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前段时间我和太太去旅游,出行前在某旅游APP(我是该APP的会员)上预定了酒店,结果作为非会员的我太太看了一眼她的APP,发现价格比我预定的要便宜不少。
场景二:有一个周末我太太想吃披萨,我打开某外卖APP看了下价格(我平时午饭在单位叫外卖比较多)比我太太(不常点外卖)的价格高了不少,我们面面相觑。
其实,我是被“大数据杀熟了”。
“大数据杀熟”本质是一种差别待遇,是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对用户进行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方面的“画像”分析,从而收取不同的价格。是对实质性上条件相同的交易进行价格歧视,同时没有正当理由的行为。
常见的“大数据杀熟”根据用户维度存在不同情形,例如:
1. 根据不同设备进行差别定价,比如:对IOS设备用户定价高于安卓设备用户;
2. 根据用户的消费频率进行差别定价,比如:对会员用户定价高于非会员用户。因为消费者在线消费的次数愈多,对平台的依赖程度越高,通常情况下,即使价格有所提升,依旧会选择继续消费;
3. 对于老用户定价高于新用户(不包括针对新用户合理期限内开展的优惠活动);
4.根据用户消费时的地理位置进行差别定价,比如:周围商家少的用户定价高于周围商家多的用户;
5. 根据用户消费习惯进行差别定价,比如领取使用优惠券多的用户定价高于领取使用优惠券少的用户;
6.根据用户消费水平即对历史商品购买的价格进行分析,预判消费者可以承受的最高限额进行差别定价:如经常购物且消费水平高的用户比消费水平低的人就同一商品或服务搜索出来的价格高一些。
很多时候,大数据杀熟造成的消费者损失都是小额的,且不易被消费者发现(因为很少有人细心的作对比),消费者也很少去通过必要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给玩儿大数据的商家以可乘之机。
对于大数据杀熟的反杀对策
1、增强数据保护意识
消费者遇到利用大数据“杀熟”现象,在进行电子数据取证时候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机、不同的账号分别下单,把不同的价格账单通过截屏录屏等方式保存证据。
2、网购反杀
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尽量做到货比三家,也可以同时利用多个设备进行交叉验证,选择合适的产品或价格购买。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大数据“杀熟”,还可以让系统识别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降低被“杀熟”的几率。
3、点外卖反杀
尝试有目的的使用搜索,少根据APP推荐来消费,不仅可以节省选择的时间,还能破解算法牢笼,发现更多的优质诚信商家。
4、打车约车反杀
如果你总是使用同一个APP会难以获得优惠券等折扣,尝试多平台同时使用,更容易被分为价格敏感性客户,往往能拿到更多优惠券。除了日常熟悉的APP外,还有聚合多种打车约车软件的综合型平台,不仅叫车快,还能对比价格。
5、订酒店、机票、火车票反杀
建议多使用官方渠道购买机票、火车票,如果酒店有自己的小程序可以看看官方价格,12306官方的排队候补功能也比各种加速包靠谱。
如果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完全可以保存证据,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举报、同时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每一个参与发声的消费者,都促进了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都维护了消费者自身的权益。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