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编者按
《热带地理》2024年第1期观点&争鸣栏目“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如何走向融合”刊出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希望能从更广域的视角展开深入探讨。于是,编辑部通过选登来稿与约稿相结合的方式再次组织了这一话题专栏。本次专栏共包括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鹤健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郭文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孙俊教授等、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叶玉瑶研究员等学者的4篇文章。
本次推文来自专栏文章之一朱鹤健院士的作品。
朱鹤健院士认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其含意不止这两分个支学科的知识融合,更重要的是从中萃取文理融合思维。而文理融合思维成为地理学创新的枢纽,在3个方面展示其独特魅力:新定位地理学为本体文理交叉的基础应用学科;树立本体文理交叉科学观提升地理学人的学术素养;创新地理学高等教育意在培养新型的文理思维融合地理学人才。三方面革新主要植根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深度融合。由此地理学成为一个包括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内许多问题无法替代的学科,以独特的学科魅力挺立于科学之林。
笔者原是从教土壤地理学,1991年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学博士点导师才开始全面学习地理学。笔者坚持对博士生授课,先采取师徒式面授,随后福建师范大学有了地理学博士点,博士生和导师增多,笔者便对包括其他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内开班授课,且正儿八经编写教材。对博士生授课实际也是探索现代地理学的过程。虽然笔者是由土壤地理学转身到地理学,但探索地理学的历史从1991年算起,至今也有33年,经历理科思维向文理交融思维的蜕变。2018和2023年分别写成两本书出版,表述探索现代地理学的心得。《热带地理》编辑部发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如何走向融合”讨论,与笔者上述著述中的论题有某些关联,谨将论点参加讨论,企求批评指正。
1
地理学新定位为本体文理交叉的
基础应用学科
地理学被认为是一门交叉学科,许多学者对地理学的交叉性做了各式的表述。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地理学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独特的桥梁。所谓桥梁只局限于学科间的交叉。如以地理学区域概念与其他学科交叉派生出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许多分支学科;与产业交叉又派生出工业地理、农业地理等许多分支。因此地理学研究内容庞杂,林超说仅人文地理学就可列出30多门分支。似乎地理学与任何学科都会沾上边,用这样的交叉性理解地理学,使地理学失之筋骨,站不起身来,也使地理学新辈迷茫,找不到方向。Bauer指出:地理学的科学性不足,充斥着对名山大川等琐碎知识的机械记忆。社会一些人质疑地理学技术应用和方法只是借鉴其他学科,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不认为是一门独立学科,而且把地理学者看成“杂家”。地理学者面对内容庞杂的地理学,只能研究其中的某些方面,各有偏重,对地理学的理解也有分歧。因此地理学的定义难以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在这样混沌的认知中,地理学又作为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于是地理学归为基础学科列入自然科学行列。但是地理学虽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一门学科,然而与地球表层系统其他相邻学科等却有不同之处,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层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且与人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见地及人”是地理学有别于地球表层系统其他相邻学科的最大分水岭。地理学归入理科行列之后,加剧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分割,失去文理思维融合独特性的魅力。面对这样的现状,地理学必须重新定位。从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出发,提出如下新定位。
地理学是本体文理交叉的学科
地理学是基础应用学科
2
树立本体文理交叉科学观,
提升地理学人的学术素养
3
创新地理学高等教育,
培养新型的地理学人才
中国地理学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20多所大学开设地理学专业,拥有地理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分别超过40家和90家,地理科技工作者及在校学生近20万人,高等院校成为培养地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令人关切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高校地理学教育出现学科独特性不断下滑的趋势,表现为办学目标多元化,以地理学命名的院系逐渐减少了,一些开设地理学专业的院系挂的是其他学科的牌子。中国地理学会于2021年曾发出规范全国高校地理科学机构名称的倡议。当前地理学高等教育中突出问题是自然地理学专业与人文地理学专业走不到一起来,表现为自然地理学专业专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见地不及人;人文地理学专业走纯社会科学道路,出宏不入微,两者都失去地理学的特色。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专注定量分析,忽视人地系统复杂性对定性分析的必要要求,致使成果失真,一些人对地理学的信心大打折扣。似此情况培养出的地理学人才很难达到上述地理学人安上“地理心”、做好“地理梦”的基本学术素养,也不适应地理学对整体性自然体与复杂性社会问题的研究要求。为此提出地理学高等教育创新3点意见:
地理学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学科深度融合应成为地理学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之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培养目标上,突破原有培养地理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狭窄框框,凭借地理专业教育与育人理念有天然联系的优势,以家国情怀+文理思维融合新目标,构建新型地理人才培养体系。新型地理学人才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文理思维融合的建设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专业能力。
以文理融合思维,优化专业结构,更新课程设置和内涵,突出地理学特色思维教育,强化服务社会学风。所有专业都设置基本学术素养金课,然后再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务求地理学自然和人文两分支知识融合与文理融合思维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
结语
作者简介
朱鹤健,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原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与土壤地理学家。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高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土壤地理研究会会长,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他是一位师者,从教70年,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点首届学术带头人,此前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尽心教书授业,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致力于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及现代地理学学科本质研究, 并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实践。于1985 年出版 《世界土壤地理》,成为我国传播土壤系统分类的先行者,参与全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项目研究,该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潜心科学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他也是一名推动社会变革的改革者,为福建农业发展、城乡建设建言献策。倾心服务社会,受聘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获评福建省首届科技优秀专家、福建农业科技先进个人,获福建省政府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
参考文献
引用格式
朱鹤健. 2024.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地理学革新的枢纽. 热带地理, 44(8):1341-1346.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3847.
(扫码阅读原文)
版式制作:Nio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