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文摘   2024-12-07 07:00   广东  







导读


回望乡愁,馀音袅袅

“侗寨篝火映晚霞, 鼓楼回响歌声遐”,皇都村位于中国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该村落以侗族为主,以保存完好的侗族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独特的多声部合唱艺术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

天色渐暗,篝火丛被星光点亮,伴随着颇具辨识度的侗族大歌响彻漫山遍野,侗族人民和游客共同举樽对月、欢歌载舞。此刻,星罗棋布的传统村落陆陆续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襁褓中进入梦乡,未眠者在月色下交谈起城乡变迁过程中的内心挣扎,既憧憬未来又怀念过去,情有所感而又夜不能寐。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俨然成为当代人的“新乡愁”。

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左) 通道皇都侗文化村景象(右)

 图片来源:

https://ishare.ifeng.com/c/s/7klL0s2y1jx;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10332411-1.htm


非遗未遗,情以为系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村落面临着物质空间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演变,这些变化加速了村落情感的流失。侗族大歌承载着村民的情感和记忆,是社区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受到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影响,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如何保护好社区居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本篇推介衡阳师范学院杨立国教授等的研究成果《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该文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











 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非遗旅游的深入发展,传统村落的原生非遗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或商业化的风险,旅游开发改变了传统村落日常生活与交换情境,非遗作为交换资源参与传统村落的社会交换,交换系统的要素不断重组,情感交换日益复杂化,迫切需要新的理论进行分析与解释。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工具,社会交换的情感理论将传统村落整体纳入情感分析框架,突破以往只关注少数主体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人(传统村落多元主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情感、知识的互动博弈。鉴于此,为丰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研究,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社会交换的情感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与机制,回答3个问题:
1)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地方居民与他者之间产生怎样的权力博弈与利益协商?
2)不同发展阶段,居民在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如何演变?

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的机制是什么?











 研究过程 




文献回顾,构建“日常生活实践—

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


本文从自然、生计、制度和精神4个层面对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进行分析。再根据居民与其他交换主体的互动博弈,将日常生活实践划分为不同阶段,分析各阶段情感交换的主体与关系、动机与方式、资源与情境、感知与体验等要素在自然、生计、制度及精神层面中的变化。

“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研究分析框架


非遗未遗,情以为系


数据获取,采取深度访谈、

文本分析等质性方法开展

田野调研


首先,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对皇都村的侗族大歌的日常生活实践进行具身体验,并通过拍照、录音和文字等方式记录。其次,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深入挖掘在侗族大歌发展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及各实践阶段村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博弈以及与情感表达。访谈对象由普通居民、演职人员、政府管理人员、旅游公司管理人员、侗族大歌传承人等30人组成,访谈内容包括侗族大歌开发过程以及开发权属问题、村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村民在不同实践阶段的情感体验等;每场访谈时间控制在40 min左右。最后,从旅游公司、村政府、村民手中收集侗族大歌发展的历史影像资料,文本资料等。


研究区概况:

皇都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是目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侗族文化区。侗族大歌作为皇都村世代相传的文化,因其记录生产生活知识、承载村规民约及沟通婚恋嫁娶而与村民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皇都村的旅游开发使侗族大歌受到现代化和商品化的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交换情境发生变化。然而,多元主体介入侗族大歌的开发中产生权力博弈,继而引起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皇都村从与世隔绝再到旅游开发,村民在日常生活场域形成不同类型的情感交换模式,因此研究皇都村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典型性。

皇都村大事记:

1995年,皇都艺术团的成立使侗族大歌逐步为世人所知;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0年,通道皇都民俗旅游开发责任公司入驻皇都村,将侗族大歌打造成专业化的舞台展演,后因其与村民利益对立并产生冲突,于2017年撤出;

