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原平古道,写满红色故事

民生   文化   2024-12-03 19:55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原平故事



天门关古道


原平的地理形势,可以这样描述——表里山河,铜墙铁壁。


“表里山河”这个说法很古老,见于《左传》,晋文公的谋士子犯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古代原平,就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段。


“铜壁铁墙”也很好理解,因为原平的边界天造地设,全部由自然的山脉形成,它的地理版块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堡垒,山就好像它的城墙,有“进可攻退可守”之天然优势。


但是原平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它有很多出口。清代文士张拱极就写过《西八口赋》,那八口说的就是原平西部隘口。除了大官道和中型官道外,原平古代还有不少山间小道用于商贸、驮炭和行人交通。


就是这些古道,在抗战时期却再度被抗日政府和抗日武装广为利用,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小岭山石栈道


小岭山石栈道最初由北魏高欢而凿,明清时期有过修整,阎锡山于抗战前又进行了加工修筑。这条“之”字形的石栈道共有21折。每一折,长则几十米,短则几米,往复盘旋。最长的约百米,最短的仅三五米。石栈道下,有不少石碹洞,大小不一,可排水,可藏兵。因石栈道垂挂在一道山坳里,有着龙腾蛇行的样子,将岁月久远的故事隐于沧桑的容颜之后。


小岭山古道


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条古道成为崞县(东)我党政军机关频繁利用的交通线。晋东北司令员赵尔陆、五大队政治部主任易锚,以及李长举、李庚尧、程子圣、张移风、王金才、陈帆、郭固邦、刘谟、申象山、郝汉亭等崞县(东)的领导干部经常由此转移。


1937年10月19日,我129师769团从刘家庄出发,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24架,毙伤机场守备日军100多人。翌日凌晨,769团由小岭山石栈道安全转移到五台山。


1941年3月,晋察冀第二军分区以崞县、代县、五台地方武装崞代台支队为基础,组建河北区队,曾美任区队长,李道之任政委。之后,河北区队不断出没于小岭山古道,与日伪军周旋、交战。


小岭山古道


1943年9月,河北区队一个排,袭击郭家庄据点,因有内线接应,一弹未发俘获伪军一个小队。战斗结束后,我军战士从小岭山古道撤出。


1944年1月,河北区队三中队、四中队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于小岭山栈道潜入“死汉渠”两侧设伏,诱野庄据点日军入伏击圈,击毙20多人,据点被摧毁。


1944年,河北区队实行“劳武结合”,利用小岭山古道运送、传递物资,开办粉坊、油坊、豆腐坊,制造农机具、地雷、手榴弹等。毛泽东主席于1945年1月31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游击区也能进行生产》,给予很高评价。


艾家山商道


新庄位于东部山区的深处,与同川的拴马坡村、西山底村、东山底村隔山相邻,有一条长达5公里的山道互通。旧时,梨农、商贩用骆驼、马驴等将北同川的梨,经由此道运往代州城、崞县城和绥远城等地,大官道上的清安堡集市也有从这条商道走来的同川梨商。


艾家山古道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9月,晋察冀边区崞县(东)增设六区,新庄村西坡窑院成为六区区公所。区委书记郝耀龙、区长王定一,及财粮助理刘志良、文教助理郭晋生等就住在这里。不久,又成为崞县牺盟组织驻地、东崞县县政府临时办公处。东崞县政府的两任县长程子圣、张移风,秘书程友三和通讯员谭景山也相继在此办公。


艾家山古道


因此,这条隐于大山里的商道,便成为我党政军人员经常往来的秘密通道。


1940年6月,晋察冀二分区4团政委肖文玖率领一个营在辛庄伏击野庄据点抢粮之敌,激战4小时,歼灭日军9人,生俘1人,缴获小钢炮1门、轻机枪1挺,步枪9支。战斗结束后,肖政委率部从新庄艾家山古道安全撤离。


燕儿岭驮炭道


燕儿岭,位于原平市区西北约39千米处,海拔2072米,在云中山主峰老君洞的北侧。


燕儿岭驮炭道,不知形成于何朝何代,路线从楼板寨——屯瓦——王家营——荆芥——巷子沟——北岸——彭家塔进入,翻越燕儿岭,经水头——西岔——羊圈沟到达长梁沟,由此可通往轩岗和宁武。


燕儿岭商道开通数百年,吸引了来自忻州、定襄、原平,以及长梁沟、神山堡、宁武等地的驮队,由此往来,煤炭成为主要的交易物。许多人还在沿途开设炭场、旅店、饭铺。屯瓦村因燕儿岭驮炭道穿村而过,成为客商交易和栖息的场所,从清中叶到民国时期,屯瓦村相继在本村和外地开办50多家各种商铺,上百农民弃农经商,使这个山村被美誉为“小北京”。


