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是生活在明朝京城的大商人,要到陕西购买一笔商货,本钱大约是1000两银子。以前没有银行,没有信用卡,更没有电子支付,这1000两笨重的白银如何从京城运到陕西?只能用很笨的办法:将银子装上马车,物理搬运。为了提防途中遇到劫盗,我们还得雇请保镖护送。
你可能会说:我们可以找镖局运送啊。不好意思,明朝时镖局还未诞生。你可能也会说:不能将1000两白银换成银票吗?不好意思,不能,因为明朝时尚没有可以“汇通天下”的票号,虽然明末有一些商号会出具一种叫做“会票”的票据,但可汇兑的范围实在有限。
再假设我们是生活在宋代京城的大商人,也要到陕西采购一笔约值1000贯钱的商货。宋人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钱,比白银更笨重,1000贯钱重约4000斤,若雇人搬运,可能会累死几匹马。不过,宋朝商人不需要这么辛辛苦苦搬运,因为宋朝政府设有货币汇兑机构,我们只要在京师的官营汇兑机构存入1000贯钱,便可领到一纸汇票,到达陕西后,再用这张汇票向当地政府兑换现钱。
我要说的就是宋代的金融汇兑。所谓汇兑,我们将其定义为“在甲地存入现金,换成票据,然后凭票在乙地取款”,借用这一金融工具,人们可以免却搬运货币之苦,有利于长途贸易、大宗交易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现金汇兑出现在中晚唐,叫做“飞钱”。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经营飞钱业务的是诸州驻京师的进奏院(类似于驻京办)以及豪富之家。不过,唐代飞钱的结算地理范围应该是“一对一”的单线形式,比如甲州驻京师的进奏院只能办理汇往甲州的飞钱;如果要汇钱到乙州,只能在乙州驻京师的进奏院入钱。
唐朝飞钱刚出现时,是不合法的,京兆尹裴武曾奏请朝廷,禁止进奏院、富家向商贾提供飞钱,“廋索诸坊”,查禁京师飞钱。未久,由于顶不住铜钱不足的压力,又有主管财政的官员提议,“许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增给百钱”,即由三司办理汇兑,收10%的手续费,但是,“商人无至者” ,没有人愿意来纳钱。
赵宋立国后,“取唐朝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处州便换”。具体操作方式与始初的唐朝飞钱又略有不同:接受商人入钱的机构不再是进奏院,而是三司(相当于国家财政部),开宝三年(970),朝廷又成立“便钱务”,专门接受商人入钱:“先是,商人先经三司投牒,乃输左藏库,所由司计一缗私刻钱二十。开宝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致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俟商人赍券至,即如其数给之,自是无复留滞。”
这意味着,宋代的“便换”是政府提供的合法的金融服务,而且汇兑的地理范围是“一对多”的,即不管往哪个州汇款,都可以往便钱务入钱。便钱务按入纳的资金数目开具汇票,并收取2%的手续费。这种汇票,宋人称为“便钱”,有时也叫“见钱公据”、“见钱交引”、“见钱关子”。
大约宋真宗时,办理便钱的业务并入榷货务,便钱务似乎不再单设。换言之,往诸州汇款的商人,在北宋初期,可以在京师便钱务入钱,宋真宗朝之后,则往榷货务入钱(熙宁年间,榷货务曾并入市易务,元丰年间又恢复榷货务设置,因此,市易务一度也是从事现金汇兑的机构)。
在京师入钱、地方取款,只是宋代便钱汇兑的形式之一,宋政府也向商人提供在地方州郡入钱、至京师或其他州郡提款的汇兑服务。天禧五年(1021),福建建州开发通德铜场,政府需要一大笔钱向矿场购买冶炼出来的铜,福建呼转运使提议在建州“置便钱务,听民纳钱,于浙江请领” ,商人在建州便钱务纳钱,可以到浙江取款;“熙宁、元丰间,遇有边事,许诸色人于边上入便钱,却于在京、向南请领” ,商民在沿边州郡入钱,可以到京师或南方州郡提现;元祐年间,诏“商旅愿于陕西内郡入便铜钱,给据请于别路者,听” ,陕西是铁钱区,不过朝廷允许商民在陕西入纳铜钱,然后凭券到其他行政区兑取。
宋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发展官营便钱业务,除了因为民间存在着发展长途贸易与异地汇兑的市场需求,更是出于政府财政转移的需要,比如,将地方政府征收的税钱调集到中央政府,或者给急需用钱的地方拨款。
从商人的角度来看,他在京师便钱务(或榷货务),然后到地方取款,相当是将一笔钱从京师汇入了地方。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商人纳钱于京师而提现于地方,意味着地方财政的现金转移到了中央政府。这两个过程是同步发生的。进而言之,官营便钱汇兑的发展,不但方便了商人的长途贸易与异地结算,同时政府也得以低成本地将地方征收的税钱转移到京师,用宋人沈括的话来说,“四方上太府钱,募民入资太府,持券以受钱于外州,以省转送之费。” 太府,即太府寺,北宋中央政府的财务出纳机构,榷货务即隶属于太府寺。
