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与张之洞、袁世凯、岑春煊并称清末四大能臣,还与恩铭、铁良、载泽、良弼合称“满人五虎”。
端方官服像(引自网络)
端方出生于直隶浭阳(今河北丰润),父亲名叫桂和,曾经担任避暑山庄所在的热河县的知县。伯父桂清是满族著名学者,咸丰二年(1852年)的翻译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因膝下无子,将幼年的端方过继为嗣子。
光绪五年(1879年)桂清去世,端方获得荫生的资格,三年后考中举人,捐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的官,后迁候补郎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适逢戊戌变法,端方出任直隶霸昌道,颇有新派作风,被朝廷召回京城,主持新创立的农工商局。
当年端方写了一首打油诗,名为《劝善歌》,大拍清廷和慈禧太后的马屁,说什么“大清定鼎亿万岁,圣圣相承仁政多”——这些仁政包括收税少、征兵少、优礼大臣、节制皇亲、严格约束太监等等,又夸“祖宗功德说不尽,再说太后恩似海。太后佛爷真圣人,垂帘训政爱黎民。”列举慈禧操劳国事、知人善任、救灾爱民的种种圣德。接着说:“我朝恩德同天地,顽石也应知感激。”呼吁大家不要受乱党蛊惑,官员要清廉,兵士要守纪律,农民要好好种地,最后还不忘批评一下外国:“人人都说外国好,外国又把中国羡。外国税重中国轻,外国物贵中国贱。我今与你苦口说,字字真切无传讹。仔细听我劝善歌,福多寿多子孙多。”
慈禧对这首充满正能量的奇诗非常赞赏,赐给他三品顶戴。
此后端方官运亨通,先后担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陕西巡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出逃陕西,端方殷勤接驾,再次立功,调任河南布政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端方升任湖北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在本省各府开办了五十多所新式学堂,并派出大批留学生留洋,其长子端继先也赴美国华盛顿求学。
此后端方先后担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南巡抚,在每一任上都积极倡导新式教育,鼓励留学,被认为是满清权贵中难得的开明人士。
五大臣出洋考察留影(引自网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筹备立宪,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端方是其中之一,历访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俄国十国,于次年八月归国。
回京后,端方向朝廷呈送《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提出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来制定宪法,还和戴鸿慈合著了一本《欧美政治要义》,概述各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内容,以备参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底慈禧与光绪驾崩,三岁的溥仪登上皇位,由摄政王载沣执掌大权。宣统元年(1909年),原直隶总督杨士骧突然去世,端方接任这一要职,达到个人仕宦生涯的顶峰。
正当春风得意之时,端方因为“偷拍事件”栽了一个大跟头。
慈禧太后梓宫奉安大典(引自网络)
本年十月,端方奉旨承办慈禧梓宫移葬东陵奉安大典,在随身仆从中安插了两位福升照相馆的摄影师,横穿神道偷拍葬礼照片,结果当场被发现,摄影师被逮捕关押。端方作为幕后主使,因为“偷拍御容,妨害风水”而遭议处,御史胡思敬又弹劾他有“贪横十罪”,差点被判死刑,幸亏得到摄政王载沣的庇护,免职了事。
端方戎装像(引自网络)
宣统三年(1911年)端方被重新起用,出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清廷将四川当地民办铁路强行收归国有,激发保路运动,9月7日成都发生血案,四川局势失控。端方当时驻在汉口,奉旨率领湖北新军入川,客观上造成武昌军备空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27日驻在资州的入川新军哗变,军官刘怡凤率领一队士兵将端方与其弟端锦押到东大街天后宫杀死。
次年1月,端方兄弟的头颅放在一个装洋油的铁盒里,从重庆运到武昌,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两颗人头游街示众,武汉三镇万人空巷,纷纷前来围观,将端方视为罪有应得的清廷鹰犬。但在满清遗老眼中,此人是殉节的忠臣,谥号“忠敏”,与恩铭、松寿、赵尔丰等死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大臣一起记入《清史稿》的列传。
