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热带地理》2024年第1期观点&争鸣栏目“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如何走向融合”刊出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希望能从更广域的视角展开深入探讨。于是,编辑部通过选登来稿与约稿相结合的方式再次组织了这一话题专栏共4篇文章。
本次推文来自专栏文章之一郭文教授的作品。
郭文教授基于地理哲学视角,认为地理学知识生产是一个内容分合续替、在融贯中逐步积累新知且朝向整体性的显现过程,且总是在实践中动态存在。未来中国地理学的知识生产与实践,需综合借鉴过去的地理学哲学智慧,根据世情国情变化建立明确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朝向人们实际生活诉求为根本,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往地理哲学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大多偏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少数聚焦本体论层面的研究又倾向于理论分析。
其二,中国地理学界虽然对不同阶段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内容已有介绍,但还有待丰富、整合和提升。
其三,传统对地理哲学的整体性分析和思维认知比较缺乏,大大降低了地理哲学应有的功效性。
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以哲学的视角对地理学知识生产及未来本土诉求进行诠释,有利于把握地理学知识生产形态、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并能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
1
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哲学分析框架
地理学知识生产与构想过程中的哲学体系
在地理实践和知识认知中,人们以具身方式对地理事实进行抽象思维和具体表达,形成了对地理学存在的构想过程。地理学构想体系包括地理对象物、对地理对象物的感知、对地理对象物感知的知觉和对地理对象物知觉的知识表达等环节。每一次构想闭环的完成,都是地理学知识生产和存储的过程,也是地理学知识存在形式的表征。
由上可知,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发展过程虽历经曲折,但在“认知什么”“如何认知”的“积淀”中,呈现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融合的整体解释体系。同理可知,地理哲学应该关注地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动态性与实践性
哲学体系认知论的转向是进步的体现,但蕴含着独断论和怀疑论困境。在马克思看来, “存在”应该扎根于或者说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0世纪60年代后,怀特海强化了以动态“实体存在物”取代“实体”的认知观念。从整体上看,实践哲学沟通了自然、社会、历史、人类之间的联系,辩证地解决了哲学史上如何更好地诠释“存在”和“本质”的思维路径。过程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具有相通性,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是不断生成的过程。
2
不同阶段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哲学意蕴
及其规律认知
古典时期的地理学及其哲学品质
“科学的”地理学及其哲学内涵
“人本(文)的”地理学及其哲学指向
“多样化”的地理学及其哲学新意
20世纪70年代,地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其哲学思想认为,地理空间是社会运行的物质混合载体,是社会生产与互动的杂合平台。此外,后结构主义比较重视文化的空间影响因素、空间生产的文化过程以及对文本的社会文化说明,体现了人们对地理学知识存在方式和本质内涵的归纳与提炼。20世纪60―80年代及之后,学术界发生了表征“认知革命”,“非表征”概念因此面世。90年代后,新唯物主义逐步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标志着地理学中“生命自身政治学”的出现,本质上是用“本体生成”替代传统“本体存在”的哲学思想。上述新理念,体现了贯通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哲学范式探索的新高境界。
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哲学规律及思想启发
基于对地理哲学的阶段性分析,如何上升为对“地理哲学阶段性分析的哲学分析”?这是地理哲学研究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从地理学发端伊始,无论学术界如何定义地理学是什么以及如何评说地理学有什么,地理学知识生产始终存在一个三维信息结构:一是自然的、物质的“外部维度”,二是认知的、心理的“内部维度”,三是分享的、传播的“社会维度”。这三个维度,是对地理学知识生产之存在和本质的基础认知框架。
3
未来中国地理学知识生产和
实践的哲学导引
中国发展的现代性语境及现代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复杂空间崛起的新时代,塑造了新的地理哲学议题。
其三,社会建设与个体存在问题。中国社会建设是历史与现实、全球与本土、多元与独特多维一体的发展问题,朝向个体存在的社会建设是一种文化观念和社会实践,对中国国家建设中的民生保障与总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国地理学知识生产与实践的哲学审视
第一,中国地理学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地理学视角诠释并提供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知识理据。从哲学层面审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很难再在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路径中走下去,地理时空的实践也难以摘取过去某一阶段单一发展经验(主义)作为理论指导。面向未来,首先应兼顾“任务带学科”与“学科引领任务”的平衡性,创新地理学的知识生产渠道,发挥地理学的知识引领作用。其次,应将过去“用西方地理学理论结合中国的逻辑”,转向为“用中国的逻辑结合西方地理学理论”,建立明确且适合本土的地理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再次,综合吸收地理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积累的思想和智慧,并朝向综合的本土地理学知识生产,以地理哲学新思想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4
结论
作者简介
郭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地理学哲学与地理学思想史、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空间生产与地方治理等研究。
参考文献
引用格式
郭文. 2024. 朝向综合地理学的知识生产及未来本土实践——基于地理哲学视角的阐释. 热带地理,44(8):1347-1359.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900.
(扫码阅读原文)
版式制作:Nio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