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大观 | 青莲朵:一块太湖石的奇幻漂流记

教育   文化   2023-01-14 15:41   北京  
原文发表于《北京晚报》2023年1月14日第22版《五色土》副刊。
青莲朵今景
观众进入中国园林博物馆大厅,一眼就会看见中央的亭子里陈列着一块体型硕大的石头。
这块名为“青莲朵”的巨石大有来历。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园林中逐渐兴起欣赏奇石的潮流,梁武帝曾经与大臣到溉打赌,赢得其府邸中的一块奇礓石,专门派人搬到皇家园林华林园的大殿前,人称“到公石”。唐代赏石蔚然成风,李德裕、牛僧孺、白居易等文人官僚爱石成癖,都有许多诗文加以描绘。宋代此风更盛,书画家米芾拜石的典故尽人皆知,宋徽宗不惜耗费无数民脂民膏发起“花石纲”工程,从江南地区征集上好的太湖石,用来在东京开封营造艮岳假山。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又将艮岳残存的山石搬到中都,今日北海琼华岛上仍有遗迹。
清代皇帝同样对太湖石情有独钟,却又不能效法宋徽宗、海陵王那样的昏君大肆从江南搬运,只能以北京西郊房山出产的形态略微近似的玲珑石替代,号称“北湖石”。不过清代皇家园林中仍有一些名贵的太湖石来自江南,大多出自地方官员或富商的进贡,青莲朵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块。
杭州德寿宫遗址
这块石头原名叫“芙蓉石”,本是南宋临安(杭州)德寿宫的遗物。德寿宫位于临安城东南,原为大奸臣秦桧的府邸,秦桧死后收归宫廷。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把皇位让给养子孝宗,自己移居由秦桧旧府改建而成的新宫,起名叫“德寿宫”。孝宗后来又对此宫大加扩建,除了殿堂建筑之外,还辟有秀丽的大花园。
复刻梅石碑拓片
园中有一块巨石,形如芙蓉,不同凡响,有人说当年曾经被选入“花石纲”,只是没来得及运走,成为德寿宫的珍藏。南宋灭亡后,德寿宫沦为废墟,此石与一株古梅幸存,明代画家蓝瑛和孙杕合作绘制了一幅《梅石图》,被人刻成石碑,竖立在旁边,前来凭吊的游人络绎不绝。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首次南巡,抵达杭州,特意去德寿宫旧址访古,发现芙蓉石和石碑仍在原地,梅花已经枯死。乾隆帝对这块石头很是喜爱,抚摸良久,依依不舍。陪同的浙江大吏心领神会,待皇帝回京后,于次年令人将此石千里迢迢运到北京。
清代王炳绘《茜园八景图册·青莲朵》
乾隆帝见到此石,自然大喜,却故意板起脸来训斥地方官多事,擅自做主,劳师动众远程载送,又说考虑到石头已经运来了,再运回去不太合适,只好勉强收下,陈列于圆明园附园长春园西南的茜园内,并赐新名“青莲朵”,还为之写了五首七绝,令人刻在石头上,诗中赞叹:“化石玲珑佛钵花,雅宜旁置绿蕉芽。皇山峭透房山壮,兼美端堪傲米家。”“刻削英英陆地莲,一拳提示色空禅。飞来鹫岭分明在,幽赏翻因意慊然。”将此石比作佛钵花和西湖飞来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又亲书“青莲朵”三个大字,再次令人镌刻于石。
乾隆帝对那块石碑也惦记着。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四次南巡回京后,想到德寿宫旧址上的原碑年久风化,令宫廷匠师重新刻了一块,送到杭州立于原地。两年后又复制了一块同样的石碑,加刻御制诗,放置于茜园门外的一座碑亭内。
乾隆帝御笔《青莲朵图》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回忆起四十年前的旧事,御笔画了一幅《青莲朵图》,题诗留念。从图上看,此石高耸直立,嶙峋奇崛,峰壑起伏,宛如花瓣四放。
中山公园内的青莲朵
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三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茜园被毁,青莲朵独存。民国时期,朱启钤先生主持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后更名中山公园),董事会与溥仪小朝廷的内务府交涉,将包括青莲朵在内的部分山石运至公园,成为引人注目的新景。茜园的梅石碑被搬到燕京大学校园内,今存北京大学。
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的青莲朵
2013年中国园林博物馆建成开放,512将青莲朵从中山公园移来,作为核心展品。这块奇石经过多次辗转漂流,又找到一个新家。
青莲朵御笔题刻
青莲朵侧影
现存的青莲朵长2.30米,高1.70米,下垫荷叶须弥座,石上乾隆所题“青莲朵”三字十分清晰,其他御制诗作以及大臣汪由敦、梁诗正的赋诗模糊难辨。与《梅石碑》和乾隆帝所绘《青莲朵图》比较,可以发现图像与实物形状差异颇大,御笔题刻的位置也不一样,原因难以索解。似乎现存者只是原石的下半部,并非全璧,不知何时损折,但其姿容依然变化多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势。至于八百多年的沧桑历史和几千里的曲折路途,更是令人感慨。
【相关阅读】
讲坛实录 | 郭黛姮先生解说圆明园
燕巢书阁 | 圆明园造园艺术的探微与博观
圆明大观 | 天上人间诸景备:圆明三园胜境
故园惊梦 | 古代皇家园林中的祥瑞

十一贝子微信公众号

十一贝子
不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求云淡风轻,不负清兴。
 最新文章