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惊梦 | 用八个故事,讲述一部中国园林史
教育
2023-08-27 11:03
北京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经在文章中引用十九世纪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在中国流传极广,经常被人引用,可是到底是什么意思,却难以说清。海德格尔本人长期住在德国黑森林南部的一个山谷小屋中,他在《我为什么要住在乡下》一文中描绘周围的风景:“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这番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南朝谢灵运的会稽山居、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息息相通。园林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景观欣赏价值的人居环境,与宫殿、寺庙、官署、住宅这些建筑类型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中包含一定的自然风景元素,承载着更高层次的艺术化的生活理想。人原本是自然的产物,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天性喜欢草木茂盛、流水潺潺、空气新鲜的栖息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逐渐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工创造的疆域日渐扩大,绝大多数人都居住在烟火稠密的城市、乡村中,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越来越高,可是与大自然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为了补偿这种疏离,人类创造出园林这种特殊的景观空间,在其中布置水景,栽种各种植物,点缀造型精巧的房屋,空间丰富,可居可游,足以令人身心愉悦。世界上古老的宗教往往都认为在尘世之外有天堂或仙境存在,比如犹太教、基督教的伊甸园,伊斯兰教的天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中国道教的昆仑瑶池和东海仙山。无一例外,这些超脱凡尘的地方都被描述为风景优美的园林,是对宜人生活环境的浪漫想象。中国古代长期将建筑视为与车舆、鼎彝、服饰同类的实用器物,兼具审美价值,主要由匠人来制作,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但园林绝对是一个例外,几乎与诗词文赋、琴棋书画这些高雅艺术具有同等的地位,历代文人均视之为最佳的栖居之所,热衷于品评其中的亭台、山水、花木,为之赋诗、撰文、作画,甚至亲身参与造园活动。一般公认,中国园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囿和圃。所谓“囿”是君主、贵族圈占的大片山林河湖,周围以藩篱划定边界,其中包含大量的野生禽兽和天然树木,也有人工种植的果蔬和豢养的家畜,物产丰饶,同时也是狩猎、游观之处。“圃”指普通民众营造的菜圃果林,收获饮食所需之外,同样有花叶小景可以欣赏。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衙署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村落园林和公共风景区园林等不同类型。历代帝王所建的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或御苑,征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各种奇花、异兽、怪石、珍玩,占据最优越的地段,构堂筑台,堆山挖池,栽花种树,达到同时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准。私家园林数量最多,一般属于官僚、文人、商人所有,是其主人全家生活、游赏的地方,反映当地的风土与人文特色。寺庙园林分别附属于佛寺、道观、祠庙等宗教性建筑,其景物映射相应的神佛世界。衙署园林则是官员公务之遐的休憩场所,与各级公署结合在一起。公共风景区园林一般都利用风景佳胜的山地或河湖之滨改造而成,适当点缀建筑,添加匾额石刻,平时游人如织。其他园林类型也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蔚然大观的古典园林体系。随着时光的流逝,绝大多数古代园林都已经沦为遗址或者彻底烟消云散,幸存者几乎都是晚期修建或改建的成果,但以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为代表的南北名园依然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代中国人都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私家园林,生活方式也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那些精致的古典园林仿佛挂在墙上的古装仕女图,美则美矣,却只是偶尔探访的旅游目的地,似乎与日常生活并无直接关联。但需要知道的是,古典园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是我们了解古代华夏文明的最佳窗口,只要稍稍花点心思,具备一点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游赏过程中多加关注,就能够领略到古人艺术创造的巨大魅力,收获良多。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师,我这些年一直主讲一门《亚洲景观学史纲》课程,顺便做一点关于古典园林的粗浅研究,业余也写过几本普及读物,其中一本《中国皇家园林》还有幸入选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这些书基本上都采用相似的模式,先交待历史变迁,再介绍园林格局,最后加以评述,有点像专业论著的简写版,并不令自己满意。我是《读库》的资深读者,但直到2014年才第一次见到主编六哥。六哥约我写一本关于圆明园的书,我想了一下,说要不先写一个别的园林看看,权当热身,于是就以北京半亩园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读库1405》上面。之后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想选择八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名园,连续写八个故事,基本上涵盖整部中国园林史。六哥对这个想法表示赞赏,嘱咐我放开去写,不要有什么顾虑。十年之中,锱铢累积,陆续完成了八篇文章,先后在《读库》上连载,至《读库2303》登完最后一篇,终于大功告成。按照整个系列的顺序,第一篇是《上林瀛海揽九天》,解说秦汉时期的关中上林苑;第二篇《六朝佳胜说华林》,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邺城、建康三地华林园;第三篇《松风水月归辋川》,写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兼及骊山华清宫;第四篇《洛中小圃独乐吟》,写北宋熙宁变法背景下的洛阳独乐园;第五篇《御海烟云化琼岛》,写历经金元明清四朝和民国的北京西苑三海;第六篇《奇石洞天幻狮林》,写元明清时期的苏州狮子林;第七篇《家山寄畅卧林泉》,写明清时期的无锡寄畅园;第八篇《半亩山池半壁天》,写的是清代北京半亩园的曲折命运。八个故事首尾相接,大致能够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源流和最精彩的华章呈现出来。八篇文章的标题都是我自己所拟,取七个字,最后凑在一起,仿佛一首古诗,算是无心之得。三千年园林往事,繁花似锦,琼楼如梦。曾经陪伴过李白和苏东坡的清风明月,依然在园林中守候着那些美妙的山水亭台。凭借文字神游其间,其乐无穷。这个系列是我迄今为止最尽兴的写作成果,每一篇都完全按照讲故事的方式来铺陈,打破旧式窠臼,着重展现每座园林的沿革变化、景致特色和园居生活的种种细节,同时兼顾宏观的时空背景和造园史演进的脉络。文字努力做到浅白晓畅,辅以竭力搜寻的大量珍贵插图,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读库2104》为《松风水月归辋川》一文长卷插图定制的拉页感谢六哥和各位编辑老师为这八篇文章付出的诸多心血。更需要感谢的,是愿意浪费宝贵时间翻阅这些长文的广大读者。
十一贝子
不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求云淡风轻,不负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