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消息,我国决定扩大免签国家的范围,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日本等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此外,我国还决定将交流访问纳入免签入境事由,免签停留期限自限行15日延长至30日。
免签政策的直接影响,就是对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的人员提供极大便利,对我国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往大了说,这是对外开放的大国自信。
消息公布半小时后,从日本直飞中国各地的航班搜索热度大涨。11月以来,日本飞往中国的航班架次已同比增长70%,随着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出台,应该还会上涨。
对日本试行免签,政策很容易落实,但是理性的声音如何到位,宽和的氛围如何落实,怕是不那么简单,因为这有赖于大家的共识,而这又影响到具体的管理水平。
几天前中国足球队在厦门和日本比赛,一个视频显示,大批球迷围绕一个身穿日本球衣的人,高喊“汉奸”,进而安保人员把此人的球衣脱了下来。
而此前的视频显示,此人是日本球迷,在路遇中国球迷时,一个日本人用不熟练的中文说“中国队加油”,“明天见”,身穿日本队球衣的中年男子也很友善。
把日本人当成中国人,这是个误会;大概安保人员也没有发现这是日本球迷?也许只能这样解释他们脱人家球衣的行为了。
足球比赛前,双方球迷剑拔弩张,这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不要说八十年代英国的足球流氓,就是今天,两国球迷互喷,也是常见的事。不过日本球迷能说出“中国队加油”,就说这种理智,没什么不服气的。
七十年代阿根廷来中国比赛,当时我国是提倡静音的,因为担心影响双方运动员发挥,想想几万人的体育场没什么动静,也够吓人的。可是那时候大家真听话,居然能做到。
更早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的车走在大街上,大街上写着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标语,这些都无碍北京市民连夜为他去长城而扫雪。
那时候人们思想单纯,可是那时候人们也真是相应国家号召。和美国关系正常化,大家立即迷上《加里森敢死队》;和日本关系正常化,大家可以立即喜欢《追捕》。打鬼子的电影和《血疑》,并行不悖。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心理基础,明确地说,不能不服。
大家立即换上了西装,我记得有个相声说,一个人穿上西服,前面两个字“日本”,后背两个字“尿素”,这一桥段被余华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兄弟》中。
但是今天的社会心理要比那时候复杂多了。人们对日本的看法,有些早就解决的问题,在今天好像又成了问题,这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历史和今天如何区分开来。
日本历史上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人不会忘记。不过今天中日两国有着正常外交关系,不久前,中日两国领导人会晤,明确“共同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共同构筑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
谴责日本罪恶的历史,和现在的和平共处、战略互惠,这种并行不悖,不就是四十年前抗日电影和《血疑》热映的并行不悖吗?有那么难以理解?
第二,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如何区分开来。
犯下罪行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军国主义不但害了世界各国,也害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四十年前就尽人皆知的道理,那时候我很小,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现在大家不知吗?
当然不是,现在是消费情怀的时代。司马南看到莫言称赞北海道的姑娘,像抓住宝贝一般质问你为什么唱赞歌,结果带来千万粉丝。他是不懂道理吗?当然不是,他是懂得流量。这个头一开,后面跟了各种战马铁头,逶迤的队伍,老长。
第三,爱国和排外如何区分开来。
喜欢外国车,喜欢外国艺术,喜欢外国文学,喜欢外国衣服,喜欢出去看世界,这些都与爱国与否扯不上关系。
相反,愚弄人们的心智、阻断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扭曲人们的三观,这三种表现,就是盲目排外。盲目排外决不是爱国。
网上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公然和国家唱反调,好像谁喊得极端,谁就是更爱国。这三个区分开来,本是小学生就可以掌握的常识,在网络上却成了难题。
这样情况下,有效实施管理,有个必要的前提,就是理智的发声、友善的发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发声,应该成为主流。
我相信理智的人还是多的,水军给人一种假象,似乎他们人多,可是别忘了,一个人可以操纵上百台手机,你说哪一个正常人会跟这种消费人们爱国情怀的人浪费时间?
但是总有善良的人上当,互联网应该做的,就是别让大家上当。
往期回顾:
书写者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