仁宗朝以降,宋政府的财政转移,基本上都是以便钱汇兑为首选,汇兑不尽的钱,才采用纲运。举个例子:假设甲地有若干万贯的税钱需解往京师,通常的做法是,榷货务贴出公示,召商人在京师入钱,然后往甲地取款。假设乙地急需用钱,要求中央政府拨一笔巨款,通常的做法也是召商人往乙地纳钱,然后赴京师提款。
为了引导资金的流向,完成定向的财政转移,宋政府会巧妙运用市场调节机制,比如流入京师的资产比较多,商人在京师入便时便需要缴纳手续费;而沿边州郡军需庞大,流入的货币不足,商人在沿边入便,则不但不收手续费,还给予贴补,从而鼓励更多的资金引向沿边州郡。
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会像宋政府这样,娴熟地运用金融工具来解决财政转移的问题。
明王朝在晚明之后,白银成为事实上的本币,不但民间的大宗交易与长途贸易都使用白银,政府赋税也折银征收。然而,白银尽管是贵金属货币,但物理搬运还是比较麻烦,明末之时,民间有一些商号已私自发行会票,用于白银的长途汇兑。生活在明末的陆世仪说:“今人多有移重资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此即飞钱遗意。” 同时代的陈子龙也说:“今民间子钱家多用券,商贾轻赍往来则用会(票),此即前人用钞之初意也。”
他们都建议政府设立官营的汇兑机构:“宜于各处布政司或大府去处设立银券司,朝廷发官本,造号券,令客商往来者纳银取券,合券取银,出入之间,量取路费微息,则客商无道路之虞,朝廷有岁收之息,似亦甚便”。“岂有可以私行,反不可以公行者”?但明政府显然无意于开发金融工具,陆世仪设想的“银券司”始终都未能成立。各地税银解往京师,还是采取古老的纲运,他们倒是发展出一种叫做“银鞘”的押运技术:“以整木一段,锯开凿孔,放入元宝,合而为一,外以铁筢束之,曰‘银鞘’,十锭计五百两为一鞘。” 与宋政府采用的便钱汇兑相比,可谓有着古代与近代之别。
清代在民间票号诞生之后,银票兴起,成为“汇通天下”的金融工具,晚清政府的财政转移也用上了银票,但一些政府官员却反对这么做:“臣见近来各省解部之款,每以道路多警为辞,率用银号会票,乃从前未有之事。此端一开,流弊有不可胜言者。……解部之款,动逾巨万,会票一到,银价立昂。去冬岁暮已迫,会票积多,银价大长,已属明证,如同时并到,市银不敷应用。”他们还建议朝廷,“饬下各省督抚、各关监督,嗣后解部之款,仍照例镕成纹银批解,毋得借口路警,率行会兑”。对“擅用会票”者,“查明从严参办”。
此时已是同治三年(1864),西方近代银行业方兴未艾,并开始进入中国,本土票号的出现,也基本解决了白银的长途汇兑问题,清政府官员却居然还希望以古老的纲运取代近代化的金融汇兑。
本文节选自吴钩《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一书。大宋在商业、城市、社会、法政诸领域取得的文明成就,尽在本书中。
关于宋代金融业之发达,我以前还写过一则短文,这里一并贴出:
梁山好汉办银行
自施耐庵《水浒传》问世之后,坊间出了不少续作,如明代陈忱的《水浒后传》,清代俞万春的《结水浒》(即《荡寇志》)、介石逸叟的《翻水浒》(《宣和谱》),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等等。在这些水浒续书中,以晚清陆士谔的《新水浒》最为特别,简直是现代穿越小说的鼻祖。
陆士谔是一个续书狂魔,给多本传世的明清小说写过续书,如《新三国》、《新水浒》、《新红楼梦》、《新野叟曝言》、《孽海花续编》、《新孽海花》、《新补天石》,都是陆士谔创作的续书。今日我们只来说说他的《新水浒》。《新水浒》以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水浒传》版本为基准,续写了梁山好汉下山创办银行、报馆、女校、建设铁路的故事。
陆士谔笔下的新水浒,是一个近代化的新世界,你看回目就知道新在哪里了——第六回“吴学究倡言变法”、第七回“忠义堂初行选举”、第八回“白面郎拟开女校 神算子筹办银行”、第十二回“一丈青特开女总会”、第十五回“鼓上蚤改业作侦探”、第二十回“江州埠吴用开报馆”、第二十三回“武松大开运动会”……有意思吧。脑洞大开吧。
今日我们先来看看“神算子蒋敬下山筹办银行”的故事。蒋敬开办的银行,位于雄州,即今日雄安一带。在陆士谔笔下,雄州是大宋的一个经济特区,商贸十分发达。
下面是陆士谔《新水浒》原文,我重新作了分段——
神算子蒋敬下得山来,一路走着,一路想:“此去到什么地方呢?常听得学究先生说什么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我之目的在于求利,当向市场最大处所去是了。现下市场最大处所,要推着东京,其次莫如雄州,乃女真、契丹两国人所开之商埠,百货云集,兴旺的了不得。我此刻谋利,总向这两处中拣一处是了。但是我孤孤零零,个人又没带有伴当,即到那里作什么事业方好?”
