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短视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红打卡地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地理现象。其以独特的空间设计和互动体验,能“瞬间”引爆空间热度,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成为城市新地标,由此引发人们对空间使用的新思考。
从地理学视角看,网红打卡地既是实有的地理空间,其与文化、社交、消费等元素紧密相连,通过精心打造的数字化实践与互动体验,实现了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和精准营销空间,从而制造流量;同时,网红打卡地的出现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形态生产,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和参与,在空间上创造出新的故事和记忆,形成独特的空间文化。
然而,冷静观察,我们发现网红打卡地的热潮背后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过度商业化、环境破坏、“打卡”变“打扰”等乱象逐渐浮现。因此,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兼具社会和环境的正向效益,确保这些新生空间形态能真正服务于民生,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以空间作为其特有属性的地理学应该关注的重要命题。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郭文教授长期深耕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空间生产与地方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国内最早提出“旅游空间生产”“表征与非表征权力政治”等概念、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学者。所以,当网红打卡地成为热潮并负面效应开始显性化时,《热带地理》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具有话题性的研究主题,并迅速扫描锁定主力学者郭文教授,邀请其从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来组织学者展开智库性笔谈,以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为未来的空间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主题解析
网红打卡地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引发广泛热议
2023年4月,“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的话题,让“淄博烧烤”在小红书及抖音平台走红,“淄博烧烤”凭借展示烧烤名店、特色品种,辅以演出、啤酒展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打卡并引发网络围观现象。2023年5月,发生在贵州榕江的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主打“超级星期六足球之夜”概念,以此吸引省内外球迷到场观赛,网友称之为“村超”。2024年1月,哈尔滨为了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通过精心打造“冻梨刺身”“人造月亮”“温暖驿站”等冰雪旅游和文化活动,热情迎接外地“小土豆”(对游客的昵称),并经网络传播引发热议和称赞。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以地方手擀粉、麻辣菜为特色,以当地麻辣烫吃法,吸引大量美食达人前往,并迅速登上热搜。2024年3月,开封“王婆说媒”通过线上线下相亲节目互动,使游客聚众打卡、体验并在多媒体平台引起热评。类似案例在国内外还有很多,如“成都迪士尼”“伦敦金丝雀码头”,等等。这些现象级事件的“火爆出圈”,带来了热闹的网络技术景观以及社会热度和流量的上涨,塑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空间新形态。在一系列现象级网红事件驱使下,全球与地方、线上与线下、在场与缺场、传统与现代等,正以一种特殊的媒介方式发生关联。网络技术导向的模式互动和空间行动者的综合效应,表征着日常生活再结构方式的革新以及空间生产新模式的出现。一时间,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在网络技术数字化实践背景下,一个个网红打卡地如何形成现象级事件?其日常生活空间是如何转向的?网络流量聚集与地方“合谋”是如何促进打卡地多维空间的生产?其机制和机理是什么?存在哪些不确定性甚至危机?如何引导未来网络数字化实践及新空间形态的生产?针对此类疑问,非常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学术讨论。
基于上述背景,本次笔谈组织了来自社会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从新媒体技术塑造生活方式、“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数字化实践的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期望通过集中讨论,能促进学界、业界对上述新现象和新问题的理解,深化认知并增进共识,进而指导新媒介技术科学运行、社会空间理性实践以及网络平台导向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主题主持人
郭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空间生产与地方治理等研究。
议题
数字化实践与空间生产
核心观点
数字化实践是网红打卡地空间生产的新兴力量;网络技术作为灵动因素,不仅塑造了网络技术新景观,而且改变着传统社会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网络技术制造的认同力量有其可取之处,但空间是秩序的承载体,媒介在新信息主义精神框架下进行权力表达并创造新空间生产时,也会将特定价值观和信仰传递给社会大众,这又事关网络空间生产的尊严和道德问题。与传统媒介传播模式不同,流量媒介最大特征按照流量权威进行生产和扩散,一个热点节点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中心。在流量空间中,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价值观的传播均被数据化,受数字技术裹挟的网络信息权力有可能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异化。此外,流量需要依靠数据展示,以流量汇集为特征的网络流空间,大大引导了主播的“吸粉”意愿,但在此过程中平台使用算法也将人的负面情感及其衍生的空间行为等融入计算逻辑和网络传播中,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造成价值观的公共引领缺失。因此,网络技术作为灵动因素也在改变着传统社会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这暗示着网络保护下的数据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嘉宾观点
周尚意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议题
城市更新与数字化空间展现
核心观点
数字化信息向人们提供了许多网红打卡地的表象,值得注意的是资本逻辑推动的数字化信息很难揭示网红打卡地形成的深层机制。
张敏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城乡文化研究与空间规划。
议题
网红打卡与日常实践反思
核心观点
网红打卡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解放出来,重构了个体的日常生活空间。它凸显了空间经验对于个体的重要性,显示出日常生活的巨大潜能,却难以抹去现代性的局限。
