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洛古迹 | 号称“中原碑王”的嵩山大唐碑,后世刻了许多骂人话

教育   文化   2023-09-28 11:06   北京  
原文发表于《北京晚报》2023925日第22版《五色土·知味》副刊。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中国古代素有刻石立碑的传统,不但忠实记录了历史,而且往往还是优秀的书法作品,碑体本身的造型和纹饰同样大有讲究,富有艺术价值。

在现存成千上万的古碑之中,居于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中的一块唐碑尤其珍贵,早在2001年就被国务院单独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嵩阳书院建筑群当时仅是省级文保单位。

登封嵩阳书院汉柏

嵩阳书院的历史沿革十分复杂,其前身先后为嵩阳寺、嵩阳观、天封观、奉天宫,性质分别属于佛寺、道观和帝王行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嵩阳观成为乱世中的避隐之所,很多学者来此隐居、讲学,逐渐由道观向书院过渡,后周时期正式改称太乙书院,北宋重修并改名为嵩阳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代重建的。书院内有多株古树名木,以两株汉封将军柏年代最为久远。

唐代皇帝姓李,尊老子李耳为祖,并崇信道教。天宝初年,嵩阳观的道士孙太冲为玄宗修炼九转仙丹,玄宗下旨赐造此碑,以示恩荣。

碑刻立于天宝三载(744年),高约9.02米,为河南省尺度最大的古碑,号称“中原碑王”。全碑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脊5层石雕组成,使用了6块巨石,通高9.02米,80余吨,其造型很像一幢实心的石头建筑。

大唐碑基座浮雕

基座四面一共设有10个雕龛,龛内的神将武士头上生角,张口露齿,肩出双翅,脚如兽爪,手中或持蛇,或挟鱼,或握龟,或执刀,形象狰狞凶猛。

大唐碑碑文拓片

碑身高383厘米、宽206厘米、厚104厘米,其比例接近4:2:1,显得非常厚重,正面刻李林甫撰文、徐浩隶书的颂文共25行,其余三面以纤细的线条镌刻花纹。

徐浩字季海,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善写各种字体,此碑一千余字均以古隶八分书写成,刚柔并济,端正雅致,是其代表作。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

撰文的李林甫是更重要的历史人物,小名叫哥奴,其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王李叔良。本人以宗室的身份出仕,从基层的千牛直长做起,一直做到宰相,爵封晋国公。为人城府极深,表面温和,经常暗中阴谋害人,人称“口蜜腹剑”。他善于逢迎,深受唐玄宗信任,为相十九年,把持大权,重用胡人将领,堵塞贤路,使得朝纲败坏,被认为是安史之乱的祸根之一。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个反派叫林九郎,原型就是李林甫。这篇碑文是李林甫极少数传世文章之一。

大唐碑碑额与云盘

碑额底部与碑身衔接,两边雕镌龙纹,正面中央位置阴刻河南尹裴迥所作篆书“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 12字,分为4行。

碑额之上为反卷的云盘,刻满云气图案,宛如屋顶,又像一个华丽的石盆。

最顶上的碑脊设有宝珠,两侧各有一龙,后足蹬地,前足趴在宝珠上,呈护卫之势。

大唐碑侧影

李林甫被后世视为大奸臣,很受唾弃,连累这块石碑也跟着倒霉。历代文人来此游览访古,经常在碑上刻字痛骂李林甫。

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碑首曾经遭到雷击,云盘残损。当时担任巡按河南监察御史的蒋机在碑上刻了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意思是说路边这块李林甫撰写的石碑,读起来令人脸红,唐朝皇家歌颂神仙的文章,居然出自这个口蜜腹剑的奸臣手笔,老天爷发怒,以春雷轰击之,是不希望它长期玷污圣洁的太室山。

但因为徐浩的字实在是好,此碑又深受金石、书法界的推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也提到过。

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巡幸中岳,亲眼见到嵩阳书院中的大唐碑,题诗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批评碑上所载唐玄宗求仙问药之举实属虚妄无聊,夸赞现在的书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有意义。次年1751年)便下旨在北京西郊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万寿山前山也刻立一块巨碑,完全摹拟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的形制,算是一次带有复古性质的写仿行为。

万寿山昆明湖碑

这块碑放置于佛香阁东边的转轮藏楼的正前方,以整块汉白玉雕成,同样分为基座、碑身、碑身、碑额、云盘、碑脊个部分,高9.87米,比大唐碑略高,比例非常近似。

万寿山昆明湖碑基座正面浮雕

基座为须弥座式样,上下分别为仰莲和覆莲图案,中间束腰部分刻有海兽和侍女的形象,海兽手中持蛇,似从大唐碑神将形象衍化而来。

万寿山昆明湖碑正面(引自网络)

碑身正面刻“万寿山昆明湖个楷书大字,背面为记述修浚昆明湖经过的《万寿山昆明湖记》,共447字,两侧为御制昆明湖诗,均为乾隆帝弘历御笔所书。因为深藏皇家禁苑之中,现在也不对外开放,游者罕至,自然不会有机会在碑上面胡乱刻字,看上去比大唐碑干净多了。

碑额为篆书“御制”二字。其上为云盘,几乎与大唐碑一模一样。最上为碑脊宝珠,凸起如四坡屋顶,四角各雕一龙拱卫,与大唐碑“二龙嵌珠”不同。

北海万佛楼碑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了庆贺崇庆皇太后八十诞辰,乾隆帝下旨在北海建造了一座万佛楼,楼前立碑,造型与万寿山昆明湖碑大同小异,算是大唐碑的另一个翻版,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万佛楼落成瞻礼》御制诗。万佛楼今已不存,石碑于1987年移至小西天南侧。

万寿山昆明湖碑背影

从唐代天宝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时间间隔千年;从登封到北京,空间相距千里,三块巨大的石碑都一直幸存至今,铭记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和内在关联。

【阅读链接】

匠门杂记 | 筑墙,还是开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问题

匠门杂记 | 梁思成留学时代的图稿,与浪漫无关

匠门杂记 | 屋顶的故事——从“茅茨草堂”到“紫禁之巅”

匠门杂记 | 贝聿铭所去的天堂,一定叫做江南


十一贝子公众号

十一贝子
不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求云淡风轻,不负清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