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饭店,永远的第一高楼
如果说历史是奔涌不息的河流,老建筑便是静静矗立的山峦。
它是历史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历史故事的一部分。
无论是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还是中西合璧的高楼大厦,都在默默见证历史风云,静静诉说物是人非。
老建筑中的历史故事,总是那样曲折多姿,别样动人。
今天的人对高楼大厦已经没有感觉,因为遍地高楼,到处大厦,实在是司空见惯,视觉麻木加听觉老化了。
可倒退四十年,提起上海国际饭店,如今上年纪的人,记忆深处还是会有一种“高楼仰止”的感觉,挥之不去。
今年是国际饭店建成九十周年,这座大楼真是值得一说。
小时候听人讲大上海,南京路、外滩、国际饭店,一直是高频率出现的名词。
尤其是讲到24层的国际饭店,少不了来一句“抬头看国际饭店,帽子会笃落”的感叹。这种质朴的描述,效果惊人,我听了会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想象国际饭店那非同寻常的高度,想象自己“帽子笃落”的感觉,嘴里经不住发出一阵惊叹。
大名鼎鼎的国际饭店曾经无人不晓,但当年建造这栋高楼的故事,恐怕少有人知了。
这幢高楼的业主,是当时中国北方赫赫有名的四大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这四家是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中资民营银行,业务范围遍及长江以北,合称“北四行”。
金城银行的老板周作民,江苏淮安人,出身家境贫寒的书香门第,小时候跟着大学者罗振玉学古文,早年留学日本。他业余自学财政,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库藏司司长。1917年5月创办金城银行,任总经理。金城银行通过大量购入北洋政府公债、国库券和财政性投放等手段,获利颇丰。1935年,周作民任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集大权于一身。
周作民
盐业银行的老板张镇芳,是袁世凯表弟,清光绪进士,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从一品。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妥妥的正部级高官。此人政治上比较反动,一贯反对革命,支持恢复帝制,袁世凯称帝它支持,张勋复辟他也支持。1918年任盐业银行董事长。
张镇芳
中南银行老板黄奕柱,是个华侨,有人认为他是民国首富。富到什么程度呢?民国时期,只有三家银行有印钞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南银行。前两家为官办,只有中南银行属于民营。而中南银行仅是他众多产业中的一项。他也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商业名人录》的中国人。马未都说过,把马云和王健林加起来,都没有黄奕柱影响大。
多说几句啊,黄奕柱的人生经历很励志。他是闽南人,17岁时还在走街串巷做剃头匠。有一次,他给一个土豪剃头,土豪突然咳嗽,额角被剃刀划伤。土豪很迷信,认为是大触霉头,扬言要弄得他家破人亡。家里只好变卖田产,得了36块银元,让他带上外出避祸。他只身一人下南洋,靠剃头养活自己。后来在印尼得到一个老华侨的帮助,从做货郎担起家,成为印尼四大糖王之一。当时印尼是荷兰殖民地,总是欺负华人。他就带上财富到厦门鼓浪屿定居,在岛上建了160栋别墅,家里居然还有个室内足球场,看来是个足球迷。他很快把生意做到了全国,1921年办起了赫赫有名的中南银行,个人占股七成。这个“中”是指中国,“南”是指南洋,可见其野心勃勃。
但这老兄有个毛病——爱讨老婆,他一生娶了6个女人,2个夫人,2个小妾,还有2个填房丫头,真是艳福不浅。
黄奕柱
大陆银行的老板谈荔孙,江苏淮安人,留学日本,攻读银行经济专科。回国后考中清政府“商科举人”,踏上仕途。1916年,京津地区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生挤兑风潮,波及长江流域。谈荔孙力排众议,主张无限制兑换纸币,并得到江苏督军冯国璋的支持,以省库财力为后盾,使长江流域的挤兑风潮很快平息。次年,他被任命为北京中国银行行长。1919年,在北洋政府代总统冯国璋支持下,谈荔孙创立大陆银行,兼任董事长。
谈荔孙
这四位金融大亨,互相合作,是称兄道弟的好朋友。1921年,“北四行”强强联手,组成联营机构——“四行储蓄会”。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发展是一日千里,妥妥的国际金融中心。于是“北四行”联袂进军魔都,决定建造“远东第一高楼”——四行储蓄会大楼,作为联合总部。他们选址静安寺路与派克路(今南京西路与黄河路)交界处,所以国际饭店的英文名叫“Park Hotel”,即派克饭店。
1899年,这个地段割地划入公共租界,陆续兴建起第三跑马场、新世界游乐场和大光明电影院,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旺地。他们最初的设想,地下两层做银行金库,大楼底下几层作为四行总部,楼上的公寓则用于出租。
他们邀请匈牙利籍的斯洛伐克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担任大楼设计师。
这位邬达克先生,真是个妙人。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他在上海滩主持设计了上百幢中西合璧的建筑,驰名沪上,享誉世界。这是一位把建筑设计视为生命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有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绿房子”、沐恩堂,都在市中心。
拉斯洛﹒邬达克夫妇
话说邬达克跑到四行大厦的地块上兜了一圈,立刻发现了问题。他对四行老板说:我觉得吧,这块地皮搞总部经济没啥意思,还是搞个饭店吧,准能赚大钱。
邬达克这么一说,从善如流的四行老板们还真就同意了,他们说:能赚钱好啊,老邬,听你的,搞个饭店吧。
位于寸土寸金的南京西路,国际饭店用地局促。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积,邬达克在设计图中把大楼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分隔,密密麻麻设计了许多窗户。大楼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呈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突显美国艺术装饰主义的建筑风格,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
据说画完设计稿后,邬达克曾自豪地说:“我可以保证,哪怕再过一百年,它仍然不会过时!”