公平说来,端方为人比较圆滑,但不是守旧的顽固派,当官时的一些作为很有进步意义,最终却在革命大潮中落得身首异处,可悲可悯。
作为一位叱咤风云的高官,端方在北京东城的大鹁鸽市胡同有一所大宅子——满族学者金启孮先生在一本谈北京满族的书中专门记载:“端方宅:在东城大鹁鸽市。”
鹁鸽是一种鸽子,羽毛灰黑,胸颈暗红。昔日在灯市口大街北侧、王府大街(今王府井大街)东侧有两个专门卖鹁鸽的集市,所在的胡同因此得名为“大鹁鸽市”和“小鹁鸽市”,曾经是京城内非常热闹的商业街。
这里距离紫禁城东华门不远,附近店铺较多,上朝、购物都很方便,算是上好的地段。端方发达后在此买宅居住,颇有眼光。
《乾隆京城全图》上的大鹁鸽市胡同
端方宅的具体格局不详。《乾隆京城全图》将“大鹁鸽市”标注为“大蒲鸽市”,西口北侧有一座葛洪庵,南侧为镶白旗满洲固山衙门。胡同北侧有几路大四合院,格局弘敞,明显胜过周围其他宅院,很可能就是端方宅的前身。
端方旧藏青铜器(引自网络)
端方是清末的大收藏家和金石鉴赏家,家里有很多文物,最珍贵的是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两位怀仁学会传教士回忆,宣统二年(1910年)端方罢官期间曾经在东城弓弦胡同完颜氏的半亩园中暂住,离开时将此园的“潇湘小影”石坊和一丛竹子都移走了。由此推断,端方自己的宅子里可能有花园,需要这些景致来点缀。另外端方在北京西直门外蓝靛厂北岛附近养水湖还有一座别墅花园,石坊和竹子也可能移到那里去了。
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大门(杨雪摄)
据说端方的祖上是汉人,本姓陶,还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后代。端方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陶斋”,并利用家宅的一部分开办了一个新式的陶氏学堂,以招收本族子弟为主,也收一些外面的学生,是北京著名的小学,一些名人曾经在此就读。学堂外面设有西式风格的砖雕大门,上刻“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字样。
梁实秋先生在《我在小学》一文中回忆:“辛亥革命前二年,我和大哥进了大鹁鸽市的陶氏学堂。陶是陶端方,在当时是满清政府里的一位比较有知识的人,对于金石颇有研究,而且收藏甚富,历任要职,声势煊赫,还知道开办洋学堂,很难为他了。学堂之设主要的是为教育他的家族子弟,因为他家人口众多,不过也附带着招收外面的学生,收费甚昂,故有贵族学堂之称。父亲要我们受新式教育,所以不惜学费负担投入当时公认最好的学校,事实上却大失所望。所谓新式的洋学堂,只是徒有其表。我在这学堂读了一年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学到,除非是让我认识了一些丑恶腐败的现象。
陶氏学堂是私立贵族学堂,陶氏子弟自成特殊阶级原无足异。但是有些现象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陶氏子弟上课时随身携带老妈子,听讲之间可以唤老妈子外出买来一壶酸梅汤送到桌下慢慢饮用。听先生讲书,随时可以写个纸条,搓成一个纸团,丢到老师讲台上去,代替口头发问,老师不以为忤。陶氏子弟个个恣肆骄纵,横冲直撞,记得其中有一位名陶栻者,尤其飞扬跋扈。他们在课堂内外,成群的呼啸出入,动辄动手打人,大家为之侧目。"
如此看来,这所陶氏学堂虽然号称新学堂,本质上却与《红楼梦》中贾府的家塾一模一样。
京剧名伶杨宝忠先生《艺事鸿爪》也提到:“我生长在一个梨园家庭里。七岁时入学念书,是在北京猪市大街大鹑鸽市‘陶氏学堂’,这个学堂是前清大官僚端方(端午桥)创办的。”
端方死后,家道迅速败落,子弟依靠变卖家产过日子,陶氏学堂也办不下去了。
传说民国初年,南方的革命党人将端方的首级送上门来,并乘全家恸哭之际,放了一把火,将住宅烧为平地,只剩那座陶氏学堂幸免于难——另有文献记载,端方的首级是其子端继先亲自捧回的。因此这个传说未必可信。
2004年《北京市测绘图》上的大鹁鸽胡同
大鹁鸽市胡同今名大鹁鸽胡同,端方的宅子早已无迹可寻,陶氏学堂的旧建筑一直保存到今天,门牌号为13号,变成一所大杂院,相当破败。内部分为三进院落,基本格局与《乾隆京城全图》上相应位置的宅院差别不大。
有文章回忆说端方宅的主体部分在学堂之北,但学堂的北端已抵小鹁鸽市胡同,超出了大鹁鸽市的范围。也有人认为宅在学堂之西,《乾隆京城全图》相应位置是一座较为规整的庙宇和若干小宅院,不知道晚清时期是怎样的情形。
现在的大鹁鸽胡同西口坐落着商务印书馆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再北一点就是首都剧场。这一带依旧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段,文化气息浓厚,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清末重臣的宅第,回首往昔,不胜唏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