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后悔揭露苏联?你被忽悠了。

文化   2024-10-11 12:01   北京  

1
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索尔仁尼琴回到俄罗斯以后,看到俄罗斯百业凋敝的熊样,很是后悔自己当年对黑暗苏联的揭露,甚至悔过自己搞垮了苏联。

一个作家能搞垮一个拥有飞机大炮核潜艇的国家,那他的笔,简直超过了热核武器。仅凭常识判断,这也是个夸大的笑话。

索尔仁尼琴到底是一个什么人?
索尔仁尼琴的前半生如同过山车一般,忽忽悠悠。1945年他被冠以“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判处八年劳动改造。出狱后写了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斯大林死后,这部小说连赫鲁晓夫都称赞。索尔仁尼琴也就此恢复了名誉。

但赫鲁晓夫是要借以搞臭斯大林,并不是同意作家的创作。1965年,作家再次受到批判。

1968年,他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因无法在国内出版,于是在欧洲发表,苏联作家协会立即把他开除。

1970年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索尔仁尼琴在海外发表《古拉格群岛》。作品中有一个章节,高尔基到劳改营参观,犯人们都期待高尔基主持正义,帮助改善条件。一个少年把岛上的真实情况告诉高尔基,等到他离开,少年就被枪毙了。高尔基回去后发文章称,犯人生活得很好,改造也好,都好都好。

索尔仁尼琴并没有虚构。当时高尔基刚刚结束旅欧生活回到苏联,他被暗示,如果能在报上公开说劳改营的好话,那么可以改善犯人的处境。高尔基的确说了好话,但是劳改营没有任何改善。

《古拉格群岛》的这种揭露,可以想见苏联的恼怒。1974年苏联将索尔仁尼琴驱逐出境。

2

索尔仁尼琴反对斯大林的极权统治,这是确定无疑的。

不要说早期的俄罗斯作家,后起的苏联作家,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看到当年的苏俄社会,也会表达人道的愤怒。

1926年,中国作家徐志摩到苏联旅行了一段时间,他写道:

莫斯科?这里没有人道的喜色,有的是伟大的恐怖与黑暗,惨酷,虚无的暗示。

未来莫斯科的牌坊是在文明的骸骨间,是在人类鲜艳的血色间。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小说中的社会全没了,……俄国的文化是荡尽了的,现在就靠流在外国的一群人,诗人,美术家等,勉力来代表斯拉夫的精神。

徐志摩可不是什么“渣摩”,他看到苏俄这种血腥模式,就再没有改变对这个国家的厌恶,何况亲历的索尔仁尼琴呢?

索尔仁尼琴此后到美国定居。美国人以为这个崇尚自由的作家会很欣赏美国模式,然而他们想错了。

实际上,索尔仁尼琴对美国的那一套也不感冒,他在苏联激烈批判斯大林的残暴统治,到美国又批判美国的实用主义、庸俗的享乐主义,还有那些放任的平民生活。最主要的,他不认为美国的政治模式可以供苏联借鉴。

这个作家可以说始终是一个异见主义者。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珍惜自己的看法,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才是作家的价值所在,也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表现。

好在这次他可以大胆发表见解,不必担心被驱逐出境。

3

苏联解体后,索尔仁尼琴回到俄罗斯。从前对他的各种污名、处分,全都撤销了,他成了“俄罗斯的良心”。

1998年,叶利钦要颁给他勋章,他拒绝受奖。他说:“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

于是这话成了他“后悔”的证据。又有人说他在199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在转折关头》,称赞斯大林发动的“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但其实根本没有这篇小说。

索尔仁尼琴拒绝受奖的谈话,是他对叶利钦的“西化”表达极度不满。

如同前面所说,索尔仁尼琴反对苏联体制,可也不同意美国那种政治模式,他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对二月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也持反对意见。他才不会去怀念斯大林时代的所谓“强大”。

这就是索尔仁尼琴的“文化保守主义”,他的真正主张是斯拉夫、东正教的文化传统。

他所抱怨的“今不如昔”,不是对斯大林时代有什么留恋,而是对四百年来俄罗斯的衰落表达悲哀,如果向上追溯,他怀念的是彼得大帝时代。

这就是索尔仁尼琴为什么和普京热络起来的原因。索尔仁尼琴批评西方政治,认为俄罗斯文化应该自立于西方,这让普京很满意;而普京对四百年前大俄罗斯的向往,索尔仁尼琴同样很欣赏。

索尔仁尼琴曾经写信给叶利钦,说克里米亚不应该给乌克兰,他甚至主张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合并成统一国家。普京给了他最高荣誉,借助这个老翁造势,这就是答案。

假如索尔仁尼琴活到今天,看到俄乌冲突的现状,不知道他会如何想?

作家还是当个作家比较好,作家跑到别的领域,很容易被利用。如今看索尔仁尼琴,还是《古拉格群岛》有不朽的价值,他晚年的想法,谁还去研究?

书写者
文学、社科、书法、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