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清明思乡情更切

民生   文化   2024-11-24 19:49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特约作者:秦素芳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烟柳,红杏,细雨。又是一年清明到。


窗外丝丝缕缕的细雨,勾起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也勾起了对家乡清明习俗的美好回忆。


在家乡原平,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上坟。这一天,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心有多远,人们都要赶回老家,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点一炷香,烧一份纸,洒一掬泪,摆一盘点心水果,虔诚地在先人坟前一边跪拜烧纸,一边絮叨着对亲人的思念,绵绵的哀思随着袅袅烟火和飞扬的黄土飘向天国。临走,还不忘给坟头添一锹土,以示家族兴旺,后继有人。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相传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忠孝名臣介子推,寒食节期间不生火做饭,以吃冷食为主,故家乡有蒸寒节人人、寒燕和做炒棋的习俗。


寒节人人是用白面做的小人脑袋模样的馍馍,有眉眼鼻子耳朵和嘴巴,和馒头一般大小,白白圆圆。用小米、黄豆芽、胡麻油和盐拌好馅料,包在面团里,就当是人脑。再搓一小根面条对折捏一下放在馍馍中间向两边分开,就是眉毛鼻子。揉三个指头肚大小的面团按扁放分别放在眉毛和鼻子下面,上面嵌两颗带白边的黑豆,下面嵌一颗鲜亮的红芸豆,就是面人的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和一张樱桃小嘴。若是女孩,就在头顶剪一下,剪出一个的小辫子,俏皮可爱。出锅后,在面娃娃的眉心点个大红点。一个周眉眼正,俊俏可爱的寒节人人就做成了。据说谁家的寒节人人蒸得好看,生下娃娃也漂亮。于是,每到清明节,各家主妇们都使出浑身解数蒸个漂亮人人,希望生个漂亮娃娃。



寒燕是用面做的小燕子。将一小团面搓成两头尖尖的面剂,一头向上折成S形,上面的尖头用剪刀横着剪一下,就是小燕子微张的小嘴。尾部竖着剪一下,就成了小燕子的剪刀尾。身体两侧各斜剪一下,用梳子一压,小燕子就有了一对展翅高飞的翅膀。头上再嵌入两粒黑芝麻,就是小燕子的眼睛。出锅晾凉,用红红绿绿彩画一番,插在上坟路上撇回来的圪针上,再插上几颗红枣核桃(据说核桃代表男孩,红枣代表女娃),别在屋顶幔架框上。昏暗的老屋顿时生机盎然起来,让那些清贫寡淡的日子有了滋味,有了盼头。那时,每晚躺在炕上,几个孩子都要把寒燕数了又数,再流着涎水睡去。第二天一睁眼,再数一遍,直到圪针空了。事实证明,这些寒燕、红枣、核桃日后都成了我们的美味零食。


直到现在,每年的清明节,母亲还要蒸几个寒节人人,给我捎过来。只是寒燕就没再蒸过,一来城里圪针不好找,二来楼房顶高,又没有幔架框,也没地方别圪针。最主要的是,当初吃寒燕的娃娃们都长大了,没人惦记那些寒燕了。


炒棋是用糕面(黄米面)蒸熟切丁炒制而成的一种零食,耐饥,可代餐。和好的糕面抓成团上锅蒸,稍凉和成面团,粘扑面擀开,切细条,再切成指头肚大小的小正方体,放入筛子或笸箩颠簸摇晃,那些个原本棱角分明的金黄色小正方体就在互相摩擦碰撞中变得圆润可爱。接下来就可以上锅炒了。爬坡上梁取崖头上干净的土坷垃,捣碎,先过粗筛,再过两遍细筛。这样的黄土干净细腻,放入大锅加热,和炒棋一起翻炒。听大人们说,用细黄土是为了炒棋受热均匀。出锅后再过筛,把黄土筛出去,然后用搌布擦干净炒棋表面粘的土。有的炒棋受热就会裂开,黄土进入到裂缝中就很难清理了,裂开的炒棋反而更酥脆,人们都那样吃,吃得还挺香甜,也不管吃进去多少黄土。土里生土里长,那个年代污染少,想来土也是干净的。离开家乡后再没吃过原汁原味的炒棋,现在偶尔回去能买到现成的,大都是白面做的,不是小时候那个味儿了。


对于孩子来说,过节最感兴趣的除了吃就是玩。


家乡的清明节还有打悠千(秋千)的习俗。四根又高又直的木料底部埋在土里固定,顶部两两交叉用铁丝绑扎结实,上面搭一根平滑笔直的横梁,两根粗粗的绳子吊在横梁上,绳子下面拴一块木板。一架四五米高的悠千霸气十足,竖立在村子中央。


清明时节,天气刚刚转暖,春耕还未开始,人们憋闷了一个冬天,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便抓住农闲的最后一点小尾巴,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打悠千的乐趣。悠千老少皆宜,乐趣多多,深受人们喜爱。即便不打,都愿意在悠千周围或坐或站,有说有笑。


打悠千是个技术活,会打的站上去,腿一伸一屈用力蹬,身子也随着节奏前后晃动,慢慢地,不用推送自已就可以越得很高。胆子大的技术好的,可以飞到与横梁齐平。打的人乐在其中,看不出丝毫恐惧,有的还做一些高难度动作。看的人则是心惊胆颤,一边揪着心,一边叫着好。心红的人们都想去试试,胆子小的上去往往是尖叫不断,连哭带叫,众目睽睽之下羞红了脸,早早收场。既便如此,一有机会,还要和别人争悠千板板,乐此不疲。一直占着悠千不下来的,人称“烂悠千板板”,让人叫得多了,谁都会不好意思。我们这些孩子们只能仰着小脑袋,羡慕嫉妒地望着那些头顶上飞来飞去的大人们,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一飞冲天。


一架悠千,唤醒大地,叫醒村庄,种下希望,放飞梦想。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传统节日慢慢淡化,清明的习俗也在逐渐简化,昔日那些吃的玩的都不再稀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土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今又清明,身在异乡,无奈因疫情今年无法回去给父亲上坟,深觉愧疚。只能借窗外的清风细雨捎去我切切的思念和隐隐的哀愁。


期待疫情早日消散,可以走出家门,回到故乡,去久违的乡间走一走,听一听土话乡音,闻一闻泥土的味道,寻觅那失散多年的乡情乡俗,让漂泊多年的心得以安放。

End




特约

作者

秦素芳,笔名悠然,原平市大林乡向阳村人,现居河北沧州,供职于某大型国企。沧州市作协会员,首批入选沧州作家人才库,肃宁县作协副秘书长。喜欢文学、旅游、摄影,热爱户外运动,崇尚简单自由的生活。愿以一颗诗心品味岁月清浅,一份执念邂逅人生美好。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