2017年开始,政府组织通道上景旅游公司与非遗传承人、村民合作共同促进侗族大歌合理开发。

皇都村概况


非遗未遗,情以为系


模式梳理,分析居民非遗日常

生活实践阶段与情感交换模式

演变过程


日常生活实践反映皇都村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和居民的诗性抵制。根据居民与其他主体互动博弈时权力差异与其在交换关系中主次地位的演变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划分为不同阶段:原始平衡阶段(1995年之前)、被动妥协阶段(1995—2010年)、主动抵制阶段(2010—2017年)与融合再生阶段(2017年至今)。


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阶段划分及对应模式


皇都村各类情感交换模式特征


非遗未遗,情以为系


机制探索,构建居民非遗日常

生活实践情感交换模式演变

动力机制

传统村落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系统内部的要素变化引起主体系统、客体系统、非遗实践系统与交换关系系统重组,外部环境变迁、交换主体权力博弈与关系重组、非遗实践驱动与客体系统重组分别作为推动力、牵引力、支撑力促进传统村落“日常生活—情感交换—非遗实践”的协同演变,共同推进传统村落的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其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推动力为村落外部环境变迁,情感交换模式演变牵引力为交换主体权力博弈与关系重组,情感交换模式演变支撑力为非遗实践驱动与客体系统重组。

传统村落情感交换模式演变的动力机制










 核心观点 



1


四层面(自然、生计、制度和精神)八要素(主体、关系、动机、方式、资源、情境、感知、体验)的“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分析框架可以揭示传统村落居民情感交换模式演变的过程与机制。


2


传统村落居民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动态性:根据居民在交换关系中的主次地位演变,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主要划分为原始平衡、被动妥协、主动抵制与融合再生4个阶段;情感交换模式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


3


传统村落居民情感交换发生在其与文化精英、旅游公司、政府部门等主体对非遗的文本、符号等的操纵抵制过程中,居民的情感感知与体验随着其在权力博弈中所处的地位差异而呈现动态变化,当多元主体的权力博弈出现严重失衡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干预,有效规避居民与资方两败俱伤的风险。


4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受到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










 研究贡献 


本研究通过借鉴社会交换的情感理论,建构“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对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进行主体权力下的互动过程,丰富了传统村落情感研究的动态综合视角。










 文献推荐 

[1] 杨立国,胡雅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生产与传承——以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村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10):208-215.
[2] 杨立国,胡雅丽,吴旭峰,等.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以皇都村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5):1164-1177.
 [3] 杨立国,刘沛林,林琳.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以侗族村寨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5):593-598.
 [4] 杨立国,林琳,刘沛林,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J].人文地理,2014,29(6):60-66.
 [5] 杨洋,蔡溢,范乐乐,等.侗族大歌的旅游实践、地方性重构与族群认同——贵州肇兴侗寨案例[J].旅游学刊,2021,36(2):80-91.
[6] 刘艺涵,朱天可,操小晋.场域理论视角下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空间演变——基于苏州平江街区与斜塘老街的案例比较[J].热带地理,2023,43(9):1787-1799.   










 作者介绍 


杨立国,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城市与区域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致力于传统聚落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二奖各1项。

王佳琴,女,山西临汾人,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聚落文化地理,主持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发表论文1篇。


刘旭,男,湖南永州人,衡阳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聚落文化地理。










 引用格式 


杨立国,王佳琴,刘旭.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J]. 热带地理,2024,44(10):1800-1811.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659.

(扫码阅读全文)





策划编辑:邓非凡(华南理工大学)

版式制作:Nio


微信号



官网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佳文推荐||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

评审意见分享||《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一文审者-作者对话

笔谈||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

佳文推荐||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

评审意见分享||《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机理与整合路径研究》审者—作者对话

佳文推荐||古城旅游的慢生活体验研究——基于丽江古城游记的扎根理论分析

评审意见分享||《古城旅游的慢生活体验研究——基于丽江古城游记的扎根理论分析》审者—作者对话


热带地理
传承地理科学知识,构建学术本位。立足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平台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