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子干乡的历史重镇与“大莫”村名的推考(上)

民生   文化   2024-11-29 19:47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赵怀平


老照片

纵观中国历史,在枪炮未出现前,北方游牧民族,也称马上民族,常以速度取胜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平这里属于赵国疆域,与之相望的雁门关附近常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因匈奴战马日行千里,为了安全,赵国的都城先在晋阳(太原),后又迁到赵国最南端的邯郸。而距雁门关百十多里的原平地带,既是赵国的疆域中心,也是赵国的军事中心。


子干乡与原平镇紧邻,位于滹沱河东岸,它西北直指雁门关外,东南又紧挨蔡家岗峡口,进可攻,退可守,一旦有危险,便可从蔡家岗峡口迅速撤离,是典型的藏龙卧虎之地。


在春秋后期,晋国兵权掌握在赵毋恤(赵襄子)手里,他极有可能就驻扎于子干乡。


子干广场


下面我们从历史资料和子干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如下:


春秋晋国晋献公执政时,发生“骊姬之乱”,导致了晋国六卿权力的角逐和晋国的分解。作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毋恤(赵襄子),为打通向北扩张的道路,北登雁门夏屋山,诈请代州之王赴宴,席间击杀代州之王及其从官,遂兴兵平代州之地。


赵毋恤(赵襄子)主张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决定了晋国三分的局面,和战国七雄的出现。


子干乡的天涯山背后有个峙峪村,1964年平田整地中,在其村东一公里的赵家垴,出土了大量春秋到战国的青铜器。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张頷认定是赵国贵族的重要墓葬。特别是出土的吴王光剑,是国君级别的佩剑。此剑的出现,既是春秋时期吴晋同盟的历史见证,又说明在子干乡这块藏龙卧虎之地,曾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佩君王之剑的晋国赵氏将帅在此坐镇。


从赵毋恤(即赵襄子)兴兵平代州之地,到张頷认定是赵国贵族的重要墓葬,且墓葬时间在春秋战国之间,又有陪葬国君级别的佩剑,但墓葬规格又达不到君主级别。那么赵家垴的墓主人极有可能就是赵毋恤(即赵襄子)。


红门山藏姑藏哥洞


子干乡地域面积89平方公里,形状仿佛是天庭掉落人间的一个硕大的簸箕,人也称其“簸箕湾。


远古的时候,湍急的滹沱河,为子干乡地域造就了一道天然的防线。那时,滹沱河是水深浪大,从“滹沱”两字就可知道河水很大,可以停船。


唐朝诗人李益,见到滹沱河的情景是“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寨马多。


宋朝诗人文天祥对滹沱河的感受是“过了长江与大江,横流数仞绝滹沱。


元朝诗人刘因,站在滹沱河岸边,长叹到“河水正流澌,无舟可济时。


明朝诗人梁瑞霖,来到滹沱河岸边是“一鞭晓色渡滹沱,鳆鱼正美钓船多。”说明在明朝的时候,滹沱河的水仍然很大,可以行船。


当时,虽然在滹沱河一带是宽广的牧场,草肥水美,一望无际,骏马飞跃,渔歌问答,但在雁门关下,却是烽烟常起,时有匈奴骑兵入关掠夺,涂炭生灵。


子干乡西傍滹沱之险,南、北、东三面环山拥抱,形成一个天然的防御家园。尤其在子干乡地域的四个角上,还有四座天然小山,成为了古代的烽火台和瞭望台。


子干村东的油篓山


这四个烽火台分别如下:


在子干乡地域的东北角,有子干村东的“东油篓山”烽火台,现山顶上仍有坚固壮观的石墙防护工事。在“东油篓山”东侧是奎光岭。过去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爬坡上梁的山沟小路通向奎光岭山底,在小路尽端设营房(村)哨所,驻守军队。子干村的西侧,过去还有一道“拦马墙”防御工事。


在子干乡地域的西北角,是天涯山西端的“西油篓山”(也叫双岭山),是眺望雁门关一带的军事瞭望台和烽火台。此山的西北一里处是东营村(清代叫毛家营),古代也是驻扎军队的营房。


双山(俗称油篓山)


在子干乡地域的西南角,是南郭下村南的寨子山,当时山顶有瞭望台和烽火台,并与正北方的“西油篓山”遥相呼应。寨子山下的山坡上是荞麦寨军营。在军营下方便是滹沱河。在清朝乾隆年间,寨子山顶上还有戏台和关帝庙(也叫老爷庙),后在忻口战役中,被日军炮火摧毁。现寨子山顶,仍有三块古碑,碑文开头就提到了“荞麦寨”。


在子干乡地域的东南角,是蔡家岗峡口,峡口正中是文笔爷山,文笔爷山顶也曾是烽火台和瞭望台,山下有军营驻扎(现为蔡家岗村,据传古代叫将村)。


蔡家岗


在蔡家岗村庄的南边,有一天然沟壑(现在沟的东段被淤泥埋的很浅了,过去很深的),这条沟壑隔断了南北通道,板寺桥横跨上方,连通南北。


古代的板寺桥可能是一座木头板桥,板材可能来源于“大木村”。因木头板桥能很快掀翻断路,关键时刻能阻止匈奴战马的追击。


在元代以前,“大莫村”曾称“大木村”。这一结论来自金代进士元好问的文章“上世家崞县大木张家里,而墓于泉福乡之石鼓原者。”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是:先辈住在崞县大木村张家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死后葬于石鼓山前面比较平坦的风水宝地。


到了元代,为避讳“铁木真”“木华黎”等元朝统治阶级名字中的“木”字,便将“大木村”改称“大(dai)莫村”。


蔡家岗村南的“板寺桥”后来成了崞县(今原平市)地域与定襄县地域的交界点,在清代乾隆年间立了界碑。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作者

简介

赵怀平,西南贾村人,1987年考入雁北煤校,1989年分配到原平市水泥厂。喜欢文学、摄影、剪辑、动画制作、历史考究等。编纂有《西南贾村赵氏族谱》《西南贾村·村史简略》《西南贾村·校史简略》,为《原平故事》微信平台剪辑电视片《原平市孙家庄有一位95岁的抗日英雄》《古老太子崖,隐秘一线天》《原平最高处——老君洞》等多部作品。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