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刊登在《热带地理》2024年第5期的文章《俄乌冲突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原油海运网络结构特征及变化分析》(作者:赵鹏军,赵桐,张梦竹,肖婷),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24年第5期全文转载。
转载文章信息
作者简介
▲赵鹏军,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空间规划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交通与空间规划、交通地理学研究。在PNAS、NSR、Nature子刊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现任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SSCI期刊Cities主编,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交通地理委员会副主席、《热带地理》副主编。荣获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连续名列爱思唯尔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摘要
国际地缘政治对运输网络格局的影响是经济地理和交通地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探究俄乌冲突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原油海运网络结构特征变化,可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的论据。文章采用AIS船舶轨迹大数据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分析了2019—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原油海运网络整体特征、节点重要性与核心边缘和组团耦合结构的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海运网络结构变化对中国原油进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运格局发生了结构性演变。港口间的联系密度、强度和网络通达性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网络无标度特性不断增强,原油海运向部分主要联系集聚,出口端更加明显;俄乌冲突后中国与中东原油海运联系取代了部分中俄原油海运联系。2)海运港口重要性格局与核心边缘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中。出口港综合重要性先略有降低,俄乌冲突后大幅增加;网络结构经历了单核―多核―单核的转变,俄乌冲突后国际原油市场供需格局改变,较大规模的出口港对原油海运网络中广大进口港和其他中小规模出口港的控制力明显加强。3)海运网络核心边缘与组团耦合结构前期变化稳定,后期变化突出。俄乌冲突后核心边缘与组团耦合结构在核心港、地理分布和组团规模方面发生明显变革。4)海运网络变化对中国原油进口稳定性的影响显著且具有异质性。中国原油进口网络的稳定性先增后减,俄乌冲突后的降幅远大于冲突发生前的增幅;相比环渤海湾和长三角港口,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港口的原油进口稳定性受俄乌冲突影响更大。
关键词
俄乌冲突;“一带一路”;地缘政治;原油;海洋运输;复杂网络;稳定性
本文引用格式
赵鹏军,赵桐,张梦竹,肖婷. 2024. 俄乌冲突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原油海运网络结构特征及变化分析. 热带地理,44(5):820-83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867.
(扫码阅读全文)
微信号
官网
关于我们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编/财务);
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