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中国城市知识互动模式划分与创新绩效研究

文摘   2024-11-29 07:01   广东  

导读

自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已成为推动区域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城市间的知识互动愈加频繁,城市内部与外部知识联系之间的协同效应成为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表现为当代经济中知识密集程度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过程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涉及复杂的R&D过程,成为研究知识互动与创新绩效的典型产业。

本篇推介南京师范大学汪涛教授团队的新近成果《中国城市知识互动模式划分与创新绩效研究》。该文基于“网络资本”理论框架解释城市创新绩效,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为实证案例,使用发明专利数据,从本地(城市内部)和跨界(城市外部)联系强度视角划分中国城市知识互动的网络模式,并分析本地-跨界联系及其互补性、平衡性和协同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作用,进而揭示城市知识互动模式下城市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创新提供启示。

研究问题

研究普遍认为知识互动与联系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机制,知识的互动与联系结合区域条件共同塑造区域创新。从知识联系的空间尺度看,知识在地理空间上的互动可划分为本地联系和非本地联系2类。本地联系和非本地联系的整合结果及其综合效应是区域创新表现的关键因素。但关于城市知识互动的本地联系和非本地联系的“二分”关系及其创新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因为城市知识互动同时需要本地联系与非本地联系,但在创新资源刚性约束与能力限制下,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在此情形下,本地和非本地联系组合的各类型城市创新绩效如何?城市创新发展也必须做出抉择:同时实施本地与非本地联系2种知识互动策略,还是有所侧重?

本研究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为实证案例,旨在探讨以下核心问题:本地与非本地联系是激励互补还是削弱替代?更进一步地,城市应如何平衡本地与非本地联系关系,是保持对等均衡还是有所侧重?“平衡”与“互补”2个维度的关系如何,二者是否存协同效应?

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案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解析型产业,其知识成果主要以专利形式呈现,因此选取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转移数据表征知识互动。最终获取城市内部专利转让数据18 308条、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21 927条。



知识互动与创新绩效变量定义及说明


基于2001—2020年发明专利转让数据,综合运用GIS可视化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本地联系(城市内)和跨界联系(城市外)进行评估和模式划分;为克服因变量均为计数变量且存在“过度分散”现象的约束,选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知识互动的本地-跨界联系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核心结论

中国城市知识互动时空演化与模式划分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互动呈现出显著的时空演化特征。自2010年以来专利转移规模开始大幅提升,据此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历程划分为前期阶段(2001—2010年)和后期阶段(2011—2020年)。前期阶段,中国生物医药知识互动活跃度较低,创新互动与联系普遍较少且集中在地理临近的城市内部,整体表现为以城市内部本地联系为主的封闭式创新发展模式。后期阶段,知识互动的活跃度大幅提升,基于网络的去中心化体系的开放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成为主流,呈现本地联系与跨界联系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


“本地-跨界”联系时序演变


进一步刻画城市知识互动的本地-跨界联系空间格局。整体上,中国城市知识互动联系前、后阶段演变表现为由稀疏向稠密演化,空间不均衡呈加剧态势。具体地,前期阶段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互动程度普遍较弱,本地-跨界联系以北京、上海高居前两位。后期阶段,本地-跨界联系表现出明显的稠密化与区域不均衡加剧,并具有以下特征:等级性:本地-跨界联系以发达城市为知识互动高地,落后城市的知识互动联系极弱,城市等级现象明显。梯度性:本地-跨界联系表现出显著的梯度分异特征,联系强度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减弱。集聚性:本地-跨界联系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同时具备高本地联系和高跨界联系,成为知识互动联系的高地。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知识互动在地理空间上高度不均衡,发达城市主导着知识互动网络体系的权力,落后型城市位于边缘位置。


“本地-跨界”知识互动空间分异


本文根据城市的知识互动模式,将中国城市知识互动的网络模式划分为外向型(城市A)、网络型(城市B)、孤岛型(城市C)和内向型(城市D)4种类型。


本地-跨界”联系组合模式


知识互动“本地-跨界”模式划分


在前期和后期阶段,网络型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本地和跨界联系密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外向型城市本地联系较弱,跨界联系紧密,后期部分城市基本演变为网络型。内向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本地联系强但跨界联系不足,创新能力受限,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孤岛型城市缺乏本地和跨界联系,创新能力低,主要位于内陆地区,尤其是“胡焕庸线”西北侧。


