中国海岛研究史的一条伏线。
关键词:罗开富 / 地理学 / 人类学 / 淇澳岛 / 舟山岛 / 学术史
(扫码阅读全文)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热带地理》2024年第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