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新闻监督应该直击问题

文化   2024-11-12 19:28   北京  

1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合新铁路(合肥至新沂)建设现场,多家施工单位违规将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再生胶仿制品”,性能远低于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铁路建设中,轨道板铺设在路基底座板上,这两者之间有一个限位凹槽装置,弹性垫层是限位凹槽的关键材料,它的强大韧性可以限制列车高速运行造成的轨道板位移。
记者在中铁三局、中铁七局、中铁一局的施工现场发现,这些单位使用的弹性垫层,“一割就开,一扯就断”,根本无法适应列车“高强度、高速度”的运行冲击。而“三元乙丙橡胶”用刀都很难割开。

记者将采集到的材料,送到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材料是“再生胶”,不符合行业标准。

记者采访项目经理等人员,他们说,原料是要经过层层把关检验的,“偷不了(工),也减不了(料)”,“不存在‘以次充好’等情况”,“进场材料都是经过检验的,原料从哪来,每一颗石子都是要追根溯源的。铁路建设要求很严,而且很苛刻。”

2

记者和施工单位人员说法不一致,真相到底如何,是记者冤枉人,还是的确有问题,这是需要后续追问的。但是《经济参考报》明晃晃的标题出来了,《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

这就是报纸存在的理由,是报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这个职能,那么报纸没必要存在。

也就是说,媒体经过调查,证实有其事,就可以报道,至于假如有关部门在后续调查发现,记者发现的三处问题有其深度原因,都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其他所有路段都没有问题,而且这三处也都是操作失误,记者刚走就已经立即整改,整体工程质量过硬,等等,这些都无妨记者此前的报道。

如果要求记者把所有事情都调查清楚,然后才能发声,那么就不是记者了,而是纪委、质监局、安全监督局、公安局的合署。

记者操作的现场,背后有一个醒目的标语:网格化管理,穿透式监督,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这个标语再次证明了媒体存在的理由。一项工程,有业主,有承包方,有监理方,有各种各样的法律约束,按说工程质量完全有保证,可是为什么仍然会有人钻空子?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为什么屡见不鲜?
这有什么新鲜的,世界各地,哪里完全避免了罪案?法律再健全,警察再多,小偷仍然能够得手。

记者就是填补这个漏洞的人,他们把问题提出来,告诉公众,让公众发声,依靠舆论的力量,批评丑陋,弘扬正气。

都称“记者”,实际上种类多多,专做美食、美景、时装、包包手表的,也是记者,但有一种记者其实发挥的就是“侦探”的作用,抽丝剥茧,提出问题,揭示真相。

全世界没有不“膈应”记者的,因为他们盯着问题,可是全世界的各部门、各资本家、各商家,又都最怕记者,因为媒体曝光、公众舆论的力量很大。

3

那些奸商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因此记者的曝光,是为大家好的,是社会所需的,是正能量的,可是荒唐的是,那些被损害的人,却往往帮着掩盖问题

奸商的基本盘就是这些人

这个基本盘最容易犯的一个逻辑错误,叫稻草人谬误。

比如你说合新铁路建设有原材料以次充好,他们就会愤怒地告诉你,“不允许说中国铁路不好”,甚至是“不允许说中国不好”。

以次充好,是一个局部问题,但是到了“基本盘”耳朵里,他们迅速转换成了“中国铁路”、“中国”,把你没说过的话,安在你身上,于是他们变得更有正义感了。这就是稻草人谬误。

于是错的反而是指出问题的人了。

所有看着所谓“负面新闻”心里膈应的人,有三种人,一是假冒伪劣的奸商,二是不作为的监管部门,三是这个基本盘。

一个社会这种“基本盘”越大,说明越是愚昧,因为他们不知道记者是替谁说话,是为谁争权益。

记者成了高风险职业,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


书写者
文学、社科、书法、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