张骁鸣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休闲与人的发展、旅游语境中的空间与地方、节庆文化等。近年来致力于将现象学、符号学、媒介环境学等理论、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研究领域。
议题
“打卡”与“在-场”
核心观点
“打卡”背后是人们的“在-场”命运。
艾少伟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研究。
议题
媒介、地方形象与身份
核心观点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认识地方的方式,媒介塑造的地方形象与地方本身不同,展示出的新地方性特征还有待观望。
李鹏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游憩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等研究。
议题
社交媒体与地方建构
核心观点
社交媒体地方建构成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红打卡地是数字化建构出来的地方。但能红多久,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谢双玉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议题
游客情感、地方性产品与新媒体裂变
核心观点
网红打卡地现象的形成是游客情感自由与品质生活追求、打卡地地方性重塑与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流量时代下新媒体裂变式传播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亚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McGill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研究员,国家民委人才项目“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
议题
媒介朝觐与地方性循环重构
核心观点
媒介朝觐是推动网红事件地方性循环重构的重要力量。
陈兴
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英国知山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文化与景观地理、旅游体验与旅游影响。
议题
网络凝视与地方性掩饰
核心观点
网红传播将地方性纳入“舞台真实”范畴,地方性嵌入舞台表演形成“地方性掩饰”,由此建构了地方性边界,并导致地方空间出现异化。
张旭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热带地理》《世界地理研究》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经济、城市网络、城市全球化等。
议题
流空间与网红城市
核心观点
媒介“流空间”与“地方空间”交织重组塑造了网红城市,如何拓展“流空间”类型并辐射更多的利益主体是网红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余志远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主要从事旅游体验研究。
议题
故事营销与网红打卡地
核心观点
网红打卡地背后存在故事营销的逻辑。网红打卡地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地对游客的宠溺及所提供的真诚服务。
李大伟
泰山学院旅游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与文化地理学。
议题
游客空间行为与标准化网红景观
核心观点
标准化的网红景观背后隐含的是游客对确定性和标准化的挑战,而游客最终却创造了标准化的网红景观。
董皓平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
议题
部落主义与网络狂欢
核心观点
网络狂欢在地体验是一种追求象征性意义的活动,部落成员旨在集体愉悦中追求一种“畅快感”。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Ackroyd P. 2001. London: The Biography. London: Vintage Books.
爱德华•雷尔夫. 2021. 地方与无地方. 刘苏,相欣奕,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Barnes T. 2004. 'The Background of Our Lives': David Harvey's The Limits to Capital. Antipod, 36: 407-413.
Brown J. 2017. If You Build It, They Will Come: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in the Emergence of Canary Wharf, 1985-1987. London Journal, 42 (1): 70-92.
保罗•亚当斯. 2020.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 袁艳,译.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5.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Chronis A. 2005. Coconstructing Heritage at the Gettysburg Storyscap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 386-406.
Collins R. 2004.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New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uldry N. 2000. The Place of Media Power: Pilgrims and Witnesses of the Media Age. London: Routledge.
Couldry N. 2003. Media Rituals: A Critic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75-94.
Crouch D, Jackson R, and Thompson F. 2005. Media and the Tourist Imagination. London: Routledge, 72.
蔡礼彬,万方亮,李平. 2024. 从“网红”到“长红”:旅游公共服务吸引力与供给次序——基于抖音“淄博烧烤”话题的用户评论分析. 消费经济,40(2):26-36.
陈晓雪,冯健. 2024.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北京宋庄艺术区的多重地方建构. 地理科学进展,43(2):316-330.
Dupre K. 2019. Trends and Gaps in Place-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25 Years of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12(1): 102-120.
戴维•哈维. 2022. 作为关键词的空间//诺埃尔•卡斯特里,德里克•格雷格里. 戴维•哈维——批判性理论. 阎嘉,毛娟,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303-328.
戴维•西蒙. 2022. 生活世界地理学. 周尚意,高慧慧,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5-77,84-85.
多琳•马西. 2013. 保卫空间. 王爱松,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63.
Goldhaber M H. 1997. The Attention Economy and the Net. (1997-04-07) [2024-03-06]. https://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519.
高鑫,修春亮,魏冶. 2012. 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 人文地理,27(4):32-36,160.