本地-跨界”知识互动空间分布

本地-跨界联系对城市创新绩效作用

回归结果显示,本地-跨界互补性对城市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本地联系和跨界联系属于不同空间尺度下知识互动与创新联系,二者不仅能单独促进城市创新绩效提升,还能发挥互补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本地-跨界平衡性对城市创新作用不显著。在城市创新资源的刚性约束下,本地联系和跨界联系在资源需求上产生竞争性,知识互动在“平衡”维度作用不显著的基础上,难以实现高层次的“互补”与“平衡”2个维度的协同效应,过度追求两者的均衡可能会“顾此失彼”,进而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不利影响。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应注重知识互动联系强度增大以及发挥本地联系和跨界联系二者的互补激励作用,但不宜追求二者的平衡以及协同作用。
知识互动对创新绩效作用回归结果

讨论

学者通常默认创新的空间非均衡性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地理现象,进而忽视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地理学意义更深入的挖掘。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创新地理“阴暗面”的一种表现,创新的空间极化与不均衡是在效率驱动下的经济地理现象表征。本研究显示,网络型城市主导着中国创新网络体系,该类城市贡献了绝大部分创新产出,其背后可能是以落后型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显然这与中国的协调发展理念相悖。本研究发现外向型城市朝着网络型转变,而内向型和孤岛型城市创新绩效持续低迷,该类型城市如何避免持续落后或实现依托边缘创新模式崛起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总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处于高速崛起阶段,需要以创新高效率为主要目标导向,但如何缓解“效率与公平”悖论,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创新发展有待深入探索。

文献推介

[1] Huggins R, Johnston A, Thompson P. Network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Flow: How the Natur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Impacts on Innovation [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2, 19(3): 203-232.

[2] Huggins R, Thompson P. A Network-based view of regional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14(3): 511-545.

[3] 马海涛, 徐楦钫, 江凯乐. 中国城市群技术知识多中心性演化特征及创新效应[J]. 地理学报, 2023, 78(2): 273-292.

[4] 曹湛, 戴靓, 杨宇, 等. 基于“蜂鸣—管道”模型的中国城市知识合作模式及其对知识产出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2, 77(4): 960-975.

[5] 王璐玮, 章屹祯, 任传堂, 等. 中国三大城市群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组织模式——基于“三维三网”的研究[J]. 地理研究, 2023, 42(10): 2696-2712.

[6] 任传堂, 章屹祯, 王璐玮, 等. 基于“蜂鸣-管道”理论的显、隐性知识流动与影响机理对比研究[J]. 地理研究, 2023, 42(9): 2369-2385.

作者介绍


汪涛,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诺威大学经济地理研究所博士,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区域国别学女学者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扩散、区域高新技术集群、创新经济地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面上课题、国家外专局外国专家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课题19项。



任传堂,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经济与创新地理。以第一作者在SSCI/CSSCI/CSCD期刊发表论文6篇。曾获得国家奖学金、2023年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谢聪,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网络与创新地理,在CSSCI/CSCD期刊发表论文3篇。


王璐玮,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汉诺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集聚与创新地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SSCI/CSCD期刊发表论文9篇。


引用格式

任传堂,汪涛,谢聪,王璐玮.  2024.  中国城市知识互动模式划分与创新绩效研究.  热带地理, 44(9):1636-1649.

DOI: 10.13284/j.cnki.rddl.20230476.

(扫码阅读原文)


策划编辑:吴佳颖(上海师范大学)

版式制作:Nio


微信号



官网




《热带地理》简介


《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

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

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

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

E-mail:bjb@gdas.ac.cn;

            1258717596@qq.com。


延伸阅读


佳文推荐||虚实空间中介:基于骑手视角的“外卖工厂”形成机制研究

佳文推荐||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存量公房活化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佳文推荐||基于企业投资路径的城市网络结构演化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城市区域主义中的争议性分配政治:珠三角城市区域飞地产业园发展实证佳文推荐||中国地方企业主义:多重身份与实践策略


热带地理
传承地理科学知识,构建学术本位。立足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平台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