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石永信:再现民族血写的历史
文摘
电影
2024-09-18 09:16
江苏
再现民族血写的历史
——访《屠城血证》编剧谢光宁
作者/石永信
1988年6月一部再现南京大TU杀的电影<屠城血证>在南京公映,该片是由南京电影制片摄制。影片放映后,引起轰动。南京各界热烈呼应,不少单位都包场订票,南京各电影院影评小组纷纷举办观众座谈会。南京籍编剧谢光宁那段时间也常常受邀,到各单位做报告。我有幸以江苏影视评论协会、江苏电影家协会会员名义采访了这位在南京颇有知名度的编剧一一谢光宁。以纪实手法正面揭露日本侵略军南京大TU杀的影片<<屠城血证>>在南京公映后引发热烈反响。该片编剧谢光宁,祖籍南京,当时五十有余,中等身材,双目炯炯满面红光,且风度翩翩。采访是在南京电影公司一间会客室举行。公司宣传科曹露科長接待了我们,她是一位漂亮又热心的三十多岁女科长,说其热心是因为她多次热心的借过我不少电影拍摄台本,以致助我写过不少获奖的影评征文。曹科长为我们准备了茶水,为不妨碍采访,她带上门离去。我和谢光宁紧紧握手后,为其点上烟便打开了话匣子。这位颇具才气的编剧,在故乡南京沦陷时刚满周岁,他的一位在逃难中失散的妹妹一直下落不明。他一直盼望影人们能在银幕上展现日本侵略者屠域的血泪史。四年前,他走访正在筹建的南京大TU杀纪念馆,面对纪念馆工地上的累累白骨,一种对民族关、对历史、对社会的责任感,谢光宁心潮澎湃……当他激动地说到此时,他稍稍平静了一下,喝了几口茶,便接着说。自那时起他一头埋到浩繁的资料堆里,开始了剧本创作的准备工作。众多的文稿、专著、证言、日记、回忆录、审判书……把他带回那血与火的屠场。而他在采访期间,当年不少幸免于难众位父老那一声声饱含血泪的控诉,越发使他双目含泪夜不能寐……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在心头腾起,他恨不得立刻奋笔疾书。可从哪儿写起呢?!三十万生灵毁灭的大悲剧,自然最好是正面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再现,然而无论是自己的功力或将来拍摄的条件资金,都较难达到要求。就在他苦苦思索,徘徊于纪念馆的大厅时,那一幅幅举目瞩目、令人惊惧的照片、打开了他的思索……这些照片究竟如何保存下来?据史料馆同志介绍,它们有的是外国记者偷拍的,有的是从日军俘虏中缴获的,还有的是刼后余生的乡亲父老收集起来,作为侵略者罪证珍藏的。谢光宁依据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一位屠城血证的珍藏者一一吴旋老人。当谢光宁找到吴旋时,眼前的吴已是位年近八十的白发苍苍的古稀人。据老人他珍藏的16张照片,是他的一位在照相馆工作的友人,从日军送来冲洗的一卷屠城胶片偷印的;而在消息走漏后,又是这位很快失踪的友人,再三嘱咐他保存的。这以后吴旋老人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这些照片,直到抗战胜利。听着老人深沉的叙述,看照这些血泪凝成的照片,谢光宁激动不已,整部电影<屠城血证>在头脑酝酿而成。当我问到电影剧本的创作有何追求时,谢光宁讲:我既要以饱含激情的纪实手法,真实地再现那段血写的历史,又要让观众透到史料有所感悟,方能醒悟从而全面认识那段历史。最后谢光宁在痛苦的沉思中作出决断:要用现代的意识审视那段屈辱的历史,也力求在剧作中得到深刻的体现。采访中,我也把观众座谈会中有些人提到的,电影在揭露日軍在奸淫屠杀中的暴行,与当年惨绝人寰的罪行有所距离。谢光宁对此表示感谢,并作了一点说明:目前该片已耗资一百五十万,倘若再加铺陈确实较难;此外该在送审时,囿于种种原因一些可能产生感官刺激的暴露性镜头已经被删,然尽管如此自己还是力求翔实地再现那段血写的历史。采访最后,剧作家诚恳表示:他愿抛砖引玉,希望广大观众将能看到更多反映此类题材的辉煌之作。
石永信 男 南京人 大专文化。63年下放白马湖农场79年底回城。80年代中期曾任南京60中语文教师,9O年代初仼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劳务公司经理,二届区政协常委,首届省影视评论学会会员。
编辑: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