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故事】
驿站,递运所是以前各朝代,专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径本地停船,休息,或換马住宿的地方和交通驿站,有水夫,急递夫,快船,马匹等,有些象今天的快递站。常州在春秋战国时称延陵邑,秦代称延陵县,汉代称毗陵县,晋代称晋陵郡,隋,唐,宋时代称常州,元代称常州路,长春府,常州府,明清时代称常州府,民国时称武进县,武进县城,南沿运河北靠京沪铁路,县城东西长约三余里,南北约四余里,周长约十余里,人口七万九千人,城内西瀛门一带最为繁盛,西门还有豆市和江西木材。解放后称常州市。
过去交通不发达,主要运输工具是船只,还有马匹,桥子等。驿站,递运所大都建在大运河旁,明代时奔牛的递运所属常州府管辖,派有府级驿官,而毗陵驿属武进县管辖派县级驿官,在人员配制与经费方面,奔牛递运所(常州府级机构)月俸米3石,要高于毗陵驿(武进县级机构)月俸米2石一个档次。明代天顺6年(1462年)常州知府王慥把长期设置在奔牛的递运所,搬到朝京门外(常州府城设9门)的所桥(锁桥),常州府九门分别是朝京门(老西门),西瀛门,通吴门,广化门(小南门),德安门(大南门),南水门,文在门,青山门,中山门(大北门)。奔牛递运所搬来后所在之桥叫所桥。后来到了明代正德年间(正德14年1519年)把所桥的递运所搬到了今天篦箕巷大码头处,到了明代万历朝国家精简机构,废其府级递运所又改名毗陵驿,其职责由低一级的武进县级来管理执掌,到清代乾隆年间把毗陵驿改称皇华館,大码头处也有了皇华亭。而所桥旁的递运所不在了,不能再称所桥,以免让人误会常州还有递运所在此处,所以把此桥改为同音字锁桥。奔牛搬来的递运所改成毗陵驿见证了常州的历史,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江苏均在常州毗陵驿处入城。资料来源于奔牛史记。
作者简介
长按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