这日行到东平府,见天色已晚,遂在客店中借了一宿。次日起身,客店小二进来问道:“客人可要到雄州去么?今日本处有裕东公司轮船开往雄州,船身宽大房舱很是洁净,可要定下一间?在本店里买票,比了船中可便宜一个九五折呢,并且本店在雄州地方,也有分店开着,船中本店用有招待员照料,一切客人到了那里,雇车寻宿等一应琐事,自己可以不必费心。”
蒋敬道:“过了今日,几时还有船开?”小二道:“说不定,至早恐怕也要十多天呢。”蒋敬道:“既是这样,就与我打一张房舱船票来。几时开船,与我雇人把行李发下船去。此间住了一宿,房饭钱共该多少,教帐房开一张发票来。”小二道:“船开要晚上十点多钟呢,客人舒徐着是了。”
小二去后,蒋敬自语道:“我正东京、雄州去处未定,那知恰有开往雄州的轮船,我就不妨到雄州去一趟,试试我的命运。”一时小二送进发票,算给了房饭钱,一到晚上把行李搬向船中。蒋敬也就下了船。汽笛一声,轮机鼓动,那船便如弩箭离弦般,冲波突浪向北而去。那东平府到雄州有一千多里海程,舟行三日夜方到。
(途中蒋敬遇到时迁、郑天寿。文字从略)
行了三日夜,已到雄州埠头,轮船下了碇,靠码头泊着。那东平府客店的招待员,就把蒋敬的行李交给了扛夫,教扛到青州路连升栈去。时迁、郑天寿齐道:“我们同寓一栈罢。”于是时、郑两人的行李,也由客店招待员交发上去。
三人步上岸,瞧看风景。只见沿河都筑着四五丈开阔的马路,临河都种着松柏、杨杉等杂树,面河一带洋房,都有六七层高,房屋上横钉着白牌,郑天寿认得字,见是“浦滩路”三字。于是雇了三辆人力车,直向青州路连升栈来。
到得栈中,行李等也早到了,即在楼下四号客房中住下。蒋敬、时迁便忙着干办银行事宜。蒋敬便去找房屋,做招牌,登广告,时迁赶忙的到东京部里去注册立案。好在蒋敬等有的是钱,那京内外大小各衙门,都是无钱不行的,钱一到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所以并没验看什么资本,竟就马马虎虎批准了。
蒋敬就在雄州金租界北河南路赁下一所半洋式房屋,开办起银行来。那银行的名儿就叫作“忠义”。
忠义银行开张的一日,热闹的了不得,雄州官员尽到,什么关道、商务局员、公廨会审员、电报局总办、雄州知州,合那些中国银行的总经理,洋行的康白度,共计二三十人,轿马纷纭,衣袍缦烂。银行门口扎着彩,扯着国旗。蒋敬、时迁接待众官绅到客厅,开筵庆贺,应酬得十分圆到。来宾轮流着擎杯致颂,蒋敬、时迁起立答谢,晋接周旋,悉按照文明新规则,倒也不甚差误。
自此忠义银行在雄州银行界中,也占着一个位子,营业十分发达。蒋敬、时迁都权装着老实,商界很是信用。收储存项,发行钞票,一年中少说些也做了三四十万,共收着廿来万的存项,发出廿来万的钞票。
看官,你道他共有多少资本下场?说出来时,看官们也不相信,却只有实银二万二千两。蒋敬、时迁见银行生意很做得过,比了梁山做强盗还要爽利,遂放出特别手段,向各商埠陆续开出分行二十一爿。
这时候,忠义银行的钞票通行全国,那雄州各家外国银行,都十分妒忌,群谋抵制之策。此时雄州一埠,银行林立,外国银行则有辽人所开的“契丹银行”、“大辽商业银行”、“辽宋银行”、“耶律银行”,金人所开的“大金银行”、“尼玛哈银行”,蒙人所开的“蒙古银行”、“完颜银行”,夏人所开的“大夏银行”。
中国银行则有蔡京奏办的“大宋银行”、童贯奏办的“劝业银行”,再有商民股开的“利商银行”、“雄州银行”、“河朔银行”,一共十余家。
那些外国银行,见中国银行日增月盛,知道利益必被分去,乃设一个银行公会,议定中国银行钞票概不收用,于是各中国商人凡与洋商息息相关者,也跟着不收用本国银行钞票起来了,中国银行就大大的受亏。这也不在话下。
哈哈。
陆士谔大概是将清末上海租界的金融景象搬到了水浒世界中。不过,宋朝银行业的发达程度并不比陆士谔的想象逊色。
我们都知道,宋朝官僚机构庞大,是冗官的表现,但还有另一个原因也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扩大,那就是宋政府设立了远多于其他王朝的经济部门,其中包括交子务、会子务、便钱务、榷货务、折博务、买钞所(场)、检校库、抵当所、常平仓(青苗钱)、市易司(务)、内藏库等金融机构。