郭文. 2023. 面向新唯物主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地理学报,78(12):2922-2938.
Hardy A and Robards B. 2015. The Ties That Bind: Exploring the Relevance of Neotribal Theory to Tourism. Tourism Analysis, 20(4): 443-454.
Harvey D. 1982. The Limits to Capit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46.
Harvey D. 1999. The Limits to Capital. London&NY: V Vesro.
韩炳哲. 2019. 他者的消失. 吴琼,译.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61.
何啊龙,朱丽丽. 2024. 制造“想象之场”:网红旅行地的媒介凝视、地方想象和意义生产.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2):145-156.
亨利•列斐伏尔. 2018. 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 叶齐茂,倪晓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83,561,613.
江巧暄,文嫮. 2024. 中国短视频生产主体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抖音平台. 地理研究,43(4):931-948.
Libin K. 2001. Urban Renewal. It's been a Long, Hard Battle Back from the Brink. Now Paul Reichmann's Canary Wharf is the Toast of London. Canadian Business, 74: 41.
Lv Z and Qian J. 2018. A Coffeehouse Neo-Tribe in the Making: Exploring a Fluid Cultural Public Space in Post-Reform Chinese Urbanism. In: Hardy A, Bennett A, and Robards B. Neo-Tribes: Consumption, Leisure and Tourism.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51-67.
Lynn M. 2024. Tourism Gimmicks won't Save the Office Wastelands of Canary. Wharf. (2024-06-29) [2024-07-21]. https://www. telegraph.co.uk/business/2024/07/21/tourism-gimmicks-wont-save-office-wastelands-canary-wharf/.
兰德尔·柯林斯. 2009. 互动仪式链. 林聚仁,王鹏,宋丽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莫里斯·梅洛-庞蒂. 2005. 知觉现象学. 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3): 589-603.
Maffesoli M. 1996. The Time of The Tribes: 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 London: Sage.
Maffesoli M. 2000. L'instant Éternel. Le Retour Du Tragique Dans Les Societies Postmodernes. Paris: Denoël.
马克•布瓦耶. 2022. 西方旅游史:16—21世纪. 金龙格,秦琼芳,黎潜,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ai H H. 2004. The Invisibles: Migrant Cleaners at Canary Wharf. Feminist Review (Suppl. Empirical Interrogations: Gender, 'Race' and Class), 78: 164-174.
Papadatos C. 2006.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How Loyalty Marketers Can Build Emotional Connections to Their Brand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3(7): 382-384.
Sai Yunxiu, Wang Weiran, and Cai Jian'guo. 2013. Comparative Study of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Full Life Cycle for China and Britain: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Little Lujiazui and London Canary Wharf.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71/674: 3091-3095.
Summers-Effler E. 2006. Ritual Theory. In: Stets J E and Turner J H.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Boston, MA: Springer US, 135-154.
邵培仁. 2010. 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5):143-148.
The Editorial Board. 2023. Canary Wharf is Changing, not Dying: Satellite Business Districts are Having to Reinvent Themselves Post-Pandemic. (2023-06-29) [2024-07-21]. https://www.ft.com/content/8156bd84-978f-4860-886c-92ce7abba58d.
Wang N. 1999.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2): 349-370.
Wright J K. 1947. Terrae Incognitae. 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37(1): 1-15.
王宁. 2017. 自目的性和部落主义: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人文杂志,50(2):103-111.
杨庆峰. 2007. 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1):12-17.
周梦,卢小丽,朱静敏,张春燕. 2023. 媒介朝圣视角下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探索性研究. 旅游科学,37(1):59-74.
周肖帆,张梦,刘娜,施思,温俊杰. 2024. 缘何成“真”?圣地巡礼游客的真实性体验研究. 旅游学刊,39(3):133-146.
朱腾刚,王忠伟,吕海燕. 2007. 基于游客感知印象的开封城市景观分析与设计. 山西建筑,(12):32-33.
中国日报网. 2023. 2023文旅盘点:文旅业强势复苏,迸发新活力. (2023-12-30) [2024-07-20].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312/30/WS658f787da310af3247ffa3b3.html.
引用格式
郭文, 周尚意, 张敏, 张骁鸣, 艾少伟, 李鹏, 谢双玉, 李亚娟, 陈兴, 张旭, 余志远, 李大伟, 董皓平. 2024. 网红打卡地的数字化实践与新空间形态生产. 热带地理, 44(9): 1527-1548.
DOI:10.13284/j.cnki.rddl.003902.
微信号
官网
关于我们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编/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欢度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