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闲话 | 无边落木萧萧下,天下学子满地爬

教育   时事   2023-12-01 15:00   北京  
小时候读过的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有个少年,仰慕赵国邯郸人走路步伐美妙,专门跑过去学习,可是学了很久也没学会,却把自己走路的本事也忘了,最后只能爬回老家。
这故事很好笑,但并不合理。走路和呼吸、吃饭、喝水一样,近乎动物本能,除非残疾,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怎么迈腿前行。
绝大多数动物走路都是四肢并用或身体匍伏,严格说来都相当于爬,人类双腿能够直立行走,被认为是长期进化的成果。初生的婴儿也不会直接用腿走,总得先学着爬,倒是与猿人祖先相似。
成年人会走,当然也都会爬,可是撅着屁股、手脚着地的模样不太雅观,速度又慢,极少有人愿意采用这种古老的行走方式。登山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手的力量,故而谓“爬山”。但“爬”这个字通常含有贬义,比如形容动作慌乱,会说“连滚带爬”;嘲笑别人走得慢,会说像乌龟爬一样”;善于钻营者,谓之“小爬虫”。民间还有一句俗语:“萝卜配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意思是萝卜和热茶都宜于养生,常吃常喝,身体倍棒,不再生病,大夫全部失业,气急败坏,便满街乱爬。
《射雕英雄传》中有个西毒欧阳锋,擅长一门蛤蟆功,夜间对月修练,发功时像大青蛙一般趴在地上,作势相扑,口中发出牯牛嘶鸣般的咕咕之声,可是并不向前爬,而是“纯系以静制动,全身涵劲蓄势,蕴力不吐,只要敌人一施攻击,立时便有猛烈无比的劲道反击出来,犹如一张弓拉得满满的,张机待发。”后来有人受蛤蟆功启发,创造出一种健身方法,一边调整呼吸,一边爬行,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去年秋天有媒体报道,说北京不少大学突然流行起夜间集体爬行运动,一些年轻学生在昏暗的校园操场上列成一队,伏地绕圈缓缓而行,看上去很有些诡异。
据说这种风尚始于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纷纷仿效,衍化成一股潮流,参与者数量不少。网上传出视频和照片,引起公众关注。
我平时不住校内,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这番奇景。有夜爬者接受记者采访,声明自己不是在练蛤蟆功,更不是像那个燕国少年一样忘记走路,而是为了纾解压力、放松身心——特别是这三年迫于形势,动辄封校,无处可去,容易抑郁,需要找一个发泄渠道。还有同学说天天久坐上课、看书,腰和脖子比较僵硬,爬一爬感觉会好很多。
事情发生于象牙塔内,引发社会上的激烈讨论。赞成者说爬行能够活络经脉,改善供血,确实有好处,值得提倡。反对者认为此种行为令人难以理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担心这些学生心理有问题,甚至有人说他们丢人现眼。
我对这事的态度是不反对,也不鼓励。在操场上爬,没有碍其他人的事,不违反校纪校规,纯属个人自由,不能干涉,更不必上纲上线。当今世界,比夜爬更荒诞的事情比比皆是,没啥大不了的,习惯就好。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只是想解压或者锻练身体,还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散步、跑步、做操、平板支撑,也许效果更好,并不是非爬不可——如果执意要爬,不妨爬得帅一点,花样多一点,或许能进化为一种全新的体育竞技项目。
今年没有再见到类似的报道,可能已经没人爬了。当时的热闹,大概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点花絮,日后未必还有多少人记得。
等大家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会发现世道艰险,处处难行,很多时候能爬过去就不错了。且爬且珍惜吧。
【品茗闲话】系列目录

品茗闲话 |《红楼梦》中的贾家是碧桂园的光辉榜样

品茗闲话 | “长江学者”和“威震河朔”还真不是一回事

品茗闲话 | 先前躲沙尘,后来防雾霾,现在它俩一块来了

品茗闲话 | 翻白眼的艺术


十一贝子微信公众号

十一贝子
不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求云淡风轻,不负清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