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阳古城写满岁月风尘和战争悲情

民生   文化   2024-11-23 20:04   山西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邮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作者:爱琴海

原平大地上有一座浓缩着历史精华和凝聚着先辈血汗的古城,它那古朴的面貌和颓废的印记,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和难耐的追忆。

它,就是崞阳古城。

现存的崞阳古城,是明清两代重建或重修过的,而至少有三座不同时期的城墙基础,部分叠压在一起。所以又有“城上城”“城摞城”“城旁城”“城下还有城”等说法,其中时间最长的,是西晋永嘉年那一座,距今近一千七百年。

元朝时,崞县升格为州,有州的规模和地位。元代末期,新筑了西城墙,就在如今的崞阳古城东墙位置上。其时,崞州雄踞雁门关侧,确有固若金汤之盛况。

1368年8月,朱元璋派常遇春和傅友德由太原入境,分东西两路猛攻崞州城,壁垒森严的城池让他们大伤脑筋。相传,因久战不决,常遇春下令东路退于古楼烦城,就是今天的大阳村,西路退驻万家庄,就是今天的大林乡一带。因战事紧急,常遇春焦虑不安,卧床难眠。凌晨时分,常遇春好不容易昏昏入睡,睡梦中高喊一句“火烧万家庄”。守候的军兵误将他的梦话当成军令,立即执行。顿时千家火起,万民遭殃,明军趁乱用头盔掘土暗挖地道,打开了城池。如今,“盔挖崞州城”和“火烧万家庄”的故事仍在原平民间流传。

崞阳北城门,名叫宁远门。拱券高悬,大砖厚重,巨石筑道,千万载的朔风由北而来,鱼贯而过,让人顿感岁月蹉跎的恒久和人事变幻的短暂。在此站立久了,会让人想到1400多年前的那一场兵革乱象。    

公元615年的八月,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塞。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猛烈来袭,隋炀帝仓皇逃奔雁门城。敌军紧紧围困城池,隋军屡战不胜,隋炀帝十分恐惧。他的二儿子、齐王杨暕率领一支兵马在崞县城向敌军进攻,拼命保护隋炀帝。一直到九月,东突厥才迫于多方压力,解除了对雁门和崞城的包围而撤军。

崞阳古城原先的东城门,叫临沱门,城门和城楼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小段夯土。从这里可以看到临沱街的民居,还有明代关帝庙,但我们无法回望南宋上空的历史烟云。  

那是公元1125年,南宋宣和七年,金朝副元帅完颜宗翰围困太原,不久攻陷代州。驻守崞县城的是代州西路巡检使李翼,他挽弓射杀劝降的来使,然后与部将折可与、张忠辅以及知县李耸等率士卒坚守城池,以死拒敌。没想到副将崔中却暗害了张忠辅,叛变投敌,城池被打开,李翼和李耸等人被金兵杀害。

崞县城保卫战的惨烈让人追怀伤感,城池的坚不可破被后世重视有加。古城的南城门,名叫景明门,现在的人称呼它为中南门。仔细看,在它的墙体上嵌有一块磨平的石头,上面刻有明代一次工程浩繁的修城简介。

崞县修城,迫于一次次兵匪祸乱。嘉靖三十八年,鞑靼王子俺答再次兴兵杀入雁门关,很快兵临崞县城下。其时,知县因公外出,县丞乔元相肩负起守城重任。他号令军民使用擂石、滚木、弩器奋勇御敌。乔元相不敢懈怠,日夜巡城,连续十几个昼夜,恶战数十次,终于击退俺答,保全了城池和百姓。

西边的保和门,最不起眼,门洞里面还堵了砖墙。它的前面有夯土围着,就是当年的瓮城。因为现在道路的位置曾经是弥陀寺,所以保和门前边的路拐了个小弯,与临沱门不对冲。保和,是保卫和平的意思,但是,和平需要付出的往往是杀戮和牺牲,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因保卫和平而倒在崞县城的苍穹下。

崇祯年间,知县冯梦熊在四座城门上,建起了四座城楼,雕梁画栋,斗拱飞檐,使古城添了许多神韵。就在明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破太原,掠忻州,转道直取崞县城。冯梦熊为避免兵火,保全百姓,命令大开城门,迎接义军入城。当义军离去后,大家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当晚,冯梦熊在县衙后堂自缢而死。

崞阳古城,隐藏着很多传奇般的故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它的颓败感到痛心。

现如今,崞阳古城的颓废已无可挽回,它的惨状让人心中陡然涌起一种辉煌陨落的悲伤,一种历史嬗变的隐痛。眼下,我们所担心的是人而不是城,现代人依然不乏由古城陶冶的执着、坚定、顽强的品格,但仿佛失却了与古城同生死、共患难、互守望、相荣辱的耐性和自信。为此,我们常常为古城叹息不已,也为它的重生做着一个个美梦。  



相关链接:崞城古来征战多(一)

古来战事尽悲情。

崞阳古城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早已变得宠辱不惊。然而,历朝历代兵匪祸乱给古城身上留下的弹痕创伤却始终无法抹去,那印记的深刻令人过目难忘。

据山西通志载:“群山四障,沱水前潆,原隰宽平,城壁完固,南镇九原,北枕雁门,西控八口,东环大河。诚三关之襟带,亦全晋之藩篱”。张拱极《西八口赋》中有语:“北控雁门之重关,南扼云中之故寨。”兰尔潜《崞县赋》中写道:“此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全晋之机枢”。这些都是对崞县地理形势客观而真实的描述,绝无夸大其辞之嫌。

崞县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属于中原王朝的边陲,不仅自古就是中原腹地通向北部边疆的要道,也是战略位置险要、军事意义非常的兵家必争之地。晋国称霸中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及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刺,都为这里留下了层层叠叠的古战场,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冲突、割据、摩擦、融合,在古城丰富的阅历中增添了无数刀光剑影下的悲情片断。

东汉光武建武五年(29年),庐芳率边兵入侵,大掠雁门五郡,朝廷抓紧置崞县令。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卢芳再次与匈奴、乌桓连兵入寇,朝廷派遣将军杜茂带兵筑障以防御。十五年(39年)二月匈奴入寇,迁徙民众避乱。

延熹九年(166年)六月,南匈奴、乌桓、鲜卑犯崞城。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督幽并等州抗击,匈奴、乌桓投降,唯鲜卑逃走。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崞县(时为吐京郡)城内胡反,自号幸支王,孝文帝命彰武王元彬带奚康生部讨之,奚康生射杀幸支,胡遂北逃,获其牛、羊、驼、马以万计。

大业十一年(615)八月,炀帝北巡,始毕可汗勒兵四十万围雁门,诸属城皆破,惟崞城守,时齐王暕以后军保崞城。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突厥入寇。朝廷派太原留守李渊、马邑太守王仁恭阻击。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原平故事
阐发原平语音、凝聚家乡人气、讲述原平故事、弘扬地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