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8日,第11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GZO)在广州顺利召开。历经十一载春秋,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始终扎根临床疑难问题,勇攀学科前沿,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已发展成为国内肿瘤学术界的璀璨盛会。本届大会精心构建了院士论坛及二十余场专题分会场,内容广博而深入,全面覆盖肿瘤学研究的广阔天地,为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本次会议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升平教授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就胰腺癌诊疗进展和多学科团队建设发表了高度见解,现将采访内容整理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李升平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胰腺癌,常被誉为“癌中之王”,一提到它,往往令人心生畏惧。这确实是因为其预后效果较差。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结果呢?胰腺癌具有哪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相对较低。胰腺癌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常常表现为消化道不适,临床表现往往类似于胃病发作,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从而耽误病情。这也导致了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此时的治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其次,由于发现较晚,胰腺癌的手术根治切除率也相对较低。根治手术是目前公认的能够唯一根治胰腺癌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手术切除率低,不到20%的患者能够接受这种手术,因此能够治愈的患者数量也相对较少。此外,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也决定了其恶性程度非常高,即使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的复发率也很高,患者预后不容乐观。
当然,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仍缺乏治疗胰腺癌的有效药物。即使患者接受了手术,如果出现复发,没有合适的药物来控制肿瘤,如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等,因此治疗将变得非常艰难。
李升平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经过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近十多年来胰腺癌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首先,人们对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胰腺癌的认知都有所提高。现在,医生不再仅仅根据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来判断是否可切除,而是从生物学特性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在治疗手段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探索不同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手术治疗技术也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微创技术的普及,使得以前无法手术的患者也有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同时,随着对胰腺癌认知的提升,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面对化疗时不再是一味地反对。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还率先开展了一种新的局部治疗方法——纳米刀技术。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和化疗耐药患者,通过消融肿瘤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经过10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部分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胰腺癌的根治手术被外科医生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是腹部难度最高的手术,也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显著下降。采用纳米刀对肿瘤进行原位消融,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目前我们正联合国内各大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希望可以将纳米刀技术更好、更快地在临床推广应用,造福更多胰腺癌患者。
李升平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单病种管理的单位之一,据我所知,目前已经成立了16个单病种管理中心,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诊治模式。其中,胰腺癌单病种管理中心自2015年开始运作,包括外科、内科、病理、放射、介入、生物治疗以及影像等各方面的专家。通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心的胰腺癌诊治水平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强调,MDT(多学科诊疗)模式不同于专家会诊,应该实施全程化的管理,将患者的治疗过程纳入MDT的管理范围,确保患者在每一个治疗环节都能获得合理的规范化治疗,这已经成为本中心的特色之一。
总之,虽然胰腺癌的预后仍然较差,但经过医务人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提高胰腺癌的诊治水平,造福更多的患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胰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胰腺病学会 理事
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 副主任委员
审阅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升平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