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协作机制
作者:胡伟,方祥云,叶程溥,胡志丁,李灿松
关键词: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地缘经济合作;合作障碍;协作机制;中国
同行评审意见
审稿结论:修改后发表
文章选题着眼于国际大势与当下时局,开展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相关预研究具有前瞻性。从重要性与必要性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篇科技论文,却有以下弊病:一是主观判断多,客观分析少。高谈阔论却无详实的数据与方法基础,作者讲得津津乐道,在审稿人看来却对可信度与信服力存疑?二是主次不突出。对一个学者而言,更适合做好“参谋”而不是“决策布局”。现有合作障碍似是而非,合作机制不免雄心勃勃。站在读者角度,我关心作者是如何论证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存在哪些障碍与挑战,用数据来讲话,用图表曲线来讲话。这些客观挑战分析清楚了,再来谨慎地展望未来可能的合作机制,更可信。三是文字表述啰嗦,行文不够规范。综合看,该文有发表的学术价值与时效性,但需要作者作大幅修改后才能考虑发表。
专家
摘要是全文最精练的表达。目前已对该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了明确的阐述,但对于涉及的数据与方法以及取得的结论缺乏表述。这不能让审稿人与读者对相关结论产生信服力。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指点!文章修改稿根据专家意见,增加了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说明,同时对全文表达进行了凝练,具体修改请见修改稿。
专家
作者在引言开篇就直接点明“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怎么走与通往何方,确实直奔主题。但是,学界这对一通道的走向尚处在争论之中,不够严谨,建议提出相应的假设或思考。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指点!文章根据专家意见对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具体路线选择进行了解释说明,具体修改请见修改稿。
专家
引言的写作存在“先小后大”的问题。不建议作者一上来就锁定该在通道上,然后再来谈“区位论”“地缘经济”等宏观理论。相反,应该采取“漏斗型”的研究范式,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阐述为何要开展本文的研究,阐述其重要性。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指点!文章根据专家意见,按照先大后小的逻辑对引言写作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具体修改请见修改稿。
专家
同时,对于理论层面的阐述需要精练,建议多聚焦在国际通道上,而非国内交通层面,这是两个维度,涉及的障碍不可同日而语。本文文字表述哆嗦、冗余,仅正文就超过1.4万字,需大幅删减。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指点!文章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聚焦在国际通道上,同时对文字表达进行了修改和凝练,具体修改请见修改稿。
专家
以“地理环境障碍”为例,多为资料整理,图1中只有一条线,可删。作者给出了DEM图,从地质构造或地形起伏层面进行定量研究也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另外,仅以“表1 2021年云南与缅甸经济发展概况”来衬托中缅巨大经济落差,那中国在一带一路上都是“跳崖”,处处皆是落差。以此两个障碍为例,建议作者再作一些定量研究,用数据与结果支持其观点。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指点!(1)由于定量分析主要是为了论述地理环境障碍,文章根据专家意见测度了中缅印度洋的坡度和地形起伏,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由于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坡度分析图与原有地理环境图呈现效果类似,本研究仍保留了原有的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沿线地理环境图。(2)经济落差的表述确实不恰当,本文将此表达更换为“经济发展差异”,具体修改请见修改稿。
专家
作为一篇科技论文,作者应该对本文涉及到的主要数据(例如武装冲突数据)、主要方法进行补充描述。据此,开展数据与结果分析,以论证该通道存在的哪些障碍,分等定级,再谈其对策建议(合作机制)。因此,可将文稿第1部分(合作障碍)作为结果与分析的第一部分,基于地形、交通、经济指标、武装冲突等数据展开分析,强化这一部分并弱化合作机制。作者就是在完成一篇学术论文,不是在谋国谋天下。作者完稿后似乎是匆忙投稿,没有进行必要的自查,不够严谨。
作者
非常感谢专家的指点!根据专家意见,文章修改稿对主要数据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说明。由于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定量分析数据难以完全获取,因此修改稿无法大量增加定量数据分析。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的协作机制目前基本属于空白,而协作机制部分是作者大量思考和分析后得出的研究成果,因此文章修改稿对,对机制部分的阐述进行适当压缩。文章修改稿已对全文的语句表达进行了自查和修改,具体修改请见修改稿,再次感谢专家的悉心指导。
主编终审意见
审稿结论:同意发表
胡伟,方祥云,叶程溥,胡志丁,李灿松.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协作机制[J]. 热带地理,2024,44(7):1161-1170.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811.
微信号
官网
延伸阅读
评审意见分享||《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尺度政治与正义实现:以A市绿中村改造为例》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审者—作者对话
评审意见分享||《古城旅游的慢生活体验研究——基于丽江古城游记的扎根理论分析》审者—作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