当我们将一个部门界定为金融机构时,是因为它具有汇兑、发行货币与有价证券、调节货币供应量、吸纳存款与放贷等基本职能。宋朝的金融机构同样具备这些金融职能,比如设于益州的交子务,是发行和管理四川交子(纸币)的机构,大观年间改为“钱引务”。设于南宋临安的会子务,是印制、储存、发放东南会子(纸币)的机构。
市易司创立于熙丰变法期间,总辖京师及地方市易务。其中在京市易务的职能有三:“莳其贵贱,以平百货,则归市易上界”;“飞钱给券,以通边籴,则归市易下界”;“听民质取,以济缓急,则归抵当所” 。换成现在的说法,在京市易务分设三个部门:市易上界是官营贸易公司;市易下界发行汇票;抵当所则向城市、市镇商人提供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每岁收息钱二分” ,有点像“工商银行”。
常平仓本为粮食储备机构,但熙丰变法期间,朝廷推行“青苗法”,利用常平仓的储备金向农户提供小额抵押贷款,年息“不得过二分” ,有点像“农业银行”。梁任公评王安石变法,便称“青苗与市易二法皆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市易则商业银行之性质也” 。
除此之外,宋朝还出现了其他的官营金融机构,详细介绍请见吴钩《宋潮》中的一章:《若使银壁可以铸,当造白币权飞钱》。
宋朝的民间也有繁荣的金融机构,比如解库、质库就是民间经营的抵押贷款网点,遍布各个城市,南宋时的杭州,“府第富豪之家质库,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 。
当然,晚清的民间金融也非常活跃,山西票号名噪一时,但清政府对于开办银行却毫无兴趣,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批准成立第一家官营银行——户部银行。如果换成宋王朝,以宋政府开设抵当所的热情,估计会将银行开遍各大商埠。
与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的金融业呈现出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政府充当了开拓金融市场的先锋。不管是中国最早的“银行”——抵当所,还是最早的“信托机构”——检校库,都是宋政府率先创办出来的;而为了对冲民间交引铺对证券市场的控制,宋政府也不是动用权力禁止交引交易——像明清政府一样,而是设立官营的“买钞场”进行市场调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宋王朝表现了其他任何王朝所不具备的“国家资本主义”特质,宋政府比其他王朝的政府都懂得拥抱市场。
也有人说,宋代官营金融业的发达实际上压抑了民间金融的发育。但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中国金融史的演进却确凿无误地证明了,正由于明清时期政府对于金融市场毫无作为,才导致抵当所、检校库、交引铺只是在宋代昙花一现,未能发育成近代意义上的银行、金融信托与证券交易所。这里便引出一个问题:在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历史关节点(而不是在现代社会),到底是一个积极探索市场的政府,还是一个对于商业与市场视而不见的政府,更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大转型?我只抛出问题,将答案留给读者自己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