1947年4月16日,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一行从宁武越过燕儿岭,来到晋绥六分区机关所在地——崞县(今原平市)屯瓦村。在这里,中央领导听取了晋绥六地委书记梁仁介、副书记景明远和专员秦仲芳、分区司令员孙超群等地方干部的汇报,了解了崞县土地改革形势,并针对工作实际做了重要讲话。


天门关商道


天门关,位于原平城西北官地村东南。相传,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有一禅师惺世,游历至此,立于山巅云:“其危峰峭壁之天险,山夹南北之通衢。”故称之为天门关,山名亦由此而来。山呈东西走何,长达4公里,有两峰并峙,东峰海拔1860米,西峰海拔1816米。


天门关古道


抗日战争时期,崞县(西)二区、四区的领导干部张效先、亢子华、岳毅、李原、李生鲜、刘荣、王夫、王子义、秦梅、周栋、贾志英、李生贵、赵恩廉、陈克俊、马存良、苏进、马建东、辛步云等,以及崞县(西)武委会、游击队、晋绥第六军分区游击四大队的领导人叶述德、李克、邢志尚、程必武、廖发林、胡谦、刘杰、徐忠清、杨凯、刘庭栋等,为了抗战的需要,时常秘密穿梭于天门关南北。


1945年2月9日,八路军20支队、11中队从天门关古道进入西山地区,在石匣口伏击了敌人的抢粮队,毙伤日军6名,俘获伪军6名,夺回全部被抢掠的物品和粮食。


大道口驮炭道


大道口村西山梁上有一豁口,形如山门,山门下面裂开个狭谷,像一条河槽,有羊肠小道可攀援而上,成为通往平川地带的驮炭道。旧时的驮炭道,驮队足可长达一里,驮铃叮当,不绝于耳,在山谷中回荡。崞县、代州、铜川口音,南腔北调,相互问答,时有粗犷的山歌飘来。但是,也常因道狭路窄,交通堵塞,时不时发生纠纷。


大道口古道


1944年7月7日,八路军20支队第12中队从大道口驮炭道悄然包围石寺据点,生俘伪军17名,缴获不少物资及长短枪14支。


1945年5月30日,民兵干部池来定、白丙升等从大道口驮炭道迎接回县武工队,在官地据点四周埋设地雷,使敌人断粮断水,被迫撤离据点,终于拔除了这个贻害无穷的“钉子”。


大道口古道


柏泉山古道


据《崞县志》载:“柏泉山,在县治东南三十五里,上建龙王庙,神敕封崇济侯。”就在这座大山里,有一条东西向的山间小道,可通往山东面的东岔、西岔、石地坪等村,也就此连接起向北与半沟、西峪、贾庄,往南与峪里、上庄的交通。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条山道的使用频率并不很高,而在抗战时期却成为我抗日军民的一条秘密通道。


1938年11月,崞县(西)县委和县政府经柏泉山古道转移到西峪、贾庄一带。


1938年5月,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医疗队10余人,在沿途抗日部队的护送下,由延安赴晋察冀根据地。21日,渡河到上封村,经柏泉山古道转移至同川,晚住东社镇。


1941年12月,河北区队在区队长李道之、副队长马天祥率领下,从柏泉山古道向上封村悄然移动,夜袭了鬼子在上封村的据点,生俘伪军10余名。


奎光岭石栈道


奎光岭是古代原平镇通往同川地区的重要关隘,一条古道从山坳间越过。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宋代以前设有营汛,派官兵驻守,附近建有营房、点将台。明清时期,设营房院一处,院内正房十间,大门一座,有汛兵常驻。门外有官厅三间,界牌一座,烽火台五个。营房前有望楼,便于瞭望敌情。民国以后,奎光岭塘汛渐废,只留下了一个不大的营房村。


奎光岭古道


1939年3月22日,以著名女艺术家陈波儿为团长的“中央战地妇女儿童考察团”一行五人,到晋察冀边区考察访问,在崞县考察10余天,由大莫翻越奎光岭到达东社,深为崞县人民的抗日斗争事迹所感动。


奎光岭古道


1942年7月,朝鲜抗日义勇军华北支队第二队30余人,在蔡野火率领下,从河北阜平经由奎光岭古道到达崞县东部地区。他们用话剧、图片、歌唱、标语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对日伪军进行反战宣传,并配合河北区队与鬼子作战。9月中旬,朝鲜义勇军又从奎光岭古道胜利返回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


吉建平、张璐  摄影

End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