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逝物在|李远谘

政务   2024-11-04 10:57   湖北  

点击

关注我们吧!

人 逝 物 在

——深深怀念我亲爱的爸爸和妈妈

❏ 李远谘

每当夜深人静,我一次又一次地梦见九泉之下亲爱的爸爸和妈妈,思念如潮水,漫过心田,泪湿衣襟,心间泛起涟漪。严父仙逝53年头了,慈母也仙逝28个岁月了。
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
双亲远行,遗物尚存。对于二老的遗物,我有三种保存形式,如照片和遗作(仅存两幅失而复得的虎画:《六虎图》和《黑虎图》,其中《六虎图》参加湖北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校庆画展;近百页《刺绣图案集》;24页《为人民服务》连环画;6小幅为子女结婚而作的国画等不能多得的遗作),我装裱整理或将二老生平事迹回忆调查撰写成书,分别赠给亲友和二老的母校——武昌艺专,现在的湖北美术学院;二是将有关调查原始材料、书籍和图片,归类装裱成册,传留子孙;三是部分生活用品,一直随身携带53年之久,从李家坪李氏宗祠带到杨林市中学,以后又带到新江口农业银行宿舍,然后再带到玉带园寓所,形影不离,珍藏至今。
最近我和亲人们思考再三,最后决定将二老部分遗物,有的继续让孩子们保存,如遗作、调查的史料和印章之类;有的择时让孩子们送到二老墓地,入土为安。这第三类遗物,可分以下几类:
一是炭条木盒、砚台和印章:这是先父在四川江津区五十三梯武昌艺专读书时,唐一禾教授送给先父的。那时候,学校生活艰苦,学习用具奇缺。没有木炭条,唐教授就带领学生,将柳条制成一根根小木条,装成铁盒里,用柴火烤烧制成。爸爸妈妈用木炭条写生,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艺专毕业后,他俩将它带回松滋。1952年春,爸爸带它到荆江分洪工地,画了大批写生作品,据他的学生李学云和堂姐李远诰回忆,他俩看到爸爸的写生作品曾在《连环画报》上发表。
爸爸有关绘画的印章,大多损坏或丢失,仅有妈妈一枚刻有四川江津的印章尚在。
砚台是爸爸画虎必不可少的文具。他画老虎,十分讲究用墨,因为有专著《虎啸客李永禄传》描述,(此书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邹时炎赞为“由李远谘同志著的《虎啸客李永禄传》一书,真实地记录了松滋一代名师、名画家李永禄先生和他的夫人朱善伯老师善良而朴质的一生,内容丰富,事实感人,是一本教育后代的好读物”,并亲临松滋县参加由松滋县市委、市政府主持的首发式)现在就不再重复了。此砚台,由长子李波妥善保管。
爸爸错划为右派后,虽每月生活费只有38元,要供我和远谦姐读书,但还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挤出点钱订了视绘画为生命的《美术》杂志。虽大多被他人占为己有,我还保了有他签名的几本。
二是一根竹制的钓鱼竿:它是一根细三米多的青竹竹竿。爸爸在竹园里砍到它后,细心削好各个竹节把,让它不划手。然后用小火熏烤多个节把,让它显得古朴庄重。爸爸钓鱼后大多满载而归,这不仅丰富了饭桌上的菜肴,还充实了他单调的退休生活,而且给家中增添了不少快乐的笑声,
鱼竿,它成了爸爸退休闲赋在家亲密的伴侣。可是在“一打三反”的政治运动中,爸爸被当作漏划地主揪出来批斗。一个农民文XX气势汹汹的吼道:“我再看你钓鱼,就把你的鱼竿掰断!”人格上的侮辱,贫团的折磨,疾病的摧残,(每月退休金仅24·2,常常入不付出)他从此卧床不起。一个本可以大有作为的画虎名家,刚过一个花甲不到两个多月,便带着遗憾过早地离开人世。
鱼竿,爸爸风雨人生的见证,我一直珍藏至今。可惜在从杨林市搭车到新江口的班车上,被南海中学的一个学生将鱼竿的尖子一段掰断了。
三是几件爸爸妈妈的生活用具:爸爸用过的装糖的陶瓷瓦罐、吃饭用过的搪瓷碗,茶杯的玻璃盖;妈妈用过的一把鹅毛扇,一双塑料拖鞋,一个盖子损坏了用胶布沾贴的瓷罐子,一个瓷器小茶杯,一根吃饭用过的筷子,一个装肥皂的塑料盒,一个形影不离的四方小手帕……
爸爸一生生活很拮据,常常是先月吃了下月粮。哪时,各种物质匮缺,“红糖”成了他唯一的嗜好,他一眼看中了商店这个类似古董的陶瓷罐,用来装红糖等食品。
谢谢邓小平、胡耀邦拨乱反正,迟到的春天终于光临了我家。1981年春,我们几经周折,终于和分散30多年的外婆程老太太、小舅父朱正懿在宜昌红光港机厂团聚。一次,小舅父在上海岀差,给我妈妈带来了当时市场上少见的塑料鞋。此鞋不大不小,她穿在脚上十分舒适,几个孩子看见了十分羡慕,都要拿来亲自试一试,大有“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的趣谈。妈妈仙逝后,我们先处理了。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婆婆的拖鞋呢!拖鞋不能扔!”几经周折,孩子们像淘宝一样,终于找到了它。
妈妈用过的鹅毛扇,还有一段用科学道理无法解释的谜团。在妈妈五期先天,我到新江口电视台为老人点歌纪念。在街上看见了王世发、裴光丽夫妇,他俩请我到他家进午餐。午餐过后,我看见他家一把靠背小木椅上恰好有一把粉红色鹅毛扇,色彩、款式大小正好和我妈用过的一样。当这一念头在脑悔里刚一闪完,那把扇子就不知不觉地从椅子上无声无息地滑落下来。
王家的门窗关得严严的,又没有起风,公路上又没有传来汽车过路的马达“隆隆”声,地面和房子没有震动的波及。听完我好奇的陈述,光黎君笑着说:“这是您今天吃饭没有敬婆婆的原因!”
你说奇怪不奇怪!
不孝儿李远谘追忆于农历甲辰年九月廿九,公历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六点五十四分
(作者系松滋市杨林市镇退休教师)
推荐阅读:
1.【随笔】身影可以缺席,但青春不能缺席|山栀子
2.【3X时光记忆】1031:“敏感”的童心|山栀子
3.【散文】剥了皮的“枣”|山栀子
4.“妈”,我还想叫您四十年
5.【散文】一眼千年是扬州|山栀子
6.【悦读】把未来学校办在当下——读《重新定义教育》《未来学校构想》|山栀子
7.【随笔】老师的职路很长且辛苦, 请一定要善待自己!|山栀子
8.【随笔】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唯有坚守“确定”的现在|山栀子



点击分享此文章




乐乡树人
讲好教育好故事,分享树人好经验;崇尚人间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