邬达克国际饭店效果图手稿
于是“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破土动工。
一开始大家心高气傲,什么都要用美国进口的高档货,否则配不上这“北四行”的名头啊!可是造到最后,造价严重超支,即使是财大气粗的四行老板们,也稍稍感觉有点吃不消,所以后期外立面和内部装修使用的大理石,全部改用国货,这美国货实在是太贵,用不起了。
国际饭店楼高24层,地下2层为金库,地面高度83.8米,采用先进的钢框架结构,看上去庄重典雅,十分气派。饭店拥有186间客房,配备7部电梯;二层“丰泽楼”为京帮菜,由北京丰泽园饭店经营,可容纳四五百人同时进餐;三楼是西餐厅;四至十三楼为客房;十四楼设“摩天厅”,客人可通过房顶仰望天空。楼内还安装了冷暖气设备,管道均暗敷于墙内;甚至还有当时极为先进的自动灭火喷淋装置,每层备有消防龙头。因为地处市中心,傲视上海滩,一时沪上酒店无人可望其项背。
国际饭店对面就是第三跑马场
1934年12月1日,国际饭店隆重开业。南京西路上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四行老板胸佩红花,联袂出席,喜气洋洋。英文《大陆报》用二十多个版面,进行全方位报道,简直成了Park Hotel的专刊。
国际饭店开业后,成为上海滩摩登现代的象征,军政要人、富豪名流趋之若鹜,生意十分红火,日进斗金啊。
四行老板喜笑颜开,都觉得这个邬达克是个奇才,眼光毒辣,很有商业头脑。
国际饭店作为沪上第一高楼,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1985年,整整半个世纪,成为几代上海人心中“永远的第一高楼”。
这是邬达克的骄傲,也是大上海的悲催……
改革开放以后,大上海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
昔日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被锦江酒店集团纳入旗下,仅为四星级。尽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华老字号,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但毕竟门面老旧,像个没落贵族,风光不再。
但在1996年,国际饭店居然又火了一把,成为沪上万众瞩目的焦点。
那一年,垂垂老矣的国际饭店进行内部改造,向有关部门查阅地形图,发现饭店的地形图居然是由4张图纸拼合而成的。奇怪之余他们向上海市测绘局进行查询,这一查可就不得了:原来国际饭店楼顶旗杆垂直到地面的位置,竟是“上海大地原点”!
这一意外发现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有关报道接连不断。喜不自胜的国际饭店立刻行动,在饭店内设立“圆点大堂吧”,中间位置设立“上海大地原点”标志,向社会开放,供游人参观。
国际饭店“上海大地原点”标志
所谓“上海大地原点”,是指上海市地理坐标系的基准点,整座城市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它为中心位置。
这一“上海大地原点”,其实早在1950年就已经确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大上海所有的桥梁、隧道、建筑的坐标,都是以它为坐标系零点推算出来的。有专家比方说,围棋棋盘上,有九颗均匀分布的“星”,其中最中间的那颗叫“天元”。这“大地原点”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天元”。
据说,当年将国际饭店作为“上海大地原点”,原因有三:一是建筑位于城市最中心区域,符合原点的要求;二是建筑高度当时为上海之最,便于对全市所有方位进行定点测绘;三是酒店享誉海内外。
只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并未意识到“上海大地原点”的文化意义与商业价值,所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可见文化与商业,是需要多多宣传的。
一幢大楼,一家饭店,是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也是屹立不倒的精神地标。七十年来,它见识过魔都大上海的盛衰起伏,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风云变幻。
(2024年9月23日)
图片均取自网络
作者自述
60年代生人,70年代高考,80年代就业。工作履历仅有两行:教书匠11年,当记者29年。晚年爱好只有3项:爬山、读书、写作。曾有打油诗云:空山不见人,微雨我独行。平生无长技,独余山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